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对大学人文精神重构之重要性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导致人文精神缺失有我国国情特点、教育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作为大学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对其重构已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图书馆以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与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大学;人文精神;图书馆;重要性
  一、大学人文精神之内涵
  人文精神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顾名思义是指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关注人自身的问题,探索人生存的价值及其意义,力求达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人文精神是一种融科学、知识、艺术、理想、情操,道德、观念等要素的综合体,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深刻体现本民族物质与精神特质的观念形态。
  虽然古今中外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不相同,但却拥有同样的内涵,即将真、善,美作为人所具备的最终追求,注重人的品质培养,人性健康自由的发展。人文精神在人类发展史上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是在人类追求自身文明与精神的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社会组织,也是播种文化、孕育人文的精神家园。在大学发展进程中,大学人文精神从萌芽到变革与进步,并逐步成为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学人文精神表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使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他一定要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与能力,有理性的批评的态度,且有世界性、人类性的关怀,即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无论是西方教育大师纽曼所提倡的自由教育、洪堡提出的完人教育还是我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教育,抛开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印记,我们不难看出,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教育之中。
  大学人文精神作为大学重要的精神气质,使大学超越了其他社会组织,能够远离世俗,守护人类精神家园,以培养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独立自主精神,具有完美人格、社会责任感为己任,成为时代精神的风向标。综观世界一流大学,从牛津、剑桥到哈佛、耶鲁,其卓越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学术水平上,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精神也是其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海德曾说:“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任务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成一个成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人文精神的熏陶,也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大学人文精神之缺失
  (一)建国初基本国情需要带来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鉴于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急需发展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采用前苏联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念,按专业所需培养人才成为大学办学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过分强调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会忽略人文精神教育。重理轻文成了中国大多数高校的顽疾,专业课的设置几乎涵盖了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一些美育、艺术类的课程形同虚设。特别是我国出台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数量激增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将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更加强化了传统的专才教育理念。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这种只强化专业教育,忽视人文通识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的片面发展。追求功利、眼界狭窄、道德滑坡、光有技术,没有修养已然成为现在许多大学生的代名词,完全背离了大学开设之初衷,也为社会进步埋下诸多隐患。
  (二)行政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独立自主之人格为精神内涵,它培养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能够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来推动人类的进步,这也使之能够超越其他社会组织成为时代风向标的重要因素。
  综观我国高校的体制,行政管理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且不说这种体制是否公平有效,把高校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机构,本身就违背了大学创立之初衷。被行政管理束缚之后的大学,早已失去了学术自由的土壤,条例替代了能力,文章替代了水平,随之而来的就是学术造假、研究成果剽窃,职称评定的恶性竞争等种种歪风邪气。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已经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着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占据了社会主导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日渐盛行,世俗社会中名与利的获得已成为衡量个人价值成功的标准。许多高校受利益驱使,也被卷入市场经济大潮的漩涡中心,经济效益成为办学的主要目的,为迎合市场需求,開设大量相关实用课程,培养学生技能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唯一目标,人文精神教育荡然无存,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破坏了高等教育的完整性。高校这种教育功利思想,完全背离了过去人文教育传统,正逐步沦为经济社会的御用工具。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道德感、同情心的缺乏已成为通病。近年来,大学生道德沦丧,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的新闻屡见报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专业技能的人才不能成为普通大众的榜样,反过来危害社会,当代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足以应该引起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图书馆在重构大学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论语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成为工具,不能只是专才,而应成为通才。通才即是一个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目的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高等教育时期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发展成熟期,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来自学生的自我反省与教育。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个能够在成长轨迹中不断修正自我,朝着正确方向努力的人必定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图书馆为这种自我人生修炼提供了大量养分与空间。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具有悠久的历史,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图书馆,经过几代图书馆人的努力,图书馆的馆藏不仅在数量上雄居湖南高校图书馆之首,而且逐步形成了学术性高、研究性强的馆藏特色。图书馆有馆藏纸质文献300多万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其中善本近2万册。这些珍贵古籍是先人与前辈历经各种磨难传承和保护下来的,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文物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也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   高校图书馆作为蕴含人类丰富精神文化遗产的神圣殿堂,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最集中反映,是大学丰厚历史的积淀,是大学人文的源泉,更是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思想宝库。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仁爱精勤”,其主要内涵是倡导师范仁道,追求高尚;倡导爱人以德,追求和诣;倡导研精思覃,追求真理;倡导勤奋踏实,追求卓越。它的提出者就是湖南师范大学前身的开拓者,著名的教育家廖世承先生。“仁爱精勤”自廖先生提出后,一代代師大人以此为训,长期积累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师大学子认同的价值追求。在师大图书馆的正门大厅里,廖世承先生的雕像巍然屹立,在古籍特藏部,当年载有“仁爱精勤”的校刊《国师季刊》被完好地保存着,这些都是每年图书馆对新生进行入学开馆教育的精髓,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即将跨入大学这所神圣殿堂的学子们将要树立怎样的人生方向,他们不仅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引领者。图书馆所具备的这种浓郁的人文氛围,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而谓也,有大师而谓也。”如今不少高校将招生数量、占地面积、建筑设备等硬件当作办好大学的标准,经济条件好不是一所好大学的标准,大师所展示出的学识与人文精神才是根本。众所周知,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所创造的奇迹至今无校能及,它的成功就源自于拥有一批星光熠熠,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期待,不仅在于他们能以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运用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更在于他们能以其良好的教养影响及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成为公民的典范。可以说,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能否提高的关键。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并不成正比,人类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由社会边缘迈入社会中心,大学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图书馆对重构大学人文精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宋彩琴.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甘肃高师学报,2011,(6).
  [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3]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2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4]陈海燕.高校图书馆文化对大学师生的几点作用与影响[J].教育管理,2012(12).
  [5]潘晓凤.物化时代大学人文精神重构[J].人文杂志,2009(6).
  作者简介:
  常继红(1969—),女,河北怀安人,中级职称。
其他文献
70年前,有一种困境,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国内局势,推翻独裁政权、迎接独立民主与和平统一新中国的愿望士气高涨;70年前,有一封信函,书写着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坚定决心和真诚意愿,邀约志同道合的社会贤达,共商建国大计;70年前,有一种呼声,分外强烈,团结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加强政治协商,是随社会大潮而动且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政权蓝图的
摘 要: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向学生言传身教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要让学生在学校、教室的点滴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班级环境布置要“传统化”,黑板报的布置偏向“传统化”,语文老师也要适当“传统化”,课堂教学要注重“传统化”,课外阅读要偏向“传统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居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世上不平凡事很多,但究其根本,我们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我们始终是平凡的个体。纵使有不凡,也是极少人将平反之事做到了极致所成就的。了解到了这一点,便能在这纷繁的尘世中安于本心,脚踏实地,不断向前。  对于大多数老一辈人来说,命运都像是一个巨大的桎梏,里面圈着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而为了解决这一种恐惧与不安,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算命”,在无神论者的中国,很难相信这些数量众多的算命者,他们还有市场且市
摘 要:刘照进是沿河作家群散文作家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在《民族文学》《中国民族报》等一些知名刊物上发表。其散文弥漫着浓烈的关怀意识,显现出一种大的境界,笼罩着对卑微者的观照和悲悯情怀,他像一个倾听者匍匐在沿河的大地上,聆听着那些苦难的呻吟。  关键词:刘照进;散文;评论  一、倾听那些卑微的苦难生灵  刘照进的散文打破了浅唱低吟的小格局,承载了文学安放灵魂的责任担当。他将犀利的目光投向沿河大地,
摘 要:文学是自发自产于民间的,有着平凡的、通俗的、朴素的以及大众化的等鲜明的特点,从古至今,文学皆被视为神圣之物,文学之所以产生,纯粹归因于人类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它天生不具备抗恶与防暴的功能,但正是由于文学这种天生的性质,使其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危机:它把世界看作是唯一的表达对象,但自从不平等和权势出现了在这世界上,文学就不能如当初般任意表达、肆意渲染,尤其是初生的文学更是无立足之地。本文将对现今
摘 要:针对中学生普遍喜爱英语流行文化,而在英语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欠缺这一现状,英语教师应注重英语流行文化在学生的英语学习方面的运用,尝试将英语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并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而有效的运用这些文化元素,达到最佳的寓教于乐的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流行文化;英语教学;英语歌曲;英文影视材料;  一、英语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作文内容是《学习抒情》,这一章节写作实践部分题目为《我的烦恼》。批阅完两个班级的作文后,大吃一惊,有好些同学都写到了自己喜欢玩手机的烦恼。  任紫依同学写的:“我妈妈常说我周末我就知道玩手机,一天到晚不沾书一下边。我这个人一碰到手机就会打游戏,玩抖音,聊QQ。我会一心一意玩手机,一心二意做作业。妈妈总是跑到我房间来,你猜我在干什么?当然是在玩手机!妈妈好几次打开门都是
摘 要:中学阶段,是每个孩子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生长发育,同时还有心理方面的生长发育,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心理方面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这些因素主要有学习方面的压力,与人交往处事的关系因素,还有青春期的懵懂与躁动,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一而足,家庭观念及因素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
摘 要:学生的德育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之一,其不仅关乎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其未来在社会中发挥的功效。因此,各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需积极做好德育思想的渗透和教育。然而纵观我国的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德育途径较为单一,尤其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仅有思政课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德育,方式被动低效,也忽视了其他学科渗透德育的隐性辅助作用。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且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实施素
摘 要:在新时期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教学创新,拓展培育途径,增加社会参与才能进一步培育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有”新人培育目标也在不断地丰富其自身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明确公民素质教育这一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展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