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习观探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博大精神。本文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探析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及启示。
  关键词:学习;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理想人格
  
  《论语》的思想内涵博大精神,其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发人深省。学习不仅使人取得经验和知识,更是成为理想社会人的一种途径。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探析孔子的学习观,希望当代人在寻求丰富自我、增强智慧、升华境界、提升幸福感的过程中有所启发和收获。
  
  一、学习的态度
  
  1、诚实
  孔子认为学习文化知识必须要老老实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句话生动表达了孔子的求学态度。《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同样生动体现了孔子在求知过程中的孩子般的诚实,不装腔作势,不怕暴露自己的无知。
  2、勤奋
  孔子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最有学问的人了,但仍然勤学不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倡导“好学”,在《论语》中有十多处提到“好学”一词,如 “敏而好学。”(《论语•公冶长》)、“笃信好学”(《论语•泰伯》)等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通过不断地弥补不足,就能达成博学的境地。只有好学才有可能博学,好学是博学的前提;博学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叶公曾向子路了解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说不上来。孔子来了个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对学习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3、谦虚
  孔子不仅诚实好学,而且很谦虚。并不以自己有学问而自居。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说明他善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吸收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清高,不造作,不自欺欺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4、求善
  孔子在学习中是有道德选择的。他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态度。什么是善?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价值判断,就是孔子择善的原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即,一个人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孔子重视道德信念对人的激励,认为一个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坚持不懈地追求,完善自身德行。正如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与柏拉图“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名言有着同样的境界。
  
  二、学习的方法
  
  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习”在《说文》里解释为“数飞也”,就是鸟不停地反复练习拍打翅膀飞行的动作,一直到学会飞行,掌握飞行的本领。其实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学了一遍不可能完全掌握,有些重要的知识,必须要反复练习才能学会,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孔子所讲的“习”字,既有复习、温习的意思,又有践行的意思,其实就是知行统一。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通过温习、实践已有的知识而觉悟出“新知”来,这达到新知工程就是学习的迁移与重组的过程。
  2、“学”与“思”、“问”相结合
  孔子倡导学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重要经验,来自孔子自身的切身体验和实践。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孔子曾一开始就想有大的理论,新的创意,但空想不行。所以他开始老老实实读前人的书,先把前人的系统思想和理论学会,然后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孔子不仅倡导学思结合,还倡导“学、问”结合,在《论语》中,记载的“问”有一百多条,可见善提问题对学习多么重要。孔子说:“切问而近思。”经过自己思考后所提的问题才更有价值,更有质量。孔子欢迎有疑问,认为“于不疑处有疑”,才能辨明是非,有所得益。此外,孔子还注重下问。《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指要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提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是虚心好学的表现。
  3、学与兴趣相结合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此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所以,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达到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者才去点拨他、启发他,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孔子认为作为老师应该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一切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三、学习的内容与目的
  
  1、学习的核心内容
  孔子时代非常强调六艺、六经的学习。“六艺”的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经”的内容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六经学习过程中,孔子主张通过《诗》和《乐》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一书思想纯正,情感充沛,能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子罕》)道德情感的培养从浅显易懂且振奋人心的《诗》开始,而后以音乐来荡除邪念,陶冶情操。孔子认为“乐”完善人的道德修养,他对《韶》、《武》这两首乐曲的评价颇高,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因而,他认为音乐对塑造人的道德情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真正懂得欣赏音乐。
  孔子把“六艺”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些课程设置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为“六艺”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德智体美”。“礼”教人以德;“书”、“数”教人以智;“乐”教人以美;“射”、“御”则教人射箭、驾车等军体技能。
  2、学习的目的
  在孔子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所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里“优”的含义不能仅狭义解释为“优秀”,其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富足、优裕和有余力等诸多含义。因此,只要一提“学而优则仕”就作出“读书做官”的反应,是不合适的。台湾学者注释的《论语今注今译》说:“仕者尽了职务而有余暇,便应致力于学问;学者有充足的知识,便应为社会做事”。这个解释,较深刻地说明了“学与仕”的关系,表明学习优足之后,从仕便是一种社会应给予保证、本人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了。这里反映了孔子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格完善的根本途径。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在此指出了当时社会中的六种美德与六种劣癖的内在关系,认为本性仁爱但不学习,其弊病是易被人愚弄;天资聪明而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浅尝辄止;本性实诚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易被人欺骗和伤害;本性耿直而不爱学习,说话办事无遮拦,其弊病是语言尖刻,容易伤人;本性勇敢而不爱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就是使人滋生祸端;本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有效控制自己,其弊病是狂妄自大。可见,学习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习的内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风范,最终趋近圣人境界。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又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君子”的人格楷模集中体现为“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的三达德境界,孟子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大丈夫气概,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从外语电化教学的优势、教学实践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论述电化教学的作用,提出利用电化教学进行启发式和创造性外语教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实践性,使学生的外语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电化教学优势;教学实践;启发式和创造性外语教学;教学质量    一、引言    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将给传统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杜拉拉几个事例,阐释大学生能力培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从而使我们更加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使他们进入社会后,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更早地发挥自身的才智,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 机会;能力培养;学习    引言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的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而且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的扩招使得毕业生大量增加,这更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
期刊
摘 要:多元化课堂,学习性课程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模式。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学生的文科修养,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境的支持是教学实践得以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教学改革;多元化课堂;教学环境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专家呼吁,应以大学生“学习”改革为主线,重新审视高校“教改”。目前,《中国古代史》当前的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课堂、教师、书本”三
期刊
摘 要: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对学习动机定义及分类分析,然后阐述了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与英语学习动机持续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动机的持续性    1. 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发挥着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等重要功能。一些二语习得者在良好动机的激励下取得了
期刊
摘 要:分析了浅阅读产生的原因以及浅阅读时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着重探讨浅阅读形势下图书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阅读培养。  关键词:浅阅读;图书馆;大学生;阅读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和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阅读趋势—浅阅读。    一、关于浅阅读的含义和特征    关于浅阅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浅阅
期刊
摘 要:商务英语有其选词恰当、准确等特征,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并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商务英语的翻译之中,是做好商务英语翻译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总结出文化差异会引起不对等的情况,并提供了通过合理翻译被市场接受的译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不对称性翻译;异化;归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访问,分析了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性,提出了在新的市场需求形势下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向,有针对性的提出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善的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向;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    一、引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开始从西方引入我国。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国
期刊
摘 要: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概述博士后人才的内涵、特征和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博士后创新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我国博士后创新水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博士后;创新;培养    创新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对博士后的必然要求。博士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与
期刊
摘 要:全国重点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本文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2007——2009年的就业情况入手,从总体情况、就业形式、就业行业、就业区域、供需比等5个维度分析其就业状况,并作主因探讨,最后对如何促进重点师大本科毕业生更为充分、优质就业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重点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对策    在我国100余所师范院校中,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师院校
期刊
摘 要:教育的实质是人与文化的互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极为倚重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来自文化的观照,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促使校企双方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展开交流与合作,文化互动是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通过文化的互动,校企双方的“人”得以完成重新构建并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文化互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谓“以文化人”,文化既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