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可以提高农村小学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充分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改革过程中学生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家庭经济等方面会引发新问题,文章就这一系列问题以黑龙江省青冈县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偏远地区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9.2
青冈县下辖19个乡镇,作为黑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大部分乡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以往青冈县是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中心学校负责管理下属村设小学,自2006年以后,黑龙江省进行农村教育改革,青冈县教育局对教学网点开展整合优化工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青冈县迎春乡率先实行了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
寄宿制改革是合并大部分甚至全部村办小学到乡镇中心学校,只在个别村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办学点,这样大部分6-12岁的适龄儿童就需要选择寄宿在学校或者每天乘坐校车上下学。目前,黑龙江青冈县已有17个乡镇(共19个乡镇)对其乡镇小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网点布局调整合并,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校寄宿。
本文对青冈县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到寄宿制改革有利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寄宿制改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统筹解决。本文结论对其他类似地区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青冈县实行农村小学教育寄宿制改革的背景
由于青冈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跟不上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需求,部分客观存在的问题促使农村小学教育寄宿制改革势在必行。
1、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落后。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匮乏,缺少教学配套器械以及实验器具,学生只能从书本和教师的讲解中了解知识,无法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真知;办学条件也无法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农村小学由于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制约,操场较小,大部分学校没有正规的篮球场和足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缺少体育设施;办学环境较差,尤其是冬天学校取暖困难,在教室内生炉火既不卫生也不安全,且取暖效果较差,而且校舍陈旧,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说,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匮乏,办学条件、办学环境较差,无法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环境。
2、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老化。据调查,青冈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不合理。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共有1496人,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822人,占55%;35岁以上的教师494人,占33%;35岁以下的教师180人,占12%。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1286人,占86%;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10人,占14%(全县农村教师结构分析如图一)。上述数据表明我县师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绝大部分教师不具备英语、计算机技术教学能力,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无法适应小学教育现代化需求;教育系统每年招聘的师范毕业生人数较少,具体分配到各个乡镇则更少,因而农村小学师资“断层”现象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同时,我县农村学校大多缺少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教师,学校学科结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学的教育发展。
图一:青冈县农村小学教师结构图
3、农村小学生生源逐年减少。据调查,每个乡镇一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人数平均为六百人左右,个别乡的小学生人数不到四百人,小学生生源数量明显减少。造成生源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良好的实施,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适龄儿童相对减少;二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大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农村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会有部分农村小学学生流向区域内教学条件相对较好城市小学;三是依然还存在农村学生辍学过早流向社会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成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经实践证明,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学教育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成果显著
1、集中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寄宿制改革后,全乡小学学生集中上课、统一管理,师资结构重新优化整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以迎春乡为例,在2006年改革前,全乡在全县统一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排名倒数,自2006年改革至今,全乡集中教学,合理安排师资力量,考试成绩逐步上升,现已步入前三名,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调查还得知,以前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底子差、学习能力弱、成绩差,改革后,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自学能力增强,成绩也显著提高。
2、资源整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在县委县政府以及教育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加大对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投资建设,乡镇小学的办学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成效显著。教育改革前,一个乡拥有十多所村立小学,教育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及能力支持全县所有村立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改革后,每个乡镇集中力量建设一所学校,通过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各乡镇小学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永丰镇、兴华镇、祯祥镇、迎春乡、德胜乡等11个乡镇新建教学楼,并新建了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保障了寄宿制改革顺利推进。资源整合后的中心学校,大多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新建的图书馆、机房、广阔的操场以及健全的体育设施等,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改革前相比,全县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集中统一管理,留守儿童得以更多关注和照顾
对留守儿童而言,农村小学寄宿制更是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首先寄宿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留守儿童作为一部分特殊的学生,长年与父母分开,可能对学习产生松懈的情绪。经过寄宿制改革,学校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和辅导老师,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寄宿制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儿童在少年时期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儿童少年时期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学校对他们经常性的教导是塑造其良好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寄宿制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机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新问题
1、管理方面,寄宿制导致学校对管理工作要求提高
在管理方面,不仅要做好正常的日常教学管理,还要做好学生课下、夜间以及伙食管理工作,这就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由于合班并校,学校的教师结构会进行一定的调整,教师管理工作也会加大,合理的人员安排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安全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该为孩子承担责任,不容许在学生安全问题上出现任何差错。
2、心理方面,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一方面,家长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孩子都会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以及为人处世都会产生不用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也会对学生的性格、气质、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寄宿在学校里,学生只能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关心照顾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
进行寄宿制改革后,学生需要更加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要学会与同学、朋友、老师的相处。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性格比较任性,寄宿制的生活对学生的独立性产生很大挑战,学生需要克服任性、脆弱等缺点才能更好的适应寄宿制生活。
3、经济方面,寄宿制教育改革给农村贫困家庭带来一定负担
调查研究表明,寄宿制改革后,对部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住宿费,如果在学校内住宿一学期为700元,在校外住宿则价格不等;其次是学生的伙食费,随着物价的上涨学生伙食费一个月至少要三到四百元;第三是交通费,不住宿的同学每日回家有校车接送,住宿的同学也要每周回一次家,这就会产生一笔不小的交通费用;第四是生活用品费,学生寄宿生活需要一些基本生活必须品,如毛巾、香皂等。整体来说,寄宿制的改革,加大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尤其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负担。
四、对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建议
1、加强农村小学的育人功能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从根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区别对待。进行农村寄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即是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缩小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农村小学的育人功能。
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应该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寄宿制改革前,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较长,家庭教育比较广泛,家长对其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实行寄宿制之后,学生在校生活时间较长,受教师、同伴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寄宿制改革首先要求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个文明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加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角度细心的服务,让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能温馨快乐。其次,要求加大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祖辈或亲友托管,性格往往表现较为孤僻、缺乏爱心,此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及矫正,教会学生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互帮互助、如何恢复信心等,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最后要求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儿童心理的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优化农村小学的管理功能
按事设岗,竞聘上岗,创新用人机制。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之后,全部村小学的教师集中在中心小学,此时如何调节人员结构便成了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部分村立小学的老教师无法走上教学岗位,这部分老教师的分流安置非常棘手,另一方面,要想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就需要设置生活辅导教师岗位。
由于改革之后对人员管理的要求加大,此时应将学校工作进行分解,实行按事设岗,竞聘上岗,创新用人机制。通过学校和教师双向选择,即自主选择、集体考核,保证用人机制公平、公正、公开,这样也能发挥人员管理的最大效率。
3、提高农村小学的服务功能
(1)加强安全管理
首先要培养学生必要的安全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偏小,大多缺乏安全意识,适应环境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所以学校要通过发放并讲解《安全须知手册》、举办安全教育活动等方式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低龄学生的照顾和监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使其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
其次要注意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卫生标准,让学生吃的安心,家长放心。同时也要加强校外安全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水、防火以及防骗等安全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游戏厅、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不能沾染吸烟、酗酒、吸毒、打架等恶习。
最后要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家长联系卡,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校方与家长的职责,共同配合管理,确保寄宿生校内外的安全。
(2)开启社会关爱渠道
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中以留守儿童、空巢儿童为主体的寄宿学生的教育状况更应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及重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责任,建立联动机制,互通有无,是增加农村寄宿学生服务的最佳途径。
由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宣传职责,向媒体、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等部门通告寄宿制学校存在的缺陷,引导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空巢儿童的关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留守儿童帮扶教育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齐抓共管机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开展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打通各项关爱渠道,在最大限度地充实学校寄宿制教育的服务资源,进一步拓展寄宿制学校服务功能。
结束语
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是有意义的,青冈县作为偏远地区具有广泛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成绩差、条件苦等突出问题,但在具体实践改革当中也遇到了新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寻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及方法,为其他类似地区以及今后即将开展寄宿制改革的地区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2]胡德仁,刘亮.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各县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2).
关键词:偏远地区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9.2
青冈县下辖19个乡镇,作为黑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大部分乡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以往青冈县是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中心学校负责管理下属村设小学,自2006年以后,黑龙江省进行农村教育改革,青冈县教育局对教学网点开展整合优化工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青冈县迎春乡率先实行了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
寄宿制改革是合并大部分甚至全部村办小学到乡镇中心学校,只在个别村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办学点,这样大部分6-12岁的适龄儿童就需要选择寄宿在学校或者每天乘坐校车上下学。目前,黑龙江青冈县已有17个乡镇(共19个乡镇)对其乡镇小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网点布局调整合并,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校寄宿。
本文对青冈县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到寄宿制改革有利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寄宿制改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统筹解决。本文结论对其他类似地区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青冈县实行农村小学教育寄宿制改革的背景
由于青冈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跟不上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需求,部分客观存在的问题促使农村小学教育寄宿制改革势在必行。
1、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落后。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匮乏,缺少教学配套器械以及实验器具,学生只能从书本和教师的讲解中了解知识,无法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真知;办学条件也无法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农村小学由于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制约,操场较小,大部分学校没有正规的篮球场和足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缺少体育设施;办学环境较差,尤其是冬天学校取暖困难,在教室内生炉火既不卫生也不安全,且取暖效果较差,而且校舍陈旧,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说,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匮乏,办学条件、办学环境较差,无法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环境。
2、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老化。据调查,青冈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不合理。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共有1496人,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822人,占55%;35岁以上的教师494人,占33%;35岁以下的教师180人,占12%。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1286人,占86%;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10人,占14%(全县农村教师结构分析如图一)。上述数据表明我县师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绝大部分教师不具备英语、计算机技术教学能力,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无法适应小学教育现代化需求;教育系统每年招聘的师范毕业生人数较少,具体分配到各个乡镇则更少,因而农村小学师资“断层”现象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同时,我县农村学校大多缺少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教师,学校学科结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学的教育发展。
图一:青冈县农村小学教师结构图
3、农村小学生生源逐年减少。据调查,每个乡镇一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人数平均为六百人左右,个别乡的小学生人数不到四百人,小学生生源数量明显减少。造成生源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良好的实施,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适龄儿童相对减少;二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大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农村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会有部分农村小学学生流向区域内教学条件相对较好城市小学;三是依然还存在农村学生辍学过早流向社会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成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经实践证明,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学教育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成果显著
1、集中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寄宿制改革后,全乡小学学生集中上课、统一管理,师资结构重新优化整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以迎春乡为例,在2006年改革前,全乡在全县统一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排名倒数,自2006年改革至今,全乡集中教学,合理安排师资力量,考试成绩逐步上升,现已步入前三名,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调查还得知,以前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底子差、学习能力弱、成绩差,改革后,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自学能力增强,成绩也显著提高。
2、资源整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在县委县政府以及教育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加大对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投资建设,乡镇小学的办学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成效显著。教育改革前,一个乡拥有十多所村立小学,教育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及能力支持全县所有村立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改革后,每个乡镇集中力量建设一所学校,通过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各乡镇小学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永丰镇、兴华镇、祯祥镇、迎春乡、德胜乡等11个乡镇新建教学楼,并新建了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保障了寄宿制改革顺利推进。资源整合后的中心学校,大多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新建的图书馆、机房、广阔的操场以及健全的体育设施等,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改革前相比,全县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集中统一管理,留守儿童得以更多关注和照顾
对留守儿童而言,农村小学寄宿制更是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首先寄宿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留守儿童作为一部分特殊的学生,长年与父母分开,可能对学习产生松懈的情绪。经过寄宿制改革,学校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和辅导老师,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寄宿制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儿童在少年时期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儿童少年时期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学校对他们经常性的教导是塑造其良好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寄宿制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机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新问题
1、管理方面,寄宿制导致学校对管理工作要求提高
在管理方面,不仅要做好正常的日常教学管理,还要做好学生课下、夜间以及伙食管理工作,这就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由于合班并校,学校的教师结构会进行一定的调整,教师管理工作也会加大,合理的人员安排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安全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该为孩子承担责任,不容许在学生安全问题上出现任何差错。
2、心理方面,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一方面,家长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孩子都会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以及为人处世都会产生不用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也会对学生的性格、气质、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寄宿在学校里,学生只能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关心照顾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
进行寄宿制改革后,学生需要更加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要学会与同学、朋友、老师的相处。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性格比较任性,寄宿制的生活对学生的独立性产生很大挑战,学生需要克服任性、脆弱等缺点才能更好的适应寄宿制生活。
3、经济方面,寄宿制教育改革给农村贫困家庭带来一定负担
调查研究表明,寄宿制改革后,对部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住宿费,如果在学校内住宿一学期为700元,在校外住宿则价格不等;其次是学生的伙食费,随着物价的上涨学生伙食费一个月至少要三到四百元;第三是交通费,不住宿的同学每日回家有校车接送,住宿的同学也要每周回一次家,这就会产生一笔不小的交通费用;第四是生活用品费,学生寄宿生活需要一些基本生活必须品,如毛巾、香皂等。整体来说,寄宿制的改革,加大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尤其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负担。
四、对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的建议
1、加强农村小学的育人功能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从根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区别对待。进行农村寄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即是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缩小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农村小学的育人功能。
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应该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寄宿制改革前,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较长,家庭教育比较广泛,家长对其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实行寄宿制之后,学生在校生活时间较长,受教师、同伴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寄宿制改革首先要求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个文明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加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角度细心的服务,让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能温馨快乐。其次,要求加大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祖辈或亲友托管,性格往往表现较为孤僻、缺乏爱心,此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及矫正,教会学生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互帮互助、如何恢复信心等,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最后要求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儿童心理的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优化农村小学的管理功能
按事设岗,竞聘上岗,创新用人机制。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之后,全部村小学的教师集中在中心小学,此时如何调节人员结构便成了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部分村立小学的老教师无法走上教学岗位,这部分老教师的分流安置非常棘手,另一方面,要想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就需要设置生活辅导教师岗位。
由于改革之后对人员管理的要求加大,此时应将学校工作进行分解,实行按事设岗,竞聘上岗,创新用人机制。通过学校和教师双向选择,即自主选择、集体考核,保证用人机制公平、公正、公开,这样也能发挥人员管理的最大效率。
3、提高农村小学的服务功能
(1)加强安全管理
首先要培养学生必要的安全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偏小,大多缺乏安全意识,适应环境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所以学校要通过发放并讲解《安全须知手册》、举办安全教育活动等方式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低龄学生的照顾和监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使其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
其次要注意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卫生标准,让学生吃的安心,家长放心。同时也要加强校外安全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水、防火以及防骗等安全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游戏厅、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不能沾染吸烟、酗酒、吸毒、打架等恶习。
最后要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家长联系卡,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校方与家长的职责,共同配合管理,确保寄宿生校内外的安全。
(2)开启社会关爱渠道
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中以留守儿童、空巢儿童为主体的寄宿学生的教育状况更应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及重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责任,建立联动机制,互通有无,是增加农村寄宿学生服务的最佳途径。
由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宣传职责,向媒体、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等部门通告寄宿制学校存在的缺陷,引导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空巢儿童的关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留守儿童帮扶教育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齐抓共管机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开展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打通各项关爱渠道,在最大限度地充实学校寄宿制教育的服务资源,进一步拓展寄宿制学校服务功能。
结束语
农村小学寄宿制改革是有意义的,青冈县作为偏远地区具有广泛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成绩差、条件苦等突出问题,但在具体实践改革当中也遇到了新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寻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及方法,为其他类似地区以及今后即将开展寄宿制改革的地区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2]胡德仁,刘亮.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各县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