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理念及依据,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三种基本模式,,以期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程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41-02
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事物是讲究不断的推陈出新,课改也是如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类高职院校已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剧增,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培养和发展速度跟不上“扩招”的步伐。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全国各职业院校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地方特色,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课程模式。但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总是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之间游走式,没有形成高职自己的特色。如何根据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更好的定位体育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探索教学及评价方法,创造全新、稳定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进一步深化高职体育课改革,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一、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理念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定要紧跟改革的步伐,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前我们的研究侧重于对教法进行优化,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上,而课程模式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未来职业岗位特殊体育素质、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提供“身体——心理”准备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体现出对人终身关怀的教育本质,确保高职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及职业特色的思想是构建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院校体育目标的整合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体育课程将学生的发展目标定位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将这五方面的具体目标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总目标是以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转化为立足点,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职业综合能力为根本”以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追求,以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理想目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要。
三、高职院校体育学科的构建
体育课程的学科构建是指体育课程的内容构建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内容构建包括教学内容分类、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教学单元的设计等。课程实施主要指教学的组织形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岗位相对于管理类工作岗位而言,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会更高、更直接,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确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出突出实用性。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考虑学生未来实际需要,安排相应的体育内容。这样就必然使其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放在第一位,即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要素的设计都必然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因此我们应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适应。坚持项目内容多样化,又实现人性化,体现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和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可接受性。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有目的的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课程教学根据学院专业设置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授课内容,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基础上,加大体育素养的培育力度,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职业特殊体育素质和能力,延伸并拓展了传统体育课程教育与教学范畴。引进素质拓展内容,进一步开拓教学的环境、内容空间,有利于教学工作在时间、空间和时空的相对结合和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针对不同专业传授相应的职业健康知识以及健康保护措施是当前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相应的知识版块,建立职业保护措施,为胜任职业岗位提供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单元构建则是落实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全年教学计划还是课时计划,我们都应当认真思思考单元教学在整个课程建设的地位,单元教学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更加灵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以传授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意识、掌握健身技能、学会自我锻炼与评价的方法。构建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对课程的评价要建立健全、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科学的体育评价不再局限于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要全面关注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外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配合,使体育教学的功能达到最优化。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构建
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构建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使学生健康安全地从事体育从事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要考虑高职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特别是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变化规律。在对待学生的体能发展方面,应当重视和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安排练习和间歇,使他们的体能逐步提高;在学生运动负荷的安排方面,应考虑负荷量和强度之问的合理安排,采用适量的负荷,达到提高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还要遵循人体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结构。
五、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结合我国现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及吸收和综合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课程模式:
(一)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有机组合的体育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各高职学院的具体情况及专业、职业特点来开设体育课程,这种模式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 把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理论知识与能力训练同时进行的方法,改变体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重技术、体能轻视理论知识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对其体能的要求,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职业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同时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适度削减竞技教材的内容,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课程开发和创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课程等。同时,针对当前高职体育课程重实践,忽视了健身教育与职业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在加强体育课上理论知识渗透的前提下,可开设体育健康、运动养生、体育赏析、体育保健等多门理论选修课程,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又可在体育心理、伤害急救、饮食保健、运动养生、竞赛欣赏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有效满足大部分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及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分类教学等,来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其专业内涵的多样化和本专业行业就业技术发展的要求。这样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职业型为导向体育课程模式将成为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流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课程强调围绕岗位任务设计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强调围绕工作过程设计课程。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开发都是从职业岗位需求知识、技能和态度出发,课程内容为强调知识要以实际应用为主,内容组织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通过对工作任务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后而开发出来的。这种课程模式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突出高职体育职业体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对其体能的要求,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职业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其职业体能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三)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多元整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整合是撷取各种课程模式中适合于实际需要的部分。“动态优化,形成一种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多元整合、动态优化”模式强调把必修课、选项课,及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体育社团、业余活动、运动竞赛社区体育实践等进行阶段化、模块化、综合化融为一体,进而实现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整合。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体育课程模式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纲要 为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各高职院校在应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课程模式,根据体育课程模式制订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课程模式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问的桥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构建多元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
四、结语
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未来职业”为主线,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理念和“职业特色”取向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体育课程模式的选择时要据学校实际情况、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实际,选择合理、科学的体育课程模式,体现独特性、可行性、稳定性、发展性、推广性及多元性的特点,这样的体育课程模式符合现代高职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爱红.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构建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2]刘五云.论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9,(5).
[3]黄晨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2009,25,(6).
[4]须晓东.论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安徽体育科,2005,(3).
[5]周文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10,(3).
[6]赵苏喆.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06,(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程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41-02
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事物是讲究不断的推陈出新,课改也是如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类高职院校已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剧增,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培养和发展速度跟不上“扩招”的步伐。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全国各职业院校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地方特色,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课程模式。但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总是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之间游走式,没有形成高职自己的特色。如何根据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更好的定位体育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探索教学及评价方法,创造全新、稳定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进一步深化高职体育课改革,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一、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理念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定要紧跟改革的步伐,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前我们的研究侧重于对教法进行优化,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上,而课程模式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未来职业岗位特殊体育素质、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提供“身体——心理”准备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体现出对人终身关怀的教育本质,确保高职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及职业特色的思想是构建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院校体育目标的整合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体育课程将学生的发展目标定位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将这五方面的具体目标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总目标是以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转化为立足点,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职业综合能力为根本”以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追求,以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理想目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要。
三、高职院校体育学科的构建
体育课程的学科构建是指体育课程的内容构建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内容构建包括教学内容分类、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教学单元的设计等。课程实施主要指教学的组织形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岗位相对于管理类工作岗位而言,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会更高、更直接,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确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出突出实用性。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考虑学生未来实际需要,安排相应的体育内容。这样就必然使其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放在第一位,即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要素的设计都必然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因此我们应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适应。坚持项目内容多样化,又实现人性化,体现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和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可接受性。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有目的的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课程教学根据学院专业设置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授课内容,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基础上,加大体育素养的培育力度,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职业特殊体育素质和能力,延伸并拓展了传统体育课程教育与教学范畴。引进素质拓展内容,进一步开拓教学的环境、内容空间,有利于教学工作在时间、空间和时空的相对结合和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针对不同专业传授相应的职业健康知识以及健康保护措施是当前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相应的知识版块,建立职业保护措施,为胜任职业岗位提供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单元构建则是落实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全年教学计划还是课时计划,我们都应当认真思思考单元教学在整个课程建设的地位,单元教学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更加灵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以传授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意识、掌握健身技能、学会自我锻炼与评价的方法。构建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对课程的评价要建立健全、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科学的体育评价不再局限于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要全面关注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外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配合,使体育教学的功能达到最优化。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构建
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构建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使学生健康安全地从事体育从事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要考虑高职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特别是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变化规律。在对待学生的体能发展方面,应当重视和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安排练习和间歇,使他们的体能逐步提高;在学生运动负荷的安排方面,应考虑负荷量和强度之问的合理安排,采用适量的负荷,达到提高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还要遵循人体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结构。
五、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结合我国现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及吸收和综合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课程模式:
(一)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有机组合的体育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各高职学院的具体情况及专业、职业特点来开设体育课程,这种模式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 把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理论知识与能力训练同时进行的方法,改变体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重技术、体能轻视理论知识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对其体能的要求,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职业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同时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适度削减竞技教材的内容,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课程开发和创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课程等。同时,针对当前高职体育课程重实践,忽视了健身教育与职业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在加强体育课上理论知识渗透的前提下,可开设体育健康、运动养生、体育赏析、体育保健等多门理论选修课程,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又可在体育心理、伤害急救、饮食保健、运动养生、竞赛欣赏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有效满足大部分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及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分类教学等,来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其专业内涵的多样化和本专业行业就业技术发展的要求。这样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职业型为导向体育课程模式将成为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流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课程强调围绕岗位任务设计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强调围绕工作过程设计课程。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开发都是从职业岗位需求知识、技能和态度出发,课程内容为强调知识要以实际应用为主,内容组织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通过对工作任务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后而开发出来的。这种课程模式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突出高职体育职业体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对其体能的要求,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职业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其职业体能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三)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多元整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整合是撷取各种课程模式中适合于实际需要的部分。“动态优化,形成一种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多元整合、动态优化”模式强调把必修课、选项课,及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体育社团、业余活动、运动竞赛社区体育实践等进行阶段化、模块化、综合化融为一体,进而实现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整合。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体育课程模式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纲要 为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各高职院校在应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课程模式,根据体育课程模式制订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课程模式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问的桥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构建多元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
四、结语
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未来职业”为主线,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理念和“职业特色”取向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体育课程模式的选择时要据学校实际情况、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实际,选择合理、科学的体育课程模式,体现独特性、可行性、稳定性、发展性、推广性及多元性的特点,这样的体育课程模式符合现代高职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爱红.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构建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2]刘五云.论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9,(5).
[3]黄晨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2009,25,(6).
[4]须晓东.论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安徽体育科,2005,(3).
[5]周文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10,(3).
[6]赵苏喆.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