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为的最难点,要引导孩子们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坚持把定向的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自然能妙笔生花。
【关键词】善于观察 勤于积累 相互交流
如果要问一位小学生,语文学科中什么最难?我想大概所有的学生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作文。的确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扪心自问,同时也在不断地思索,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有话想说,有事可写,有情要抒?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平时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也许有人会说,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遇到新鲜稀奇的事,足以应付小学阶段所接触的作文题目,根本不必再专门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只要教师善于启发,稍加引导就行。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学生经历过,但这种经历,大多是无意注意。这些事在学生的头脑中记忆淡薄,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因此,对于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更需要引导他们去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看,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学生写作文大多数喜欢写所谓的大事情:写事,非惊天动地的就不值得动脑筋;若写景,非天下奇观不动笔;写人物就得做出一番丰功伟绩……当然,我并非说这些事情不能写。但生活中,我们经历的大多是平凡而又渺小的事情。例如: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鸟,一件小事,一个朋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知识阅历也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平凡生活入手,从点滴小事开始。 记得,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题是《我的妈妈》,同学们都说妈妈没什么可写的,她每天都做着琐碎的家务活,没在工作上干出一番业绩,也没有做出高尚的大事情。有什么可写的呢?我没有驳斥大家的意见,而是启发大家细细回想妈妈一天的生活状况。不久大家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有的说我每天上学都穿着干净的衣裳,有的说妈妈每天都给我做一大桌可口的饭菜……
我再次启发,回想妈妈曾经做过的让你感动的事。很快,一双双小手再次举起:“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背我去医院”“一次下雨了,妈妈为我送雨伞”“一次我奶奶不小心腿摔骨折了,妈妈天天照顾他”……是啊,“瞧,你们的妈妈多么伟大,难道你们不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而骄傲吗?”此时大家再不会抱怨没话可写了,一个个低下头,只有笔在纸上沙沙的声音不断地传来。
二、坚持把定向的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写作的要求,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低年级时,我每天都会让他们写一两句话,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使家里面的一件家具,或一个人的外貌,一个好笑的笑话。为了写好这几句话,他们每天回家必须留心观察,看看有什么可写的。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中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中高年级以后,我要求大家写自己想写的事情:一个小秘密,一次挨打,一段感想,一台电视节目的感想……在长期的观察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写作時自然会文思如泉了。
三、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便更充分的认识生活
学生各自的观察,都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素材虽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和片面。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每周我会抽出一节课,就某一方面的素材,开展汇报交流会,例如就描写春天的景物,我们开展一次口语交流,大家一个个发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特征一一细说。不对的予以纠正,好词佳句给予点评,让大家记录下来。这样一节课下来,所有同学都对春季了如指掌,相信长期以往,好文章一定会出自你的笔下。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为的最难点,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捧出一颗心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点点滴滴,他们一定能妙笔生花。
课题名称:《小学中高段习作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合教【2018】108号)
【关键词】善于观察 勤于积累 相互交流
如果要问一位小学生,语文学科中什么最难?我想大概所有的学生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作文。的确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扪心自问,同时也在不断地思索,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有话想说,有事可写,有情要抒?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平时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也许有人会说,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遇到新鲜稀奇的事,足以应付小学阶段所接触的作文题目,根本不必再专门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只要教师善于启发,稍加引导就行。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学生经历过,但这种经历,大多是无意注意。这些事在学生的头脑中记忆淡薄,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因此,对于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更需要引导他们去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看,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学生写作文大多数喜欢写所谓的大事情:写事,非惊天动地的就不值得动脑筋;若写景,非天下奇观不动笔;写人物就得做出一番丰功伟绩……当然,我并非说这些事情不能写。但生活中,我们经历的大多是平凡而又渺小的事情。例如: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鸟,一件小事,一个朋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知识阅历也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平凡生活入手,从点滴小事开始。 记得,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题是《我的妈妈》,同学们都说妈妈没什么可写的,她每天都做着琐碎的家务活,没在工作上干出一番业绩,也没有做出高尚的大事情。有什么可写的呢?我没有驳斥大家的意见,而是启发大家细细回想妈妈一天的生活状况。不久大家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有的说我每天上学都穿着干净的衣裳,有的说妈妈每天都给我做一大桌可口的饭菜……
我再次启发,回想妈妈曾经做过的让你感动的事。很快,一双双小手再次举起:“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背我去医院”“一次下雨了,妈妈为我送雨伞”“一次我奶奶不小心腿摔骨折了,妈妈天天照顾他”……是啊,“瞧,你们的妈妈多么伟大,难道你们不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而骄傲吗?”此时大家再不会抱怨没话可写了,一个个低下头,只有笔在纸上沙沙的声音不断地传来。
二、坚持把定向的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写作的要求,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低年级时,我每天都会让他们写一两句话,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使家里面的一件家具,或一个人的外貌,一个好笑的笑话。为了写好这几句话,他们每天回家必须留心观察,看看有什么可写的。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中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中高年级以后,我要求大家写自己想写的事情:一个小秘密,一次挨打,一段感想,一台电视节目的感想……在长期的观察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写作時自然会文思如泉了。
三、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便更充分的认识生活
学生各自的观察,都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素材虽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和片面。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每周我会抽出一节课,就某一方面的素材,开展汇报交流会,例如就描写春天的景物,我们开展一次口语交流,大家一个个发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特征一一细说。不对的予以纠正,好词佳句给予点评,让大家记录下来。这样一节课下来,所有同学都对春季了如指掌,相信长期以往,好文章一定会出自你的笔下。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为的最难点,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捧出一颗心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点点滴滴,他们一定能妙笔生花。
课题名称:《小学中高段习作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合教【2018】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