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方法的革新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改革在各个省市推广开来,小学数学教师们也开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观传统教学。其实,新课程理念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换言之,教学的一切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的。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也获得了些经验,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设问激趣,让新课导入活起来
对小学生而言,直接的讲授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在情境中玩着学,而且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提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通过设置情境,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这样一个情境:“一小朋友中秋节抱了一盒月饼回家,他问爸爸、妈妈和爷爷要吃多少,三个人都回答要吃半个月饼,这个小朋友也说自己要吃半个月饼。”接着教师设置了问题:“每个人都吃半个月饼,4个人一共要吃掉几个月饼?”然后让学生思考列式计算:( )×4=2(个)。此时再提出问题:“2个月饼,如果每个人吃半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此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教师再将圆形卡片当做“月饼”,请学生来分,结果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计算的式子。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置疑引论,让知识探究活起来
学生有了疑问,自然会感到困难,此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而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豁然开朗,而没有形成知识的构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如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街心花园圆形花坛图像,然后提出问题:1.要求花园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花园里种有花草,能直接测量到花园的半径吗?接着组织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巡视来帮助各个小组解决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求圆的半径较为迷糊,此时教师以周长作为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通过求周长来求得圆的半径,由此圆的面积计算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最近发展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要知道而不知道时给予引导,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三、以用促练,让巩固练习活起来
就小学数学而言,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加之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后以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而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但符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分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商店打折”为话题,让学生在放学后收集相关商店打折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编数学应用题。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种做法是浪费时间,学生没有能力去自己编应用题,还不如直接出题给他们做。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虽然小学生还小,但他们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只要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是能够完成相应任务的。就像上述的案例中,很多学生放学后按教师要求收集了数据,但却不知怎么利用这些数据来编应用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商品的价格,然后再问打折情况,通过问答形式的组织来形成一个应用题,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习效率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求异创新,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鼓励求异,学会创新,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坚守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发问,以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加法计算为例,当教师出示了“52 55 58”的计算题后,很多学生很快地就按照运算顺序得到了正确结果。如果教师此时就跳过,而不以其他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以后就只会用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学生就可能掌握多种计算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意义重大。
就这个案例而言,通过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解题,教师会发现,学生解题的方法各不相同,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将学生的计算方法呈现如下:
1. 52 55 58=50 2 50 5 50 8=50 50 50 2 8 5=50×3 2 8 5=165
2. 52 55 58=52 58 55=110 55=165
3. 52 55 58=52 55 55 3=52 3 55 55=55×3=165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多一点求异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只是口号了。
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学生需要新的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以新课程为指导,注重结合实际,将数学课上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责编 周侯辰)
一、设问激趣,让新课导入活起来
对小学生而言,直接的讲授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在情境中玩着学,而且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提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通过设置情境,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这样一个情境:“一小朋友中秋节抱了一盒月饼回家,他问爸爸、妈妈和爷爷要吃多少,三个人都回答要吃半个月饼,这个小朋友也说自己要吃半个月饼。”接着教师设置了问题:“每个人都吃半个月饼,4个人一共要吃掉几个月饼?”然后让学生思考列式计算:( )×4=2(个)。此时再提出问题:“2个月饼,如果每个人吃半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此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教师再将圆形卡片当做“月饼”,请学生来分,结果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计算的式子。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置疑引论,让知识探究活起来
学生有了疑问,自然会感到困难,此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而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豁然开朗,而没有形成知识的构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如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街心花园圆形花坛图像,然后提出问题:1.要求花园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花园里种有花草,能直接测量到花园的半径吗?接着组织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巡视来帮助各个小组解决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求圆的半径较为迷糊,此时教师以周长作为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通过求周长来求得圆的半径,由此圆的面积计算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最近发展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要知道而不知道时给予引导,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三、以用促练,让巩固练习活起来
就小学数学而言,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加之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后以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而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但符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分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商店打折”为话题,让学生在放学后收集相关商店打折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编数学应用题。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种做法是浪费时间,学生没有能力去自己编应用题,还不如直接出题给他们做。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虽然小学生还小,但他们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只要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是能够完成相应任务的。就像上述的案例中,很多学生放学后按教师要求收集了数据,但却不知怎么利用这些数据来编应用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商品的价格,然后再问打折情况,通过问答形式的组织来形成一个应用题,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习效率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求异创新,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鼓励求异,学会创新,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坚守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发问,以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加法计算为例,当教师出示了“52 55 58”的计算题后,很多学生很快地就按照运算顺序得到了正确结果。如果教师此时就跳过,而不以其他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以后就只会用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学生就可能掌握多种计算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意义重大。
就这个案例而言,通过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解题,教师会发现,学生解题的方法各不相同,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将学生的计算方法呈现如下:
1. 52 55 58=50 2 50 5 50 8=50 50 50 2 8 5=50×3 2 8 5=165
2. 52 55 58=52 58 55=110 55=165
3. 52 55 58=52 55 55 3=52 3 55 55=55×3=165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多一点求异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只是口号了。
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学生需要新的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以新课程为指导,注重结合实际,将数学课上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