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是经济学上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从分析影响2012年CPI的短期、长期及不可确定因素的着手,判断2012年CPI是否可以实现的“保4”的目标。
【关键词】 CPI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利率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经济学上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由食品、烟酒及用品、纺织品、交通和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项内容构成。
经济波动剧烈的2011年,CPI走出了一根中间高两头低的倒“V”字曲线。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开始CPI回落,似乎给我们持续上升的生活成本带来一丝曙光。然而,统计意义上的物价下降,并不与我们切身感受的高物价相一致。事实上,老百姓始终认为2011全年的物价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么2012年的物价走势,是继续回落还是涨势卷土重来,CPI会是怎样的?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CPI调控在4%内,但仅以今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短期和长期及不确定性因素来看,CPI走势不容乐观。
1. 物价短期走势因素分析:
1.1经济增长放缓。预计2012年全年经济增速可能比2011年低0.7个百分点。2012年1月份,PPI同比上涨0.7%,该增幅创下了自2009年12月以来26个月新低,环比下降0.1%、PMI同比上涨2.0%,环比下降0.3%。而2012年1月CPI总水平同比上涨4.5%;2月份CPI同比上涨3.2%,创20个月以来新低的同时,居民一年期存款告别了负利率。2月份PPI延续回落的势头,与去年同比持平,创2009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不过环比则重拾升势,较前一个月上涨了0.1%。尽管CPI与PPI反向变动趋势缩减,但二者仍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说明价格传导出现断裂。就我国市场现状来看,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导致产品成本无法真正下降。可见CPI无法真正下降的主因是成本,而不是过量的消费和生产的不足。
1.2欧债危机的深化使世界整体购买力下降,净出口额减少,出口进一步回落,即外需减少。同时,债务危机的深化使欧元区必然也会采用量化宽松的手段来挽救欧元区,这就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全球上升,而全球央行既不能也没有办法来提升利率,只能把利率维持在零甚至是负利率的水平,那么过量的货币必定会造成CPI的压力,导致CPI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1.3 2011年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将在2012年逐渐显现。政策本身具有的时滞导致政策效果不可能实时体现。因此,2011年度连续4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效果将在本年度显现出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负利率的摆脱使消费者使用货币的成本增加,拉动内需、提高消费、缓解经济停滞的整体策略必然会大打折扣。结合前面对PPI的分析,事实上需求的减少反而会使CPI回落。
1.4粮食连续八年丰收、猪肉供给回升遏制了CPI中权重最大的食品价格上涨。这里的食品包括粮食、肉、禽、蛋、水产、鲜菜、鲜果、油脂等内容。一般来说食品类的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增加会使价格下降。因此CPI回落也可以从这里看出端倪。
从上述分析可见:单纯由于短期价格及心理预期因素,CPI是可以出现小幅回落的。但是从需求与供给的相对情况看,CPI的局势尚未明朗化。那么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呢?
2. 物价长期走势因素分析
长期而言,物價上涨因素将趋于主导地位,中国经济的 “高增长、低通胀”局面将有可能成为历史。
2.1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是“十二五”期间物价上涨的一个长期因素。受工资、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推动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是影响CPI下降主要因素的同时依然是CPI上涨的最主要推手。
2.2在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推动下,非食品类产品价格也进入了一个上行阶段。“刘易斯拐点”之前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一去不复返,也就是说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快速增长的现象已成“明日黄花”,经济的停滞伴随着成本的上升必然造成CPI的上涨。
2.3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主体在2012年有可能继续使用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泛滥的、最具有流动性货币资本在2012年仍会游走于世界各地,“热钱”依然会关注中国资金需求旺盛的国度。从今年初的经济形势来看,“热钱”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大行其道,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可见,全球范围内过量的货币供给实际上加剧了通货膨胀。CPI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2.4中国及世界的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依旧强劲,未来资源品价格还将继续上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年初成品油价格“破八”推倒要素价格全面上升的多米诺骨牌。以要素价格全面升高导致的成本型通货膨胀必然是商品零售价上涨的元凶。从此CPI就不再是单纯的食品价格上涨了。
从上述分析可见:诸多传统的和不可抗的因素导致CPI在长期的情况下上涨幅度难以控制。
3. CPI走势的不确定因素
3.1中东地区持续的动荡不安和北非地区政治局势混乱的加剧,更多国家的介入使得原油价格大涨,而我国目前成品油的56%依赖进口,输入性通胀不可逆转;
3.2在轻度压力情景下(油价冲高到150美元/每桶),国内PPI水平可能达到7.5%到9%之间,CPI可能到4.9%到5.3%之间。而在重度压力情景下(油价冲高到200美元/每桶),国内PPI水平可能达到9%到11%之间,CPI可能到 5.4%到 5.8%之间,这将给给宏观调控带来极大的压力。
3.3如果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我国在欧盟的出口将会大大减少,可能会带来带来物价的下行;在轻度压力情景下(希腊退出欧元区),国内PPI水平有可能降低到1.7%到3.2%之间,CPI可能降低到2.9%到3.3%之间。在重度压力情景下(欧债危机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国内PPI水平有可能降低到-0.5%到1.2%之间,CPI可能降低到2.0%到2.4%之间。
3.4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以油价为例:我国成品油的价格不仅高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同时还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苏丹、埃及。显然,油价在希冀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因为它作为工业发展的动力,过高的价格严重阻碍了生产的进程,较少了供给。而需求是恒定的。于是价格上涨、CPI不可控。油只是一个缩影,国内的资源性产品与油品有着一致的价格形成过程。因此,不仅是油品还包括其他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确定应该来源于市场而不是来源于某些利益集团。
4. CPI的趋势预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既看到了影响CPI下降的因素也看到了影响其上涨的因素。那么CPI究竟会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国际大趋势的影响是不可抗力,无法控制;国内政策调控需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协调;价格的“双轨制”向市场型转变尚需时日等诸多客观内容告诉我们,CPI的短期下降不会改变其长期上升的局面。而且通过上述分析可知,2012年CPI保守估计会与2011年的5.4%持平。因此,要保证2012年CPI在4%以内,控制好物价仍然是我国本年度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顾雅君,女,经济学硕士,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及经济学说史。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Consumer Price Index),是经济学上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从分析影响2012年CPI的短期、长期及不可确定因素的着手,判断2012年CPI是否可以实现的“保4”的目标。
【关键词】 CPI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利率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经济学上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由食品、烟酒及用品、纺织品、交通和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项内容构成。
经济波动剧烈的2011年,CPI走出了一根中间高两头低的倒“V”字曲线。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开始CPI回落,似乎给我们持续上升的生活成本带来一丝曙光。然而,统计意义上的物价下降,并不与我们切身感受的高物价相一致。事实上,老百姓始终认为2011全年的物价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么2012年的物价走势,是继续回落还是涨势卷土重来,CPI会是怎样的?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CPI调控在4%内,但仅以今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短期和长期及不确定性因素来看,CPI走势不容乐观。
1. 物价短期走势因素分析:
1.1经济增长放缓。预计2012年全年经济增速可能比2011年低0.7个百分点。2012年1月份,PPI同比上涨0.7%,该增幅创下了自2009年12月以来26个月新低,环比下降0.1%、PMI同比上涨2.0%,环比下降0.3%。而2012年1月CPI总水平同比上涨4.5%;2月份CPI同比上涨3.2%,创20个月以来新低的同时,居民一年期存款告别了负利率。2月份PPI延续回落的势头,与去年同比持平,创2009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不过环比则重拾升势,较前一个月上涨了0.1%。尽管CPI与PPI反向变动趋势缩减,但二者仍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说明价格传导出现断裂。就我国市场现状来看,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导致产品成本无法真正下降。可见CPI无法真正下降的主因是成本,而不是过量的消费和生产的不足。
1.2欧债危机的深化使世界整体购买力下降,净出口额减少,出口进一步回落,即外需减少。同时,债务危机的深化使欧元区必然也会采用量化宽松的手段来挽救欧元区,这就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全球上升,而全球央行既不能也没有办法来提升利率,只能把利率维持在零甚至是负利率的水平,那么过量的货币必定会造成CPI的压力,导致CPI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1.3 2011年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将在2012年逐渐显现。政策本身具有的时滞导致政策效果不可能实时体现。因此,2011年度连续4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效果将在本年度显现出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负利率的摆脱使消费者使用货币的成本增加,拉动内需、提高消费、缓解经济停滞的整体策略必然会大打折扣。结合前面对PPI的分析,事实上需求的减少反而会使CPI回落。
1.4粮食连续八年丰收、猪肉供给回升遏制了CPI中权重最大的食品价格上涨。这里的食品包括粮食、肉、禽、蛋、水产、鲜菜、鲜果、油脂等内容。一般来说食品类的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增加会使价格下降。因此CPI回落也可以从这里看出端倪。
从上述分析可见:单纯由于短期价格及心理预期因素,CPI是可以出现小幅回落的。但是从需求与供给的相对情况看,CPI的局势尚未明朗化。那么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呢?
2. 物价长期走势因素分析
长期而言,物價上涨因素将趋于主导地位,中国经济的 “高增长、低通胀”局面将有可能成为历史。
2.1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是“十二五”期间物价上涨的一个长期因素。受工资、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推动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是影响CPI下降主要因素的同时依然是CPI上涨的最主要推手。
2.2在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推动下,非食品类产品价格也进入了一个上行阶段。“刘易斯拐点”之前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一去不复返,也就是说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快速增长的现象已成“明日黄花”,经济的停滞伴随着成本的上升必然造成CPI的上涨。
2.3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主体在2012年有可能继续使用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泛滥的、最具有流动性货币资本在2012年仍会游走于世界各地,“热钱”依然会关注中国资金需求旺盛的国度。从今年初的经济形势来看,“热钱”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大行其道,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可见,全球范围内过量的货币供给实际上加剧了通货膨胀。CPI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2.4中国及世界的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依旧强劲,未来资源品价格还将继续上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年初成品油价格“破八”推倒要素价格全面上升的多米诺骨牌。以要素价格全面升高导致的成本型通货膨胀必然是商品零售价上涨的元凶。从此CPI就不再是单纯的食品价格上涨了。
从上述分析可见:诸多传统的和不可抗的因素导致CPI在长期的情况下上涨幅度难以控制。
3. CPI走势的不确定因素
3.1中东地区持续的动荡不安和北非地区政治局势混乱的加剧,更多国家的介入使得原油价格大涨,而我国目前成品油的56%依赖进口,输入性通胀不可逆转;
3.2在轻度压力情景下(油价冲高到150美元/每桶),国内PPI水平可能达到7.5%到9%之间,CPI可能到4.9%到5.3%之间。而在重度压力情景下(油价冲高到200美元/每桶),国内PPI水平可能达到9%到11%之间,CPI可能到 5.4%到 5.8%之间,这将给给宏观调控带来极大的压力。
3.3如果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我国在欧盟的出口将会大大减少,可能会带来带来物价的下行;在轻度压力情景下(希腊退出欧元区),国内PPI水平有可能降低到1.7%到3.2%之间,CPI可能降低到2.9%到3.3%之间。在重度压力情景下(欧债危机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国内PPI水平有可能降低到-0.5%到1.2%之间,CPI可能降低到2.0%到2.4%之间。
3.4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以油价为例:我国成品油的价格不仅高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同时还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苏丹、埃及。显然,油价在希冀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因为它作为工业发展的动力,过高的价格严重阻碍了生产的进程,较少了供给。而需求是恒定的。于是价格上涨、CPI不可控。油只是一个缩影,国内的资源性产品与油品有着一致的价格形成过程。因此,不仅是油品还包括其他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确定应该来源于市场而不是来源于某些利益集团。
4. CPI的趋势预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既看到了影响CPI下降的因素也看到了影响其上涨的因素。那么CPI究竟会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国际大趋势的影响是不可抗力,无法控制;国内政策调控需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协调;价格的“双轨制”向市场型转变尚需时日等诸多客观内容告诉我们,CPI的短期下降不会改变其长期上升的局面。而且通过上述分析可知,2012年CPI保守估计会与2011年的5.4%持平。因此,要保证2012年CPI在4%以内,控制好物价仍然是我国本年度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顾雅君,女,经济学硕士,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及经济学说史。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