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高校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等方面阐述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建筑力学课程中“支座反力的计算”教学内容章节为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对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进行设计,并提出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能力培养相融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 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88-03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通过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具体措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问题是要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同向同行,具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案例设计,并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拟以此为例,探讨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以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发展。
一、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理论当中,深入发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激活和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这是一种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格局,它摒弃了传统思政教育仅仅依托思政课老师开展的模式,将全体教师都纳入思政育人的队伍,更加贴合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的推行,要求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目标协同工作,相向而行。当前推行课程思政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必须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呢?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務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给出了答案: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相符。
(二)高校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要求
高校传统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成为学生眼中“无用”的课,课堂中“抬头率”不高,使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政课程内容不适应需要,“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对此,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亟须摆脱思政教育空洞的说教形式,只有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和工作中,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近年来,“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在许多高校盛行,使得学生聚焦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非常上心。在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角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使工作岗位知识与思想道德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确保课程既有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也有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的效果,切实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水平。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然而据调查,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技术技能较强,但存在对企业忠诚度不高、职业素养不够、吃苦耐劳精神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上的缺失,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缺陷。对此,高职教育要摆脱原有的“重智轻德”短视行为,要把德育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而推行课程思政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建筑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构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平衡规律及承载能力、结构组成规律的一门课程。这是一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大一新生经历了紧张的高考,步入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这时高校思政教育及时介入引导,非常具有必要性。
力学的基础在于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力学的现象和原理。结合以上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通过挖掘课程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并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思政教育。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笔者以建筑力学课程中“支座反力的计算”教学内容章节为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对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进行设计,详见表1。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根据教学设计内容,笔者于2018—2019学年下学期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相融合
传统的建筑力学课程知识点以数理基础进行讲解,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乏味,课程气氛总体比较沉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进行相互融合,采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或引申出力学知识点,一方面学生感觉比较新颖,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坚定对唯物主义的信仰。例如对于桥梁面板与桥墩存在“约束与约束反力”关系的理解,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约束与约束反力同时存在”“约束反力总是与约束方向相反”的内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进行类比解释:力学中的约束就相当于是空间中的物质,约束力就相当于脑海中的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只有时间上存在某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脑海中才会有对应物质的表象意识,同样,只有阻碍物体运动的约束存在,才会有约束作用于物体的反力。这样的类比解释,将思政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既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了学生知识迁移的类比对象,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得益彰。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与学生经常从力学的原理引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讨和交流,增进了学生对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认同。 (二)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发掘在所学专业领域上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并适时地引入进行宣讲,既摆脱了单一的专业理论体系教学,增加了思政育人体系功能,也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呆板印象,给课堂增加了活力。例如在引入本次课程支座反力知识点时,通过提问“有谁知道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大桥是哪一座?”引导学生发现港珠澳大桥所取得的成就,并通过介绍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授课对象为建工类学生,港珠澳大桥伟大工程的创举也激发了他们对于未来参与国家项目的向往和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
(三)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工作能力培养相融合
工作能力一直是用人单位所注重的素质,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注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回顾上一节课所讲到的计算简图简化原则时,笔者一方面把它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也对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关系进行阐述,让学生掌握当下中国的发展态势。在求解支座反力的过程中,笔者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研、析、系、列”的思维提炼出来,并把它引申为生活工作中解決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解决问题思维,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工作能力。
在专业课程内容中适当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专业课堂呆板的印象,也能辅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表明,建筑力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邱文成,魏炜,黄福秀,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改革路径[J].广西教育,2018(4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杨琳.高校课程思政应厘清的三个问题[J/OL].(2019-07-10)[2019-07-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90710.1042.032.html
[5]冯春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J].先锋,2018(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3)
[7]邱文成,魏炜,李程程,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对策研究——基于班级企业化模式管理实践[J].大众科技,2017(4)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 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88-03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通过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具体措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问题是要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同向同行,具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案例设计,并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拟以此为例,探讨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以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发展。
一、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理论当中,深入发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激活和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这是一种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格局,它摒弃了传统思政教育仅仅依托思政课老师开展的模式,将全体教师都纳入思政育人的队伍,更加贴合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的推行,要求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目标协同工作,相向而行。当前推行课程思政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必须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呢?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務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给出了答案: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相符。
(二)高校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要求
高校传统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成为学生眼中“无用”的课,课堂中“抬头率”不高,使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政课程内容不适应需要,“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对此,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亟须摆脱思政教育空洞的说教形式,只有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和工作中,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近年来,“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在许多高校盛行,使得学生聚焦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非常上心。在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角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使工作岗位知识与思想道德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确保课程既有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也有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的效果,切实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水平。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然而据调查,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技术技能较强,但存在对企业忠诚度不高、职业素养不够、吃苦耐劳精神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上的缺失,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缺陷。对此,高职教育要摆脱原有的“重智轻德”短视行为,要把德育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而推行课程思政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建筑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构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平衡规律及承载能力、结构组成规律的一门课程。这是一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大一新生经历了紧张的高考,步入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这时高校思政教育及时介入引导,非常具有必要性。
力学的基础在于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力学的现象和原理。结合以上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通过挖掘课程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并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思政教育。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笔者以建筑力学课程中“支座反力的计算”教学内容章节为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对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进行设计,详见表1。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根据教学设计内容,笔者于2018—2019学年下学期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相融合
传统的建筑力学课程知识点以数理基础进行讲解,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乏味,课程气氛总体比较沉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进行相互融合,采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或引申出力学知识点,一方面学生感觉比较新颖,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坚定对唯物主义的信仰。例如对于桥梁面板与桥墩存在“约束与约束反力”关系的理解,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约束与约束反力同时存在”“约束反力总是与约束方向相反”的内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进行类比解释:力学中的约束就相当于是空间中的物质,约束力就相当于脑海中的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只有时间上存在某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脑海中才会有对应物质的表象意识,同样,只有阻碍物体运动的约束存在,才会有约束作用于物体的反力。这样的类比解释,将思政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既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了学生知识迁移的类比对象,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得益彰。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与学生经常从力学的原理引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讨和交流,增进了学生对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认同。 (二)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发掘在所学专业领域上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并适时地引入进行宣讲,既摆脱了单一的专业理论体系教学,增加了思政育人体系功能,也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呆板印象,给课堂增加了活力。例如在引入本次课程支座反力知识点时,通过提问“有谁知道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大桥是哪一座?”引导学生发现港珠澳大桥所取得的成就,并通过介绍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授课对象为建工类学生,港珠澳大桥伟大工程的创举也激发了他们对于未来参与国家项目的向往和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
(三)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工作能力培养相融合
工作能力一直是用人单位所注重的素质,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注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回顾上一节课所讲到的计算简图简化原则时,笔者一方面把它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也对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关系进行阐述,让学生掌握当下中国的发展态势。在求解支座反力的过程中,笔者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研、析、系、列”的思维提炼出来,并把它引申为生活工作中解決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解决问题思维,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工作能力。
在专业课程内容中适当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专业课堂呆板的印象,也能辅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表明,建筑力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邱文成,魏炜,黄福秀,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改革路径[J].广西教育,2018(4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杨琳.高校课程思政应厘清的三个问题[J/OL].(2019-07-10)[2019-07-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90710.1042.032.html
[5]冯春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J].先锋,2018(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3)
[7]邱文成,魏炜,李程程,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对策研究——基于班级企业化模式管理实践[J].大众科技,2017(4)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