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融通理念”
“融通”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明朝宋濂《序》:“经乃圣人所定,实犹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气周流而融通之。”也有提及。“融通”意指融合通达。现代有融会贯通,相互沟通的意思。
“融通理念”是我们基于2004年的新课程注入了“以生为本”的新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逐步改变的基础上,积累了学科融通、跨学科融合经验,自觉生成的,与国家大政策和新高考改革潮流相一致,也符合学生发展和家长期待的理念。在教育教学的领域里,我们提出的“融通理念”既是整合学科中的关键知识和跨学科素养的融合,又是学科的关键能力(概念)向跨学科的学习与思维类的素养,如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合作与沟通、問题解决等的融合。这里的“融通”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既是教书育人的工具又启迪人的智慧。
二、融通“三策略”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应试教育模式下,知识学习填满了师生的学校生活,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意识到知识以炸裂式态势增长,知识已经无法“完全学习”,反之发现因为知识教学过度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的状况。现在的教学完全是以知识教学为导向的,虽然也提所谓的三维目标能力,但往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科能力,都被异化为知识或运用知识的应试技巧能力,至于教学中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完全是有名无实。这其实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如何破解这一状况指明了方向,我们提出的融通理念,就是要通过研究与实践,寻找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实际指明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就一门学科而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我们的融通理念是把知识教学理解为一种载体,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培养人的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养培育就是基于知识教学这个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通过知识在“融通”教学活动中生成个体化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我们提出了“融通师生”“融通朋辈”“融通自我”的教学组织策略。“融通师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于群体学生而言,教师是最直接的“学科素养代言人”,“师承”是最便捷的途径;“融通朋辈”——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于个别学生而言,学生团队互助成长是综合性效益最显著的“多赢”;“融通自我”——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于个体学生而言,基于自身已有的素养与内驱力共同作用的自主“因材”成长是最核心的目的。
三、探索“融通学教”的“立体式”学科融通课堂
“融通学教”理念下的课堂,从通过“师生融通”“学科融通”“学法融通”三个层面与“自主 ”教学育人模式构建成“立体式”学科融通课堂。
1.“师生融通”的“自主 ”教学组织模式
随着理念的更新,我们逐步形成了“自主 ”小团队互助成长的教学育人模式。在这一教学育人模式中,教师始终发挥着“导师”角色作用,以个体心理追求的自主、对成长的需求和追求为内驱力,以小团队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成员间的对学科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交流,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交际化;教育教学中以人际合作和互助为基本特征,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团队之间的竞争,提升教育教学效益;获得自主发展、人文情怀、个人品格、社会参与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不同,可把课型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评析课,每种课型都有其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教学步骤。课堂的教师是引导者,从任务单的设计,到过程的观察和及时导航,到最后的总结提升,都有教师的导向作用。导师引领的师生共建课堂才有方向、有生命、有活力,学生才能自由成长。
2.“学科融通”的生活化国家课程
学生成长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回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校情、师情和生情实施,并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培育学科素养,才能真正做到知识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素养导向”也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如政治认知素养,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认知教育要基于事实、贴近社会,要事理结合,有图有真相、有理有实例。只有基于生活,以详实的事例、数据说话,才能形成真知。事实胜于雄辩,事例和数据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又如历史时空观素养,通过认识现实社会,在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以源于生活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相关学科,体会到各学科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学科的作用与魅力,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3.“学法融通”的思维课堂
“思维课堂”,首先表现为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能使知识点更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而教导学生掌握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思维课堂”,还积极运用头脑风暴方法。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通过聚集成员自发提出的观点,以产生一个新观点,使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式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让学生交流,让学生教育学生的头脑风暴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从而推动了核心素养的形成。
“融通理念”就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而提出,通过“主体课堂”“思维课堂”“活动型课堂”“‘自主 ’课堂”,启动多种方式,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素养于一身的“立体式”学科融通课堂构建,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追求,特别是按照即将启动的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更加需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元素,在培养学生双基的基础上,加重品格培养和素养提升,才能助力学生持续发展。
“融通”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明朝宋濂《序》:“经乃圣人所定,实犹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气周流而融通之。”也有提及。“融通”意指融合通达。现代有融会贯通,相互沟通的意思。
“融通理念”是我们基于2004年的新课程注入了“以生为本”的新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逐步改变的基础上,积累了学科融通、跨学科融合经验,自觉生成的,与国家大政策和新高考改革潮流相一致,也符合学生发展和家长期待的理念。在教育教学的领域里,我们提出的“融通理念”既是整合学科中的关键知识和跨学科素养的融合,又是学科的关键能力(概念)向跨学科的学习与思维类的素养,如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合作与沟通、問题解决等的融合。这里的“融通”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既是教书育人的工具又启迪人的智慧。
二、融通“三策略”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应试教育模式下,知识学习填满了师生的学校生活,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意识到知识以炸裂式态势增长,知识已经无法“完全学习”,反之发现因为知识教学过度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的状况。现在的教学完全是以知识教学为导向的,虽然也提所谓的三维目标能力,但往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科能力,都被异化为知识或运用知识的应试技巧能力,至于教学中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完全是有名无实。这其实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如何破解这一状况指明了方向,我们提出的融通理念,就是要通过研究与实践,寻找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实际指明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就一门学科而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我们的融通理念是把知识教学理解为一种载体,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培养人的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养培育就是基于知识教学这个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通过知识在“融通”教学活动中生成个体化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我们提出了“融通师生”“融通朋辈”“融通自我”的教学组织策略。“融通师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于群体学生而言,教师是最直接的“学科素养代言人”,“师承”是最便捷的途径;“融通朋辈”——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于个别学生而言,学生团队互助成长是综合性效益最显著的“多赢”;“融通自我”——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于个体学生而言,基于自身已有的素养与内驱力共同作用的自主“因材”成长是最核心的目的。
三、探索“融通学教”的“立体式”学科融通课堂
“融通学教”理念下的课堂,从通过“师生融通”“学科融通”“学法融通”三个层面与“自主 ”教学育人模式构建成“立体式”学科融通课堂。
1.“师生融通”的“自主 ”教学组织模式
随着理念的更新,我们逐步形成了“自主 ”小团队互助成长的教学育人模式。在这一教学育人模式中,教师始终发挥着“导师”角色作用,以个体心理追求的自主、对成长的需求和追求为内驱力,以小团队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成员间的对学科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交流,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交际化;教育教学中以人际合作和互助为基本特征,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团队之间的竞争,提升教育教学效益;获得自主发展、人文情怀、个人品格、社会参与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不同,可把课型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评析课,每种课型都有其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教学步骤。课堂的教师是引导者,从任务单的设计,到过程的观察和及时导航,到最后的总结提升,都有教师的导向作用。导师引领的师生共建课堂才有方向、有生命、有活力,学生才能自由成长。
2.“学科融通”的生活化国家课程
学生成长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回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校情、师情和生情实施,并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培育学科素养,才能真正做到知识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素养导向”也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如政治认知素养,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认知教育要基于事实、贴近社会,要事理结合,有图有真相、有理有实例。只有基于生活,以详实的事例、数据说话,才能形成真知。事实胜于雄辩,事例和数据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又如历史时空观素养,通过认识现实社会,在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以源于生活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相关学科,体会到各学科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学科的作用与魅力,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3.“学法融通”的思维课堂
“思维课堂”,首先表现为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能使知识点更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而教导学生掌握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思维课堂”,还积极运用头脑风暴方法。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通过聚集成员自发提出的观点,以产生一个新观点,使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式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让学生交流,让学生教育学生的头脑风暴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从而推动了核心素养的形成。
“融通理念”就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而提出,通过“主体课堂”“思维课堂”“活动型课堂”“‘自主 ’课堂”,启动多种方式,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素养于一身的“立体式”学科融通课堂构建,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追求,特别是按照即将启动的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更加需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元素,在培养学生双基的基础上,加重品格培养和素养提升,才能助力学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