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顺利度过挫折与压力。本文针对如何干预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力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自我效能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学生活动四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对策。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一、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最先由Block提出,最初研究者假设困难情境会使深处其中的儿童出现问题行为。但同样深处困难情境,一些儿童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使其在压力和逆境中能自我调整。研究者深入研究发现,人们在遇到挫折时会使用内部特殊的能力来快速自我调整,这些特殊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弹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关注点聚焦在心理弹性的形成机制的探索上,即心理弹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伴随积极心理学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弹性的应用研究,即如何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提高个体心理弹性,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桑标等通过实验发现心理弹性能够很好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可以更加敏锐地知觉、判断逆境与压力,同时会合理地评估压力和逆境所带来的危害。
二、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弹性既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教育与训练的影响。一般来说,心理弹性与适应性是正相关的。外界多种因素影响心理弹性的强度,按照这些因素的效果可分为危险性因素和维护性因素。1. 危险性因素是对个体正常发展起阻碍性作用的一些因素,增加个体对外界不良影响的易感性,阻碍良好的情绪和行为发生。2. 维护性因素是帮助个体在面对不良环境时预先评估和应对,更好地调整、改善和降低危险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半成熟状态,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点。大一新生刚来到大学后,会因环境、专业学习和学校集体生活等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心理;进入大二,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成为主要问题。毕业生则主要是就业时浮躁心理和升学压力。当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不同阶段的压力时,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压力面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强迫等。综合以往研究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是能够通过外在教育等干预手段来提高的。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是可以学习的。那么对大学生来说正确引导他们发展心理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对策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以团体辅导和NLP的方式干预心理弹性,王酷、王惠珍等人(2012)运用团体辅导,通过同伴的理解和支持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夏春燕、崔丽霞结合NLP的理念与技术,分析NLP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有效性。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干预和培养。
(一) 将心理健康教育做成品牌,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
对全体学生定期开展以悦纳自我、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交往以及职业发展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遵循认知行为互动原则,教师在讲授中注意唤起学生对自己身体、情感和社会能力的认知,通过对个体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环。
坚持与学生定期谈心谈话。良好的情感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关注他们的需求与困惑。尝试跟踪纵向辅导。在大一开学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兴趣和专业学习情况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愿景。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优势潜能,开展分类指导。
(二) 培育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面对压力和具有挑战性的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的自信心。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带着积极的情绪进行那一活动。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服务中,就要多给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关爱和支持,为不同类型的同学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体验。
(三)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当大学生对未来有良好的规划,在教师的帮助下识别自身和周围的可利用资源,有确定的目标以及可操作的方案时,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时能更多的以乐观的眼光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很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减少突如其来的变化和应激事件对心理和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爱好和专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提升自信心。针对专业学习困惑,邀请学科带头人给学生们做专业认知教育,同时以学业“问诊”的形式给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开展专业调研和专业特色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用校园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知识。引导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课程实习实践中研究问题,在科技创新中解决问题。
四、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乎个体的成长成才,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辅导员,心理弹性的提出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2]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心理科学[J].2011,34(11):102-107.
[3] 刘燊,李丹丹,张林.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影响的实证研究[N].宁波大学学报,2015,37(4):9-13.
作者简介:杨俊萍,谢国旗,贾双,河北省沧州市,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一、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最先由Block提出,最初研究者假设困难情境会使深处其中的儿童出现问题行为。但同样深处困难情境,一些儿童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使其在压力和逆境中能自我调整。研究者深入研究发现,人们在遇到挫折时会使用内部特殊的能力来快速自我调整,这些特殊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弹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关注点聚焦在心理弹性的形成机制的探索上,即心理弹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伴随积极心理学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弹性的应用研究,即如何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提高个体心理弹性,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桑标等通过实验发现心理弹性能够很好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可以更加敏锐地知觉、判断逆境与压力,同时会合理地评估压力和逆境所带来的危害。
二、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弹性既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教育与训练的影响。一般来说,心理弹性与适应性是正相关的。外界多种因素影响心理弹性的强度,按照这些因素的效果可分为危险性因素和维护性因素。1. 危险性因素是对个体正常发展起阻碍性作用的一些因素,增加个体对外界不良影响的易感性,阻碍良好的情绪和行为发生。2. 维护性因素是帮助个体在面对不良环境时预先评估和应对,更好地调整、改善和降低危险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半成熟状态,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点。大一新生刚来到大学后,会因环境、专业学习和学校集体生活等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心理;进入大二,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成为主要问题。毕业生则主要是就业时浮躁心理和升学压力。当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不同阶段的压力时,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压力面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强迫等。综合以往研究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是能够通过外在教育等干预手段来提高的。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是可以学习的。那么对大学生来说正确引导他们发展心理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对策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以团体辅导和NLP的方式干预心理弹性,王酷、王惠珍等人(2012)运用团体辅导,通过同伴的理解和支持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夏春燕、崔丽霞结合NLP的理念与技术,分析NLP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有效性。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干预和培养。
(一) 将心理健康教育做成品牌,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
对全体学生定期开展以悦纳自我、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交往以及职业发展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遵循认知行为互动原则,教师在讲授中注意唤起学生对自己身体、情感和社会能力的认知,通过对个体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环。
坚持与学生定期谈心谈话。良好的情感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关注他们的需求与困惑。尝试跟踪纵向辅导。在大一开学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兴趣和专业学习情况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愿景。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优势潜能,开展分类指导。
(二) 培育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面对压力和具有挑战性的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的自信心。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带着积极的情绪进行那一活动。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服务中,就要多给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关爱和支持,为不同类型的同学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体验。
(三)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当大学生对未来有良好的规划,在教师的帮助下识别自身和周围的可利用资源,有确定的目标以及可操作的方案时,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时能更多的以乐观的眼光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很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减少突如其来的变化和应激事件对心理和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爱好和专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提升自信心。针对专业学习困惑,邀请学科带头人给学生们做专业认知教育,同时以学业“问诊”的形式给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开展专业调研和专业特色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用校园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知识。引导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课程实习实践中研究问题,在科技创新中解决问题。
四、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乎个体的成长成才,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辅导员,心理弹性的提出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2]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心理科学[J].2011,34(11):102-107.
[3] 刘燊,李丹丹,张林.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影响的实证研究[N].宁波大学学报,2015,37(4):9-13.
作者简介:杨俊萍,谢国旗,贾双,河北省沧州市,河北水利电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