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让评课走向专业化。
崔允漷教授指出,评课是专业化工作,需要范式转型,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三个“走向”: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对立走向理解、从业余走向专业。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忽视评课的学术价值,缺乏对评课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组织,评课的随意性较大,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引领。
(一)价值观比较狭隘,有功利性倾向
通常情况下,评课往往浮于形式,即出现就评课对象而评课的现象,有的人挖空心思找优点,轻描淡写说缺点,惟恐影响人际关系;有的人揣摩主办方的意图,附和专家的意见,人云亦云;有的人只为记录一些新奇的教学方法,或者只看问题和缺点。即使权威发言也视课的性质而定,评课的目的性比较功利。
(二)评课缺乏互动性,单向性的评说形成权威的个人观点
由于教研活动组织形式的限制,大多数的评课者课前没有充分了解上课内容和设计意图,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课后没有安排上课者的反思性交流。评课时评课者说,上课者听,最后权威总结,对课的评析便形成以个人观点为主的单向性评论。
(三)评课者的专业水平比较单一
大多数情况下评课者的专业水平呈“金字塔形”,即在评课者中只有个别专业水平较高的。然而即便是专家,他研究的领域和学术思想也是相对单一的。因此,评课便进入就课论课,就人论课的低层次研究状态,上课者和评课者很难从中获得发展。
“研究共同体”框架下的评课
(一)关于“研究共同体”
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由学科专家、跨校教师和本校教师通过“为学习、研究和发展而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的学习团队即为“研究共同体”。 本文中“研究共同体”参照对象是本地区的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就评课实践而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研究共同体”的人员构成
本文所指的“研究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为6人,其中领衔人是“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其他成员来自本校和本地区几所学校,教龄在8年以上,在专业发展上有一定的成果,有较强的实践与反思能力。
(三)“研究共同体”评课的模式
1、确定研究方向
本文所指的评课强调学术性,因而在时间上涵盖课的前后。即课前先确定研究方向,例如 “合作学习中的分组问题”、“课堂拓展的利弊”等。确定研究方向后,所有成员通过前期学习对该研究领域做全面了解,从而找准一两个专题展开教学实践。上课老师围绕研究专题,选择教材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上课者和评课者在课前已经对所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达成共识,上课和评课便从传统的两个对立的领域整合成一个领域。
2、评课形式及分工
确定研究方向后,评课者事先分工,选择各自的关注点,以便活动时能有的放矢。评课为“课堂诊断”的方式,评课者基于教情和学情对研究专题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过程的整体实施情况、教学风格等教学方面展开探讨,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评析,对呈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最后由领衔人综述,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
3、上课者充分表达观点
“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拒绝随机与随意,强调有价值的研究。上课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评点,而是全程参与研讨。上课者根据研究方向设计教案,在向其他成员说课,阐述设计理念后综合成员的观点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评课时,上课者在全程参与研究框架内的探讨和辩论。这一评课模式使上课者改变了传统的“被评课”的角色,并在开放的互动中形成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有利于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4、看课与评课
在明确研究目的并详细分工之后,听课者就会带着问题听课,听课的针对性会提高。“研究共同体”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借班上课,不试教,确保课堂的原汁原味。课后按照流程在领衔人的主持下评课,并在互动中形成某个研究领域里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为下阶段的研究做准备。
“研究共同体”评课的反思
(一)“研究共同体”的评课应避免“曲高和寡”
作为校本教研的评课,其最基本的层次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互为依存。由此笔者认为“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模式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高端研究”,要把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作为首要目标,为此,笔者所在的工作室举行评课活动时特别关注普通老师的参与和习得,努力促进和带动其他老师进入研究状态,由此推动了一群教师的发展。
(二)“研究共同体”的评课应追求“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最难把握的境界。“和”体现在对研究的价值观、目标的认同;“不同”是指实际评课时的不同声音、不同见解和学术争鸣。笔者所在的工作室提倡“兼容并包”,只要有思考、有依据,所有的言论都可以发表。在不断倡导和尝试中,工作室的评课气氛热烈,观点鲜明,领衔人只判断方向是否正确,对大家的观点不作标签式的评价。
(三)“研究共同体”的评课应“理论联系实际”
评课是一个载体,它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共同体”全体成员的研究水平与实践智慧。“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使经验与理论得到了很好地结合。笔者所在的工作室在每次研究活动前都事先确定研究主题,并印发相关学习资料,成员须提前学习有关的文献,为上课、评课寻找理论出处和依据。通过反复的磨练与互动,成员对学科前沿理论与理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课堂实践有了全面的提升。
崔允漷教授指出,评课是专业化工作,需要范式转型,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三个“走向”: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对立走向理解、从业余走向专业。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忽视评课的学术价值,缺乏对评课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组织,评课的随意性较大,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引领。
(一)价值观比较狭隘,有功利性倾向
通常情况下,评课往往浮于形式,即出现就评课对象而评课的现象,有的人挖空心思找优点,轻描淡写说缺点,惟恐影响人际关系;有的人揣摩主办方的意图,附和专家的意见,人云亦云;有的人只为记录一些新奇的教学方法,或者只看问题和缺点。即使权威发言也视课的性质而定,评课的目的性比较功利。
(二)评课缺乏互动性,单向性的评说形成权威的个人观点
由于教研活动组织形式的限制,大多数的评课者课前没有充分了解上课内容和设计意图,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课后没有安排上课者的反思性交流。评课时评课者说,上课者听,最后权威总结,对课的评析便形成以个人观点为主的单向性评论。
(三)评课者的专业水平比较单一
大多数情况下评课者的专业水平呈“金字塔形”,即在评课者中只有个别专业水平较高的。然而即便是专家,他研究的领域和学术思想也是相对单一的。因此,评课便进入就课论课,就人论课的低层次研究状态,上课者和评课者很难从中获得发展。
“研究共同体”框架下的评课
(一)关于“研究共同体”
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由学科专家、跨校教师和本校教师通过“为学习、研究和发展而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的学习团队即为“研究共同体”。 本文中“研究共同体”参照对象是本地区的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就评课实践而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研究共同体”的人员构成
本文所指的“研究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为6人,其中领衔人是“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其他成员来自本校和本地区几所学校,教龄在8年以上,在专业发展上有一定的成果,有较强的实践与反思能力。
(三)“研究共同体”评课的模式
1、确定研究方向
本文所指的评课强调学术性,因而在时间上涵盖课的前后。即课前先确定研究方向,例如 “合作学习中的分组问题”、“课堂拓展的利弊”等。确定研究方向后,所有成员通过前期学习对该研究领域做全面了解,从而找准一两个专题展开教学实践。上课老师围绕研究专题,选择教材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上课者和评课者在课前已经对所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达成共识,上课和评课便从传统的两个对立的领域整合成一个领域。
2、评课形式及分工
确定研究方向后,评课者事先分工,选择各自的关注点,以便活动时能有的放矢。评课为“课堂诊断”的方式,评课者基于教情和学情对研究专题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过程的整体实施情况、教学风格等教学方面展开探讨,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评析,对呈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最后由领衔人综述,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
3、上课者充分表达观点
“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拒绝随机与随意,强调有价值的研究。上课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评点,而是全程参与研讨。上课者根据研究方向设计教案,在向其他成员说课,阐述设计理念后综合成员的观点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评课时,上课者在全程参与研究框架内的探讨和辩论。这一评课模式使上课者改变了传统的“被评课”的角色,并在开放的互动中形成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有利于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4、看课与评课
在明确研究目的并详细分工之后,听课者就会带着问题听课,听课的针对性会提高。“研究共同体”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借班上课,不试教,确保课堂的原汁原味。课后按照流程在领衔人的主持下评课,并在互动中形成某个研究领域里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为下阶段的研究做准备。
“研究共同体”评课的反思
(一)“研究共同体”的评课应避免“曲高和寡”
作为校本教研的评课,其最基本的层次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互为依存。由此笔者认为“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模式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高端研究”,要把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作为首要目标,为此,笔者所在的工作室举行评课活动时特别关注普通老师的参与和习得,努力促进和带动其他老师进入研究状态,由此推动了一群教师的发展。
(二)“研究共同体”的评课应追求“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最难把握的境界。“和”体现在对研究的价值观、目标的认同;“不同”是指实际评课时的不同声音、不同见解和学术争鸣。笔者所在的工作室提倡“兼容并包”,只要有思考、有依据,所有的言论都可以发表。在不断倡导和尝试中,工作室的评课气氛热烈,观点鲜明,领衔人只判断方向是否正确,对大家的观点不作标签式的评价。
(三)“研究共同体”的评课应“理论联系实际”
评课是一个载体,它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共同体”全体成员的研究水平与实践智慧。“研究共同体”的评课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使经验与理论得到了很好地结合。笔者所在的工作室在每次研究活动前都事先确定研究主题,并印发相关学习资料,成员须提前学习有关的文献,为上课、评课寻找理论出处和依据。通过反复的磨练与互动,成员对学科前沿理论与理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课堂实践有了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