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日》是吴强所创作的表现孟良崮战役的革命历史小说,是红色经典小说的代表之作。进入新世纪之后,一股改编红色经典的热潮兴起,小说《红日》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也进入了改编者的视野。经改编的《红日》与小说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理念的分析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异同。
【关键词】:《红日》;创作理念;小说;电视剧
一.《红日》故事梗概
《红日》是一部正面描写战争的宏篇巨制,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场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主线,展现了解放战争期间华北战场的宏阔的历史画面。一九四六年秋,蒋介石嫡系军队七十四师与我军在涟水激战,敌军展开猛烈进攻,我军沈振新率部奋战,苦战不敌,撤退至山东。我军战士对此深感屈辱,誓要消灭七十四师,活捉张灵甫,蒋介石此时也下令要彻底消灭共产党,大举进攻山东。我军经过修整,士气振奋,在南北两面受敌的情况下,华北野战军利用时间差,集中优势兵力分批消灭分散的敌军。战役首先确定了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包围。沈振新奉命带领队伍极速前进,准时到达莱芜吐丝口附近,与友军配合,完成了对敌五万人的包围,捉住师长李仙洲。莱芜战役在不到三天就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命令七十四师驱直入山东境内,与我军在孟良崮决战。华北野战军部采取了“围点打援”。消灭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沈振新接到命令,率兵从鲁南日夜兼程赶到沂蒙山区,他们配合友军消灭了外围的据点,将七十四师围在孟良崮。军长沈振新亲临战场,“老虎团”刘胜、陈坚作为突击队率先攻上了山腰。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打死。我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早年就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进行文学创作,1938年参加了新四军,在这期间也没有放弃写作,创作了反映军队的战斗生活和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情的独幕剧和多幕剧。1947年,吴强在解放战争期间亲眼目睹了华北战场的战况,在孟良崮战役硝烟未尽之时,目睹了曾经狂妄不可一世的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尸体被抬出来,当时吴强任华野六纵宣传部长的吴强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和张灵甫孟良崮这些以及其中的人物贯穿的故事写下来。吴强于一九五六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红日》,一九五七年四月完成。吴强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为后人了解这场战争提供了文字依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了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2009年小说《红日》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搬上了荧幕,电视剧《红日》的播出也引起了极大反响,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红色经典改编所引起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而红色经典小说搬上荧幕的改编也深层原因的探讨也越来越引人深思。
经改编的电视剧《红日》与小说呈现出了许多不同,比如在人物塑造上,沈振新、张灵甫等人物塑造重点的改变;在爱情的表现上,电视剧呈现出了更多的通俗的因素;在结构上,也根据创作目的不同做了不同的调整。这些表现上的不同反映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创作环境下,创作者创作理念的不同。
二.创作理念
(一)小说的创作理念
1.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
第一,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亲身经历过第二次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选择以此作为故事的主干是因为从二次涟水战役到孟良崮战役,正好是蒋介石所谓‘王牌’军七十四师由向我进攻到最后失败、全军覆灭的过程;同时是我军的一个的部队在敌军进攻下暂时失利,经过在莱芜战役中获得的辉煌战果,到参加孟良崮战役,配合兄弟部队作战、击毙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攻上孟良崮高峰获得大胜的过程,这个战争生活本身就是存在着跌宕起伏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在半年时间里,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越来越大;部队的干部和战士都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思想和战斗艺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三,我作为政治工作人员亲身经历了战役,给我很强的感染【1】。”吴强是以史实为基础,中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是作者虚构的,但是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第二次涟水战役失败后,一些战士带着由于战事失利而产生的郁闷的心情以及对敌军的仇恨,向北转移,生长于此的战士表现了对家乡不舍之情,都是真实的。作者在部队工作七八年之久,对从野战司令到战士都很熟悉。在塑造人物时也不尽相同,类似石东根的人物时作者在实际战斗过程见到的较多的人物,他们并不完美,因此才显得真实,他们能带兵,会打仗,能吃苦,但是身上也有着缺点,遇到挫折容易气馁,胜利容易骄傲。然后再逐渐的战斗过程中,慢慢改正。
2.受到十七年“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影响
沈振新这一人物的塑造,虽然很生动丰富,但是仍然是一个理想式的人物,身上几乎没有缺点,有胆识有谋略,对战士关心。这也由于作者对这场战役的胜利的激情而使得把这场战役的主要人物带有了光环。小说在结尾写到“军首长们,许多指挥员们,红旗排,红旗一班的英雄战士们,屹立在巍然独立的沂蒙上孟良崮峰巅的最高处,睁着他们鹰一样的光亮炯炯的眼睛俯瞰着群山四野,构成了以伟大的、崇高的、集体的英雄形象”。也点出了在小说中对于战士的塑造仍旧没能脱离脸谱化的倾向。
3.浪漫色彩
“在十七年的社會语境中,任何个人私欲,即使名之为爱情,都意味着对共产主义的不贞,都是必须给予铲除的。”【2】而《红日》却涉及相对而言比较大部分的男女爱情的描写。尤其是杨军和阿菊的爱情,作者用了很大的笔墨描写,作者曾经表示想着力写杨军这个人物,他身上寄寓着家庭观念,他与妻子分离离开战场,后因受伤回到后方与妻子阿菊重新相遇。梁波和华静之间暧昧的情愫也使得小说更加生活化,也显得不那么枯燥。
(二)电视剧的创作理念
1.获取商业利益
官方尝试通过再造“红色经典”来延续断裂的历史,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扩大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市场力量也意欲借助国家权力的力量来扩展市场空间,从“红色”经典的改编中攫取商业利润,从而显示出革命与商业的互相利用、置换与缝合的关系,也就是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资本的合谋【3】。电视剧《红日》的改编是在二十世纪,此时正迎来了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电视剧改编中无疑加入了一些对于观众来说可看的因素来赚取收视率,从而获得商业利益。
2.通俗文学的审美追求
电视剧在沈振新和黎青的爱情方面,加入了许多浪漫因素,黎青女扮男装发生误会,到战场舍身舍身相救识破真实身份,通俗文学中沈振新给黎青写情书被拒,任然锲而不舍,说出今生非她不娶的话,为给黎青补身体独自去打猎,創造两人独处的机会,最后终于赢得美人的芳心,加深了自古英雄爱美人的意识,这当然是为了能够使得沈振新这一人物更加接地气,也增加电视剧的可看性。
沈振新靠着一部《三国演义》打仗,受伤时不用麻药取弹片,手持大刀上阵杀敌,在张灵甫眼前将两万人的军队藏匿起来等等传奇情节都是通俗文学的要素,符合普通大众的观剧心理。当时热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塑造的成功,让以后的影视剧创作也争相借鉴,塑造李云龙式的硬汉柔情形象。
注释:
[1] 吴强.红日[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 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J].大众文艺,2011(4)
[3] 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的改编[J].《当代电影》2007(1):25
参 考 文 献:
[1] 吴强 , 红日.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2] 熊坤静. 长篇小说《红日》创作的前前后后[M]. 北京.党史传承. 2012
[3] 任志明.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9
[4] 阮青. 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6
【关键词】:《红日》;创作理念;小说;电视剧
一.《红日》故事梗概
《红日》是一部正面描写战争的宏篇巨制,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场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主线,展现了解放战争期间华北战场的宏阔的历史画面。一九四六年秋,蒋介石嫡系军队七十四师与我军在涟水激战,敌军展开猛烈进攻,我军沈振新率部奋战,苦战不敌,撤退至山东。我军战士对此深感屈辱,誓要消灭七十四师,活捉张灵甫,蒋介石此时也下令要彻底消灭共产党,大举进攻山东。我军经过修整,士气振奋,在南北两面受敌的情况下,华北野战军利用时间差,集中优势兵力分批消灭分散的敌军。战役首先确定了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包围。沈振新奉命带领队伍极速前进,准时到达莱芜吐丝口附近,与友军配合,完成了对敌五万人的包围,捉住师长李仙洲。莱芜战役在不到三天就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命令七十四师驱直入山东境内,与我军在孟良崮决战。华北野战军部采取了“围点打援”。消灭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沈振新接到命令,率兵从鲁南日夜兼程赶到沂蒙山区,他们配合友军消灭了外围的据点,将七十四师围在孟良崮。军长沈振新亲临战场,“老虎团”刘胜、陈坚作为突击队率先攻上了山腰。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打死。我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早年就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进行文学创作,1938年参加了新四军,在这期间也没有放弃写作,创作了反映军队的战斗生活和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情的独幕剧和多幕剧。1947年,吴强在解放战争期间亲眼目睹了华北战场的战况,在孟良崮战役硝烟未尽之时,目睹了曾经狂妄不可一世的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尸体被抬出来,当时吴强任华野六纵宣传部长的吴强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和张灵甫孟良崮这些以及其中的人物贯穿的故事写下来。吴强于一九五六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红日》,一九五七年四月完成。吴强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为后人了解这场战争提供了文字依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了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2009年小说《红日》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搬上了荧幕,电视剧《红日》的播出也引起了极大反响,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红色经典改编所引起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而红色经典小说搬上荧幕的改编也深层原因的探讨也越来越引人深思。
经改编的电视剧《红日》与小说呈现出了许多不同,比如在人物塑造上,沈振新、张灵甫等人物塑造重点的改变;在爱情的表现上,电视剧呈现出了更多的通俗的因素;在结构上,也根据创作目的不同做了不同的调整。这些表现上的不同反映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创作环境下,创作者创作理念的不同。
二.创作理念
(一)小说的创作理念
1.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
第一,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亲身经历过第二次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选择以此作为故事的主干是因为从二次涟水战役到孟良崮战役,正好是蒋介石所谓‘王牌’军七十四师由向我进攻到最后失败、全军覆灭的过程;同时是我军的一个的部队在敌军进攻下暂时失利,经过在莱芜战役中获得的辉煌战果,到参加孟良崮战役,配合兄弟部队作战、击毙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攻上孟良崮高峰获得大胜的过程,这个战争生活本身就是存在着跌宕起伏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在半年时间里,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越来越大;部队的干部和战士都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思想和战斗艺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三,我作为政治工作人员亲身经历了战役,给我很强的感染【1】。”吴强是以史实为基础,中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是作者虚构的,但是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第二次涟水战役失败后,一些战士带着由于战事失利而产生的郁闷的心情以及对敌军的仇恨,向北转移,生长于此的战士表现了对家乡不舍之情,都是真实的。作者在部队工作七八年之久,对从野战司令到战士都很熟悉。在塑造人物时也不尽相同,类似石东根的人物时作者在实际战斗过程见到的较多的人物,他们并不完美,因此才显得真实,他们能带兵,会打仗,能吃苦,但是身上也有着缺点,遇到挫折容易气馁,胜利容易骄傲。然后再逐渐的战斗过程中,慢慢改正。
2.受到十七年“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影响
沈振新这一人物的塑造,虽然很生动丰富,但是仍然是一个理想式的人物,身上几乎没有缺点,有胆识有谋略,对战士关心。这也由于作者对这场战役的胜利的激情而使得把这场战役的主要人物带有了光环。小说在结尾写到“军首长们,许多指挥员们,红旗排,红旗一班的英雄战士们,屹立在巍然独立的沂蒙上孟良崮峰巅的最高处,睁着他们鹰一样的光亮炯炯的眼睛俯瞰着群山四野,构成了以伟大的、崇高的、集体的英雄形象”。也点出了在小说中对于战士的塑造仍旧没能脱离脸谱化的倾向。
3.浪漫色彩
“在十七年的社會语境中,任何个人私欲,即使名之为爱情,都意味着对共产主义的不贞,都是必须给予铲除的。”【2】而《红日》却涉及相对而言比较大部分的男女爱情的描写。尤其是杨军和阿菊的爱情,作者用了很大的笔墨描写,作者曾经表示想着力写杨军这个人物,他身上寄寓着家庭观念,他与妻子分离离开战场,后因受伤回到后方与妻子阿菊重新相遇。梁波和华静之间暧昧的情愫也使得小说更加生活化,也显得不那么枯燥。
(二)电视剧的创作理念
1.获取商业利益
官方尝试通过再造“红色经典”来延续断裂的历史,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扩大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市场力量也意欲借助国家权力的力量来扩展市场空间,从“红色”经典的改编中攫取商业利润,从而显示出革命与商业的互相利用、置换与缝合的关系,也就是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资本的合谋【3】。电视剧《红日》的改编是在二十世纪,此时正迎来了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电视剧改编中无疑加入了一些对于观众来说可看的因素来赚取收视率,从而获得商业利益。
2.通俗文学的审美追求
电视剧在沈振新和黎青的爱情方面,加入了许多浪漫因素,黎青女扮男装发生误会,到战场舍身舍身相救识破真实身份,通俗文学中沈振新给黎青写情书被拒,任然锲而不舍,说出今生非她不娶的话,为给黎青补身体独自去打猎,創造两人独处的机会,最后终于赢得美人的芳心,加深了自古英雄爱美人的意识,这当然是为了能够使得沈振新这一人物更加接地气,也增加电视剧的可看性。
沈振新靠着一部《三国演义》打仗,受伤时不用麻药取弹片,手持大刀上阵杀敌,在张灵甫眼前将两万人的军队藏匿起来等等传奇情节都是通俗文学的要素,符合普通大众的观剧心理。当时热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塑造的成功,让以后的影视剧创作也争相借鉴,塑造李云龙式的硬汉柔情形象。
注释:
[1] 吴强.红日[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 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J].大众文艺,2011(4)
[3] 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的改编[J].《当代电影》2007(1):25
参 考 文 献:
[1] 吴强 , 红日.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2] 熊坤静. 长篇小说《红日》创作的前前后后[M]. 北京.党史传承. 2012
[3] 任志明.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9
[4] 阮青. 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