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习惯是一辈子享受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还不尽的债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实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呢?本文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来达到此目的,并为创设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复习
学好语文,“听说读写”是方法,也是最终的目标,“听读”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积累输入的过程,“说写”是语文勤练的过程,也是语文输出的过程。如何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实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课堂外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一、预习习惯
随着新课改在课堂上的深入展开,学生课前预习质量的好坏成为高效课堂名副其实的基础和关键。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有效,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呢?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必须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当然,空洞的理论是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的,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知才会认可你的想法。于是,我通过仔细调查,寻找课前主动预习、成绩又突出的同学,让他们做榜样。让这些同学谈心得,谈体会,从而激发其他同学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容易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前预习之中。
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和督促,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的关键一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兴趣容易产生,但持续时间比较短。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会逐渐降低,因此,在每节课上,我总是适当设置一些环节,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前预习做得较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这些同学体验到预习的成就感,在班内形成“我预习,我快乐,我受益”的良好风气。
第三,及时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每篇新课需要预习些什么?预习到什么程度?每个学段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年级来说:
1.生字要求:根据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能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能试着给生字组词。
2.朗读要求:根据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阅读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课后的问题。
会预习的孩子不是在大声朗读,就是在静静默读、思考问题,或者提笔写点、标注点什么。假如,你发现孩子三下五除二搞定了预习,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从孩子们一年级开始,每篇新课都让他们按照“三步骤”进行预习:
①用序号标注文章段落;
②用“○”圈出一类字,用“□”框出二类字,再利用字典等工具书给这些生字扩俩词并理解词意;
③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初步整体感知内容。
这些步骤和标注符号已形成一个定势作用,让孩子们形成了习惯,为新授内容奠定了基础,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复习习惯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温习、巩固、系统和延伸,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所谓“温故而知新”。 现行优秀学生都很重视复习,他们是"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一般成绩的学生往往不注意复习,有的学生甚至连书都没有看,就忙于做作业,这正是造成优生和差生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原因。复习的一大要求是“及时”。同时,忌讳的是“题海战术”。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必须有“本”可依。复习时要以课本为主线,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针对当天新学的课文,要做哪些复习功课呢?
1.朗读
在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项肯定是朗读作业。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英语,语言学科总是在强调着“语感”。哪怕是数学题,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读题才能理解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自然。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会加深,这便是有效输入的过程。读到最后,它们已经成了一个整体进入孩子们的脑海。在大声朗读中,孩子的右脑也得到了开发,性格也会逐渐外向、自信。
可实际情况,自己班上孩子不愿意在家朗读,对这个家庭作业,形同虚设,有的只是迫于家长监督才勉强读一读。我在课堂上解读“语文”的“语”字时告诉孩子们,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五张口,意思是学习语文一定要多开口才行;会建议家长给孩子朗读的空间,利用近期热播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模样,让孩子重拾大声朗读的习惯;还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开展朗读活动,点评、激励孩子们提高朗读水平。
2.词句积累
对于重点字词、古诗文、名言警句、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等的掌握,无非就是摘抄、听默或者诵读。抄写看似机械作业,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可缺少,适量的抄写不仅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积累的必经之路。脑海里有了一定的语句储量,说话和写话时就能学以致用、胸有成竹,说什么、写什么自然迎刃而解了。当然,为了应付老师作业,很多孩子不好好抄写,字迹潦草,这也是学习态度亮起红灯的征兆。
3.表达
表达复习法具有提高性质,大致包含以下几种方式:复述、概括、仿写、续写等。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思、记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口语交际”中,对我们低学段提出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概括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学完《青蛙卖泥塘》后,我先让孩子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復述故事给家人听,最后续写此故事:青蛙还会根据哪些动物朋友的建议,再次对泥塘进行改善?对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进行仿写、续写往往也是建立在“读写结合”之中,以说促写,让孩子们学习课文后“表达”,既能复习,又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语文能力真正得以提升。
总有人说,语文学习太杂碎。从拼音、识字、词语、句子到文章段落,甚至标点、句式、文体等等,确实很杂碎,但其实,正是这些杂碎的东西铸就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铸就了人文之光芒。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借助于一篇篇经典课文进行“预习”和“复习”学习,相信,课文不再只是课文,朗读不再只是朗读,抄写也不再只是机械作业,而是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得到的,当然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复习
学好语文,“听说读写”是方法,也是最终的目标,“听读”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积累输入的过程,“说写”是语文勤练的过程,也是语文输出的过程。如何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实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课堂外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一、预习习惯
随着新课改在课堂上的深入展开,学生课前预习质量的好坏成为高效课堂名副其实的基础和关键。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有效,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呢?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必须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当然,空洞的理论是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的,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知才会认可你的想法。于是,我通过仔细调查,寻找课前主动预习、成绩又突出的同学,让他们做榜样。让这些同学谈心得,谈体会,从而激发其他同学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容易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前预习之中。
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和督促,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的关键一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兴趣容易产生,但持续时间比较短。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会逐渐降低,因此,在每节课上,我总是适当设置一些环节,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前预习做得较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这些同学体验到预习的成就感,在班内形成“我预习,我快乐,我受益”的良好风气。
第三,及时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每篇新课需要预习些什么?预习到什么程度?每个学段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年级来说:
1.生字要求:根据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能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能试着给生字组词。
2.朗读要求:根据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阅读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课后的问题。
会预习的孩子不是在大声朗读,就是在静静默读、思考问题,或者提笔写点、标注点什么。假如,你发现孩子三下五除二搞定了预习,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从孩子们一年级开始,每篇新课都让他们按照“三步骤”进行预习:
①用序号标注文章段落;
②用“○”圈出一类字,用“□”框出二类字,再利用字典等工具书给这些生字扩俩词并理解词意;
③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初步整体感知内容。
这些步骤和标注符号已形成一个定势作用,让孩子们形成了习惯,为新授内容奠定了基础,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复习习惯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温习、巩固、系统和延伸,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所谓“温故而知新”。 现行优秀学生都很重视复习,他们是"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一般成绩的学生往往不注意复习,有的学生甚至连书都没有看,就忙于做作业,这正是造成优生和差生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原因。复习的一大要求是“及时”。同时,忌讳的是“题海战术”。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必须有“本”可依。复习时要以课本为主线,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针对当天新学的课文,要做哪些复习功课呢?
1.朗读
在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项肯定是朗读作业。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英语,语言学科总是在强调着“语感”。哪怕是数学题,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读题才能理解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自然。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会加深,这便是有效输入的过程。读到最后,它们已经成了一个整体进入孩子们的脑海。在大声朗读中,孩子的右脑也得到了开发,性格也会逐渐外向、自信。
可实际情况,自己班上孩子不愿意在家朗读,对这个家庭作业,形同虚设,有的只是迫于家长监督才勉强读一读。我在课堂上解读“语文”的“语”字时告诉孩子们,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五张口,意思是学习语文一定要多开口才行;会建议家长给孩子朗读的空间,利用近期热播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模样,让孩子重拾大声朗读的习惯;还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开展朗读活动,点评、激励孩子们提高朗读水平。
2.词句积累
对于重点字词、古诗文、名言警句、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等的掌握,无非就是摘抄、听默或者诵读。抄写看似机械作业,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可缺少,适量的抄写不仅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积累的必经之路。脑海里有了一定的语句储量,说话和写话时就能学以致用、胸有成竹,说什么、写什么自然迎刃而解了。当然,为了应付老师作业,很多孩子不好好抄写,字迹潦草,这也是学习态度亮起红灯的征兆。
3.表达
表达复习法具有提高性质,大致包含以下几种方式:复述、概括、仿写、续写等。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思、记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口语交际”中,对我们低学段提出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概括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学完《青蛙卖泥塘》后,我先让孩子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復述故事给家人听,最后续写此故事:青蛙还会根据哪些动物朋友的建议,再次对泥塘进行改善?对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进行仿写、续写往往也是建立在“读写结合”之中,以说促写,让孩子们学习课文后“表达”,既能复习,又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语文能力真正得以提升。
总有人说,语文学习太杂碎。从拼音、识字、词语、句子到文章段落,甚至标点、句式、文体等等,确实很杂碎,但其实,正是这些杂碎的东西铸就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铸就了人文之光芒。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借助于一篇篇经典课文进行“预习”和“复习”学习,相信,课文不再只是课文,朗读不再只是朗读,抄写也不再只是机械作业,而是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得到的,当然是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