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式区域活动是素质教育推行下的新产物。它与之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有着质的不同,其具有观念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给孩子提供了较大自主空间。那么,在高调强调尊重幼儿需有、顺应孩子发展的今天,规则还要不要?显然,生态式区域活动则更需要规则来引导孩子去操作、去发现、去享受区域活动所带来快乐。
一、为什么?
生态式区域活动具有:观念性、动态性、开放性等,这些新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区域活动可以放任幼儿,恰恰相反,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区域规则的必要。
1.资源整合的需要
正因为“观念性”这一特点,转变了区域活动从原来的“划地为圈”到现在的“观念为圈”。也就是说,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项目,区域与区域之间是边缘性的,而非边界性的。
2.有效互动的需要
生态式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对话性使传统区域活动之间、区域(活动)与非区域(活动)之间的分裂、对抗走向有机联系与互动。而这一互动就为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与社区、家庭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区域活动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化,这一成效的出现都依赖于适时、灵活的区域规则的保障。
二、怎么做?
结合,生态式区域活动的特点,我们如何建立起适宜的规则呢?目前我们尝试有如下几点:
1.从“独权”到“放权”
区域活动必须发自于幼儿的内部需要,使规则由外部的“他律”转化为“自律”。针对不同的年龄班,我们有不同的“放权度”。
☆中、大班:我的规则我做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慢慢成熟。于是,我们逐步将自主权下放,组织孩子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孩子大胆讨论、自由发表各自的意见,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出台行之有效区域的规则。
如在美工区,材料收放难一直是我们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便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幼儿的想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的建议:谁乱放就剥夺他下次游戏的权利;有的建议:进去的小朋友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材料;有的则建议:应该选一位小组长,由他全面负责等等多种想法。最终我们根据小组区域的特点,决定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材料的取放和区域的整理。并且每位组员对组长要进行监督,如组长不称职可以轮换。同时,每组材料筐都标有标记,但这些标记由孩子自己设计。有的区域,直接由幼儿商量后,用他们的方法,以图标的形式张贴于相应的区域。
☆小班幼儿:我的规则我清楚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还是要针对孩子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但必须简单、具体、反复。于是,我们便采用了游戏、故事等手法来引导小班幼儿清楚自己的规则。如有的区域容纳4位孩子,我们便设计了4个小象头饰,孩子在进入区域前,就各取一根香蕉,进入区域活动时,同时喂小象一根香蕉……小象吃饱了,就表示该区域的人员已满;有的区域是以小椅子暗示,投放几张椅子就表示该区域可以有几名人员加入;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一目了然。
2.从“显性”到“隐性”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自控能力较弱,光靠教师的说教是不能做到的。于是,我们就利用各种形式手段,强调环境、材料所具有的隐性指导价值,强调环境、材料的暗示、引导、规范作用,反复纠正、练习。
3.从“静态”到“动态”
为了维持有序性和持久性,我们打破传统,将固定不变的静态规则逐渐向动态规则转变。
☆个体←→个体
当幼儿对原来的活动失去了兴趣,但又很想到隔壁活动区中游戏,他完全可以放弃自己原来的区域,放弃无可奈何的“坚持”,通过与同伴商量,加入到他所想参与的区域活动中。如在小班主题《汽车叭叭叭》的小组区域中,有位叫邹烨栋的小朋友,一开始他是和其他几位小朋友一起销售汽车的,眼看汽车即将售完,他觉得自己的“任务”已完成,便和正在洗车中心的杨子涵小朋友商量,要求换岗,经过一阵商议后,很快达成共识,快乐地互换了各自的“汽车IC卡”和工作卡,继续着各自快乐的工作。当然老师对这样“换岗”行为需要观察判断,对于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喜欢“游走”的孩子,我们要及时给予指导,及时以玩伴的身份,引发他们快乐积极地加入到游戏中来。
☆区域←→区域
对于区域活动来说,它们之间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而应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我们打破以往相对独立的区域活动形式,根据主题进行整体设计,以一定的情景为背景,每个区域都是构成此情景的若干组成部分,每个区域遥相呼应,这使得小组变大组,大组变小组,经验互共享,快乐共体验。
正是有着这样的“动态”常规,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孩子学悠悠、乐悠悠。
4.从“单一”到“多样”
提到规则,一般总会给人以束缚之感,让人望而生畏。如何让规则既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又能让人在实施时感到快乐轻松呢?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变的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游戏本身的规则。如果我们创设的游戏规则一成不变,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具挑战性,从而失去游戏的兴趣。如中班区域活动“快乐农场”,一开始的规则是幼儿玩色子,按数字用筷子或勺子给动物喂食,以次数来发展孩子按数取物的能力和手部小肌肉的协调性。一周下来,孩子从当时的“性情高涨”到“索然无味”。面对此情景,如果要从新更换区域又得费时费力,得不偿失。于是,我们组织同组孩子进行了共同探讨、商量,创新出新的规则要求:喂食的数量必须比色子显示的数字多1、少1、多2或少2,甚至还设计出“扔到的数字是双数就多1,扔到的数字是单数就少1”等等规则,也可根据数学活动的进度而不断更新该区域的游戏规则,不仅激发了孩子再次游戏的兴趣,而且还适时地对数学活动进行了复习巩固,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也要有前提,规则的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经验基础。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制定了规则后,必须坚持到底,不能为了省事、省时,而半途而废或一劳永逸。只有这样,才能使规则真正成为孩子自由游戏的快乐保障。
【作者单位: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江苏】
一、为什么?
生态式区域活动具有:观念性、动态性、开放性等,这些新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区域活动可以放任幼儿,恰恰相反,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区域规则的必要。
1.资源整合的需要
正因为“观念性”这一特点,转变了区域活动从原来的“划地为圈”到现在的“观念为圈”。也就是说,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项目,区域与区域之间是边缘性的,而非边界性的。
2.有效互动的需要
生态式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对话性使传统区域活动之间、区域(活动)与非区域(活动)之间的分裂、对抗走向有机联系与互动。而这一互动就为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与社区、家庭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区域活动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化,这一成效的出现都依赖于适时、灵活的区域规则的保障。
二、怎么做?
结合,生态式区域活动的特点,我们如何建立起适宜的规则呢?目前我们尝试有如下几点:
1.从“独权”到“放权”
区域活动必须发自于幼儿的内部需要,使规则由外部的“他律”转化为“自律”。针对不同的年龄班,我们有不同的“放权度”。
☆中、大班:我的规则我做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慢慢成熟。于是,我们逐步将自主权下放,组织孩子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孩子大胆讨论、自由发表各自的意见,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出台行之有效区域的规则。
如在美工区,材料收放难一直是我们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便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幼儿的想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的建议:谁乱放就剥夺他下次游戏的权利;有的建议:进去的小朋友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材料;有的则建议:应该选一位小组长,由他全面负责等等多种想法。最终我们根据小组区域的特点,决定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材料的取放和区域的整理。并且每位组员对组长要进行监督,如组长不称职可以轮换。同时,每组材料筐都标有标记,但这些标记由孩子自己设计。有的区域,直接由幼儿商量后,用他们的方法,以图标的形式张贴于相应的区域。
☆小班幼儿:我的规则我清楚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还是要针对孩子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但必须简单、具体、反复。于是,我们便采用了游戏、故事等手法来引导小班幼儿清楚自己的规则。如有的区域容纳4位孩子,我们便设计了4个小象头饰,孩子在进入区域前,就各取一根香蕉,进入区域活动时,同时喂小象一根香蕉……小象吃饱了,就表示该区域的人员已满;有的区域是以小椅子暗示,投放几张椅子就表示该区域可以有几名人员加入;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一目了然。
2.从“显性”到“隐性”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自控能力较弱,光靠教师的说教是不能做到的。于是,我们就利用各种形式手段,强调环境、材料所具有的隐性指导价值,强调环境、材料的暗示、引导、规范作用,反复纠正、练习。
3.从“静态”到“动态”
为了维持有序性和持久性,我们打破传统,将固定不变的静态规则逐渐向动态规则转变。
☆个体←→个体
当幼儿对原来的活动失去了兴趣,但又很想到隔壁活动区中游戏,他完全可以放弃自己原来的区域,放弃无可奈何的“坚持”,通过与同伴商量,加入到他所想参与的区域活动中。如在小班主题《汽车叭叭叭》的小组区域中,有位叫邹烨栋的小朋友,一开始他是和其他几位小朋友一起销售汽车的,眼看汽车即将售完,他觉得自己的“任务”已完成,便和正在洗车中心的杨子涵小朋友商量,要求换岗,经过一阵商议后,很快达成共识,快乐地互换了各自的“汽车IC卡”和工作卡,继续着各自快乐的工作。当然老师对这样“换岗”行为需要观察判断,对于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喜欢“游走”的孩子,我们要及时给予指导,及时以玩伴的身份,引发他们快乐积极地加入到游戏中来。
☆区域←→区域
对于区域活动来说,它们之间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而应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我们打破以往相对独立的区域活动形式,根据主题进行整体设计,以一定的情景为背景,每个区域都是构成此情景的若干组成部分,每个区域遥相呼应,这使得小组变大组,大组变小组,经验互共享,快乐共体验。
正是有着这样的“动态”常规,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孩子学悠悠、乐悠悠。
4.从“单一”到“多样”
提到规则,一般总会给人以束缚之感,让人望而生畏。如何让规则既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又能让人在实施时感到快乐轻松呢?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变的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游戏本身的规则。如果我们创设的游戏规则一成不变,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具挑战性,从而失去游戏的兴趣。如中班区域活动“快乐农场”,一开始的规则是幼儿玩色子,按数字用筷子或勺子给动物喂食,以次数来发展孩子按数取物的能力和手部小肌肉的协调性。一周下来,孩子从当时的“性情高涨”到“索然无味”。面对此情景,如果要从新更换区域又得费时费力,得不偿失。于是,我们组织同组孩子进行了共同探讨、商量,创新出新的规则要求:喂食的数量必须比色子显示的数字多1、少1、多2或少2,甚至还设计出“扔到的数字是双数就多1,扔到的数字是单数就少1”等等规则,也可根据数学活动的进度而不断更新该区域的游戏规则,不仅激发了孩子再次游戏的兴趣,而且还适时地对数学活动进行了复习巩固,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也要有前提,规则的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经验基础。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制定了规则后,必须坚持到底,不能为了省事、省时,而半途而废或一劳永逸。只有这样,才能使规则真正成为孩子自由游戏的快乐保障。
【作者单位: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