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融媒体新闻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课程建设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系,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定位,体现学科融合和先进媒介技术应用,对接地方媒体进行能力模块化培养,建构面向融媒体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与地方媒体合作打造校媒合作“金课”,在课程考核环节大胆尝试,从而培养熟悉融媒体发展和新技术应用的毕业生。
  【关键词】新文科  地方本科院校  新闻学  融媒体  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63-03
  一、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需适配国家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的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其内涵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文、史、哲等课程中,目标是推动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习得。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H5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经融入了传媒产业,这需要以培养新闻人才为目标的新闻学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将媒介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当中,打通新闻学科和科学技术之间的隔阂,培养学生对媒介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应用创造力。
  显然,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理念更新、课程建设、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以百色学院为例,以往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就存在缺乏与新技术衔接的体系、不能适配融媒体技术要求、实践平台落后于先进媒介技术应用等诸多不足,亟需在课程建设方面实现从理念到具体实践的深刻变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特色化和差异化的体现
  国家提出2020年底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国全覆盖的目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旨在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意味着推进媒体融合的工作重点已经从省、市级以上媒体延伸到基层媒体。而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需求对接,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区别于研究型的综合类高校培养服务省、市一级媒体的新闻人才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本身的目标就是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非常良好地适配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需要,即适应融媒体发展业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人才培养一定不能按照综合类高校的培养规格去规划和实施,要体现自身的特色,表现出与综合类高校新闻院系的差异特质,将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地方产业的发展,注重与地方媒体、传媒公司的对接。尤其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应该将培养人才的能力目标对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现实需求,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路径,这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巨大契机。可见,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定位,服务于地方传媒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当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合作,培养熟悉融媒体发展和新技术应用的毕业生,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发展要务。
  三、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69年提出了协同理论,用于阐述物质系统中各要素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机制,如激光中的原子和光子,社会系统中的团体和个人等,要素之间性质完全不同,但他们在系统中的衍变规律是一致的。协同理论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产教融合就是教育系统内的协同,学校、企业、政府等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则保证该系统的良好运行。当系统内部处于无序的狀态时,各要素是独立运行的,不存在合作关系,而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的条件时,各要素则会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推动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明显远未达成协同的效果,因诸多因素双方很难将合作进一步深化。在新闻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与新闻媒体、传媒公司等的协同效应显然还远未达到最优化的目标,大多停留在让毕业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在媒体单位锻炼,让记者或编辑“老带新”,尽管近年来新闻院系和新闻媒体单位之间开展了较频繁的人员交流,但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投入上的协同合作还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即在培养学生的源头上没有实现良好的协同。怎样推动高校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协同,是在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应该考虑的。
  我们还可以从三螺旋理论中找到新闻学专业建设的依据。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和荷兰学者勒特·雷德斯道夫于1994 年将遗传学的“三螺旋理论”运用于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关系模式的构建当中。其中政府通过制度、政策、环境、平台的建设,为大学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在新闻传播领域,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一系列举措为新闻院系和新闻媒体的协同增添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催化剂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利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有力支持,抓好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提升新闻媒体的参与度,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
  四、课程建设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现学科融合和先进媒介技术应用。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此环境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行业和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于旨在培养适应媒体行业发展的融媒体新闻人才的新闻院系来说,更是面临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方位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媒体、数据新闻、VR新闻、AR应用、H5等,在媒介资源整合、信息内容优化、平台终端建设、新闻产品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均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这决定了新闻人才必须懂得一定的技术知识,具备人文技术关怀,能够以先进的技术应用理念去进行新闻产品的创作,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采编技能习得。   因此,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来看,新闻学的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与计算机学科的融合和对先进媒介技术的理解、应用,实现与融媒体生态相匹配的培养目标,最终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良好的技术人文视野,懂得传媒产业最新的技术应用走向,并掌握一定的运用新技术生产融媒体新闻的技能。为此,设置了由融合新闻学、新媒体运营、网络舆情、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微电影创作等课程构成的体现新文科专业建设发展趋势的课程群。例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科的定量研究方法,为数据新闻写作和今后的毕业论文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并掌握SPS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数据思维。网络舆情课程则安排了智能舆情监测的内容,以及涉及政府传播中智能技术应用的大量鲜活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技术人文的理念。以上每门课程均设置了充足的实践课时,配合微信公众号、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院刊等教学资源,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二)课程对接地方媒体需求,能力培养模块化。根据对部分地方新闻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传媒公司的调研,他们对融媒体新闻岗位人才的需求大多有“复合型、多技能、懂营销、会技术”等描述。而对近年来新引进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他们的评价大多含有“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什么都会一点点,就是不精通”等负面评价,说明毕业生未具备在新闻传播某一领域的专长,未能够在毕业之前形成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针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课程体系大多强调面向报纸的采、写、编、评等环节,将大量课时用于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和报纸编辑能力。然而实际的就业现状是报社、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在传统采编岗位上已经不招人或少招人,有的甚至还在缩编,减少传统新闻编辑岗位上的人员,因此根本没有岗位吸纳能力;反而是在新媒体的岗位上缺少大量具备融媒体新闻生产能力的人才。另外,课程设计缺乏逻辑,课程体系就像一个大超市,什么技能都往学生身上“装”,导致学生没有在某方面形成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
  可见,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次不清导致新闻人才的培养没有找准抓手。对此,精简针对传统采、写、编、评的课程,浓缩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评论三门课程中。在课程体系方面形成模块化,分别是综合能力模块、微视频制作能力模块、广告策划能力模块、电视新闻制作能力模块、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能力模块是必修,其他三个模块是选修,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按模块选课而不是按课程选课。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经过两个学年的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学习后,后面的学习将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增强自己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发展课程群和综合能力模块中,重点培养所有学生的新闻采编、摄影摄像、融媒体应用等基本技能,以保证他们在后续的选修课程模块中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建构面向融媒体的课程体系。根据调研时地方新闻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传媒公司对融媒体新闻人才的能力需求,建构面向融媒体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针对融媒体新闻生产能力培养的实践课时。开设的融合新闻学、新媒体运营、微电影创作、新闻摄影与摄像、非线性编辑、纪录片策划与创作、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等课程中,均与学生融媒体新闻生产的能力高度相关。这些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课时,提供学生运用各类平台进行相关融媒体产品生产的机会。如,融合新闻学课程重在讲清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以及其理论和实践的溯源,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传媒产业如何通过融合实现生存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自觉提升自身融媒体新闻生产能力的意识。新媒体运营课程重在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亲身体验如何实现融媒体新闻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反馈等全过程。微电影创作课程则与当前媒体产品视频化的发展趋势贴近,帮助学生掌握短视频、微电影的推广和传播流程。新闻摄影与摄像、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实践平台是学生自主运营的公众号、学院网站等,学生采访相关的校园活动后,形成文字,配合新闻图片的摄影、摄像、影像处理,在公众号、学院网站、短视频平台编发,并对外推送,通过各类融媒体平台延伸了传统的课程实践。通过针对融媒体能力培养的课程群的建设,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运用融媒体的思维开展新闻创作,学生在长期的课内外实践中完成一系列融媒体新闻作品,并将融媒体生产的思维和技能内化,以适配当前传媒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全过程课程培养。在与地方新闻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部门负责人员的访谈过程中,他们提到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缺陷,如“没有主见,看不到创新的品质”“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对新闻选题缺乏见解”“对节目策划不能提出较新颖的看法”等。尤其在融媒体产品的创作过程中,特别考验创作者的创新能力,新闻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对新进的毕业生寄予较大的希望,期盼年轻人能够带来创新性十足、令人耳目一新的建議和主意,帮助他们实现在新闻生产和策划方面的突破。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帮助他们汇聚在融媒体生产方面的灵性,确保在毕业进入职业岗位后就能够为单位出谋献策,在某类工作中独当一面。
  为此,开设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能力模块,包括创新思维与创业、毕业作品指导、新闻媒体行业创业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开设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并且不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而是以专题讲座和分散实训的方式进行。在这个阶段,学生经过五至六个学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或平台,就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作品的创作实践,由专任教师进行专项辅导。如校企合作拍摄专题宣传片、校园活动的新闻专题策划、公众号运营、赴新闻单位实习形成作品、针对民俗文化传播的田野调查、纪录片的策划与创作、广告策划和推广、校园新闻的策划与制作等,这些穿插在学期中的活动,都可以作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的训练内容。实际上相关的课程内容覆盖了学生从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的知识体系,相当于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与地方媒体合作,打造校媒合作“金课”。2018年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要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这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确实存在“水课”的现象,如由于新闻传播学类师资严重缺乏,导致非新闻专业的老师去给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上课;没有媒体行业经历的年轻老师去上实践性质的课;部分课程的内容存在较多的交叉,无效教学明显;课程设置还是面向传统媒体,面向融媒体行业现状的课程未能充分体现;等等。
  对此,充分借助校媒合作和校部共建新闻学院的契机,在精简和优化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打造校媒合作的“金课”,即在部分课程中设置媒体导师的实践课时,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带来媒体发展一线的资讯。如毕业作品指导、新闻媒体行业创业实训等分散实训的课程,均有地方媒体的一线新闻工作者参与课程教学。对于需要紧密贴合融媒体行业实际的课程,如融合新闻学、新媒体运营、微电影创作、广告策划与创意等,则致力于合理提升内容的难度,拓展课程知识的宽度,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明确精简理论讲授的部分。教师则统筹规划不同课程间的内容勾连,合理调配专业见习的时间,将其与相关课程的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力争打通不同学期间课程的互融互通,让学生的技能习得系列化、专业化。例如,在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中穿插新媒体营销和微电影创作的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六)课程考核环节的大胆尝试。《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而过程考核是高校一直在倡导的,但由于诸如会加重教师教学工作量等因素,在现实中实施起来往往困难重重,这需要学校出台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在传统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考核中,对于考试课程,教师往往采用“划重点”的方式,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及格,对于考查课程,则往往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就能过关,这些方式都不免有讨巧的成分。而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则强调学生论文的学术性,然而其实并不是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都在学术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考核环节大胆改革。
  对于理论性和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依然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对于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既可以采用小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创作作品的形式考核,小论文要求针对较有普遍意义的现实问题,不能光谈理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以完成一件新闻作品作为考核依据,整个课程的开展就是一件新闻作品创作的过程,教师可在此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考核,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循序渐进完成课程任务,这样就不必设置专门的过程性考核环节,教师在日常指导過程中就完成了过程评价。
  对于毕业环节,尝试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方式并行,让学生自主选择,对学术有兴趣或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可采用学术论文的形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则选择完成某样作品,如融媒体新闻作品、纪录片、系列微视频、刊发的深度报道、电视节目等,由二级学院和新闻单位的老师共同评议。
  【参考文献】
  [1]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出版,2019(2)
  [2]赵淑萍.全媒体赋能:从跨学科社会服务趋向看新文科构建的动力[J].现代出版,2019(3)
  (责编 丁 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文化性、实用性、生态性特征,提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对艺术设计教学具有非物质性文化价值、物质性创造价值,并从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拓展实践教学两方面论述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广西传统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能源动力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混合式教学设计缺乏思路、教师缺乏参与改革主动性、学生没有参与兴趣、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不合理、面向社会开放程度尚不足等问题,提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难题破解思路:因地制宜,不同课程遵循不同建设思路;团队建设课程,多方激励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多措并举,先督促学习再实现主动学习;全面考核,多种评价方式避免片面评分;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实现社会普惠。  【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专业特色、学生、教师、非物质文化遗產信息化传播等层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设计的必要性,以少数民族服饰瑶服为例,从“前期分析—内容具体设计与制作—反馈与评价”等步骤论述高职旅游专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设计。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87-04  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圆通呼叫中心为例,论述基于产教融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对接职场环境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对接企业职业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开展实践教学、对接企业员工培养方式建立校企“双导师”育人机制、对接企业绩效考核要求构建多元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 生产性 实训基地  【中图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论述“一元三维四体”的国防教育新思路、“面授+网络教学+研讨”的课程设置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等改革措施,总结国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效果体现在大学生国防意识有较大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较大突破、线上课程教学措施科学有效、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国防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提出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框架,阐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51-03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蚂拐节为例,论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的传承与保护,认为蚂拐节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蕴含的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并根据该节日体育文化的人文社会功能和存在问题,提出落实对蚂拐节体育项目的物质保障、提高民众对蚂拐节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和文化认同、完善蚂拐节体育运动制度建设等传承及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 体育文化 民族节日 蚂拐节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例,论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介绍机械制图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方案,提出结合企业需求构建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创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评价等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专业基础课程 机械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61-02  为了更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學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培养中未受应有重视、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依托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论述具体的措施:主动对接,提高亲职游戏课堂的靶向性;任务驱动,设计游戏方案;小组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组织与实施游戏,指导与观察并重;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游戏设计与指导水平。  【关键词】社区教育 亲职教育课堂 学前教育专业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以“护理核心胜任力”为导向,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定、教学模块的重组、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评价方案的拟定等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集单项知识技能、综合临床技能、工作情景及过程、现代护理理念融为一体,实现学习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护理核心胜任力 护理综合实训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