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暴露的这些问题也反映了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只有正确面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应注意
进入高中,学习作文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该明白,写好作文跟哪些因素相关。如果作静态的分析,作文包括观点、材料和语言表达这"三要素"。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的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如何去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呢?怎样才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呢?
一、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观察能力低下,是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
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地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使其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特征,在头脑中由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需要老师在课堂进行积极的引导。其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观察事物的直接兴趣可以引起无意注意;对观察事物的间接兴趣,可以引起有意注意。故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既重视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事物上,又不忽视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使其观察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开始观察第一事物时,我除了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学会开动各种感官,观其行、闻其声、品其味,寻找自己的感觉,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外,还特别注意从观察的结果去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进行观察。例如:从整体上观察燕子,它有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从部份看,燕子又有俊美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以及浅黄色的阔嘴巴等等。这样各部分合起来,学生在头脑里就自然形成了一只活泼的燕子的形象。这种观察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掌握了观察规律,才能初步具备观察能力。我们的学生在观察活动时,常常出现观看主要对象多,看背景少;笼统看的多,仔细看的少;看得杂乱无章的多,看得有次序的少。
二、指导学生体验
体验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能动透视和掬取。为什么对于同一种事物,同一场景,有些学生能言之有物,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而个别学生却感到文筆枯涩,写不出感受,没什么可写的呢,关键在于这些学生不善于体验,缺乏体验,无法洞察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难以领会生活真谛,无法激发写作“意兴”,形成不了内在冲动,他们总觉得生活平庸,无甚可写;区区小事,何足下笔。即使勉强提笔也只能言不由衷,东拉西扯,说些无关痛痒,到处合适的空话套话。那么这也就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信息痕迹,也形成不了有效的材料积淀。
因此指导学生体验,要从“深”字入手。“深”即要“入得进”。“入乎其内,故能写之。”(王国维语)“入乎其内”才能见得真切,有所发现,才能体悟深切,形成“触发”。深入体验,将所见之物搁置心中,细细品味,从容把玩。在开拓学生多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时,多想比多写、多说更重要。试想,若不知想写什么,就去考虑怎样写,怎样说,岂不是笑话?
三、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总之,作文是体现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亮点,是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暴露的这些问题也反映了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只有正确面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应注意
进入高中,学习作文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该明白,写好作文跟哪些因素相关。如果作静态的分析,作文包括观点、材料和语言表达这"三要素"。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的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如何去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呢?怎样才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呢?
一、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观察能力低下,是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
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地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使其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特征,在头脑中由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需要老师在课堂进行积极的引导。其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观察事物的直接兴趣可以引起无意注意;对观察事物的间接兴趣,可以引起有意注意。故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既重视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事物上,又不忽视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使其观察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开始观察第一事物时,我除了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学会开动各种感官,观其行、闻其声、品其味,寻找自己的感觉,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外,还特别注意从观察的结果去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进行观察。例如:从整体上观察燕子,它有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从部份看,燕子又有俊美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以及浅黄色的阔嘴巴等等。这样各部分合起来,学生在头脑里就自然形成了一只活泼的燕子的形象。这种观察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掌握了观察规律,才能初步具备观察能力。我们的学生在观察活动时,常常出现观看主要对象多,看背景少;笼统看的多,仔细看的少;看得杂乱无章的多,看得有次序的少。
二、指导学生体验
体验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能动透视和掬取。为什么对于同一种事物,同一场景,有些学生能言之有物,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而个别学生却感到文筆枯涩,写不出感受,没什么可写的呢,关键在于这些学生不善于体验,缺乏体验,无法洞察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难以领会生活真谛,无法激发写作“意兴”,形成不了内在冲动,他们总觉得生活平庸,无甚可写;区区小事,何足下笔。即使勉强提笔也只能言不由衷,东拉西扯,说些无关痛痒,到处合适的空话套话。那么这也就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信息痕迹,也形成不了有效的材料积淀。
因此指导学生体验,要从“深”字入手。“深”即要“入得进”。“入乎其内,故能写之。”(王国维语)“入乎其内”才能见得真切,有所发现,才能体悟深切,形成“触发”。深入体验,将所见之物搁置心中,细细品味,从容把玩。在开拓学生多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时,多想比多写、多说更重要。试想,若不知想写什么,就去考虑怎样写,怎样说,岂不是笑话?
三、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总之,作文是体现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亮点,是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暴露的这些问题也反映了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只有正确面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获得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