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显得尤为重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这样做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却破坏了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失去平衡。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于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 但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但这一阶段仍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无法做到和谐相处。解决问题的条件是:
一、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一)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概念。我们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的。人要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人类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谐中既有服从又有”斗争”,和谐是以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作为核心内容的。
二、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一)科学技术在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最终解决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必须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为化解危机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二)科技、人文、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人类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生态圈环境的一体化才是根本的途径。因为在当代社会,地震、江河洪灾等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威胁、破坏力已大大缩小了,全球气候变化有2/3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其他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当代自然灾害一般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因此,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应根据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及清洁生产的工艺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技术,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表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制定积极的、全面的、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有有远见的科技发展战略,还应有政府的计划调节、对人口增长的控制等。显然,西方世界即使可以通过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消除市场运行的外部性,减少环境污染,却不能摆脱资本利益的束缚,限制生产、限制不合理的高消费,实现资源总量的计划调节和代际公平配置;而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和科技进步能自动解决资源代换,证明它们是何等的消极、短视:一旦技术进步不能解决资源替换、能源替换的问题,危机就会爆发。美国政府在对待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上的立场,说明它只服从于大资本的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也证明西方世界无力解决工业文明的危机。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否定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优点的同时,坚持对经济发展实施计划调节。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五个统筹中”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是应对”全球性问题”在中国目前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条件下的新挑战。面对21世纪的危机,我认为中国能够超越私人资本利益的束缚,有能力担当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但这一阶段仍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无法做到和谐相处。解决问题的条件是:
一、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一)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概念。我们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的。人要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人类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谐中既有服从又有”斗争”,和谐是以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作为核心内容的。
二、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一)科学技术在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最终解决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必须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为化解危机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二)科技、人文、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人类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生态圈环境的一体化才是根本的途径。因为在当代社会,地震、江河洪灾等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威胁、破坏力已大大缩小了,全球气候变化有2/3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其他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当代自然灾害一般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因此,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应根据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及清洁生产的工艺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技术,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表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制定积极的、全面的、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有有远见的科技发展战略,还应有政府的计划调节、对人口增长的控制等。显然,西方世界即使可以通过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消除市场运行的外部性,减少环境污染,却不能摆脱资本利益的束缚,限制生产、限制不合理的高消费,实现资源总量的计划调节和代际公平配置;而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和科技进步能自动解决资源代换,证明它们是何等的消极、短视:一旦技术进步不能解决资源替换、能源替换的问题,危机就会爆发。美国政府在对待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上的立场,说明它只服从于大资本的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也证明西方世界无力解决工业文明的危机。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否定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优点的同时,坚持对经济发展实施计划调节。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五个统筹中”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是应对”全球性问题”在中国目前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条件下的新挑战。面对21世纪的危机,我认为中国能够超越私人资本利益的束缚,有能力担当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