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生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掌握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学生学习的主线,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调节、参照的功能,是教学的灵魂。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出示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学有所依,能起到引路作用。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早在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上课做什么?是学生在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证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讨论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我对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疑问,从不忙于给答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告诉提问者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答案的,那些能够体现教材重点和学生疑问的问题,让大家各抒已见,乃至展开讨论。
三、自主质疑,展示独特见解
质疑问难能力是学生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学生质疑问难习惯和意识尚未形成时,教师应该是善于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问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质疑问难”活动作为重要环节,并不拘泥于“先学后教”的教学程序,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调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提出不懂之处,以达到注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效果。
四、关注个性差异,倡导人人参与
学生在认识特点、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和布置课后作业时,不搞“一刀切”,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在课前有意识地将学生按参与状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并进行编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标准,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都能得到进步。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使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进取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实现“乐学”。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以境激趣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情绪高涨、兴趣倍增。例如,我在教学在《观潮》一课时,播放了电视录象《钱江潮》,再现了潮来之时由远处的“一条细细白线”到近观“白色城墙”的全过程,学生观其形,闻其声,领略了钱塘江潮“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欣赏、品评、回味的亢奋之中,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以疑激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并设置质疑问难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时,我让学生看课题提问:“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生死攸关的烛光”为题?这样从课题入手,“触一发而动全身”,将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紧紧联系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动激趣
小学生有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对自己所扮演的文中角色倍感兴趣。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顺应学生的迫切需求,创设表演良机,促进学生深化感情认识,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问者”和“童子”,学生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出来,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4.竞争激趣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举行学习竞赛,是減轻学生疲劳、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识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很枯燥乏味,导致书写正确率下降,于是我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这样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5.迁移激趣
教材上的内容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是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或者将本学科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自然课上学的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这样多方面纵横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广泛的兴趣。
6.以情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情感,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很有研究”的感觉,并由“老师很感兴趣”导向“我也感兴趣”。这样,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达到情感交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六、充分鼓励,提高参与热情
俗语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举措。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一点连老师也没想到。”、“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没想好,没关系,再想想肯定会想出来的。”、“读得很流利,如果带着欣赏的语气来读就更好了。”……课堂上像有一股春风,师生配合自然,交流默契,经常充满会意的微笑,学生的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习语文变成学生的乐趣,让每一个孩子都乐学、善学,学有所得,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力,尽显学生风采!
一、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学生学习的主线,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调节、参照的功能,是教学的灵魂。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出示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学有所依,能起到引路作用。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早在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上课做什么?是学生在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证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讨论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我对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疑问,从不忙于给答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告诉提问者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答案的,那些能够体现教材重点和学生疑问的问题,让大家各抒已见,乃至展开讨论。
三、自主质疑,展示独特见解
质疑问难能力是学生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学生质疑问难习惯和意识尚未形成时,教师应该是善于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问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质疑问难”活动作为重要环节,并不拘泥于“先学后教”的教学程序,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调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提出不懂之处,以达到注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效果。
四、关注个性差异,倡导人人参与
学生在认识特点、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和布置课后作业时,不搞“一刀切”,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在课前有意识地将学生按参与状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并进行编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标准,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都能得到进步。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使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进取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实现“乐学”。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以境激趣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情绪高涨、兴趣倍增。例如,我在教学在《观潮》一课时,播放了电视录象《钱江潮》,再现了潮来之时由远处的“一条细细白线”到近观“白色城墙”的全过程,学生观其形,闻其声,领略了钱塘江潮“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欣赏、品评、回味的亢奋之中,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以疑激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并设置质疑问难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时,我让学生看课题提问:“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生死攸关的烛光”为题?这样从课题入手,“触一发而动全身”,将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紧紧联系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动激趣
小学生有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对自己所扮演的文中角色倍感兴趣。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顺应学生的迫切需求,创设表演良机,促进学生深化感情认识,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问者”和“童子”,学生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出来,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4.竞争激趣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举行学习竞赛,是減轻学生疲劳、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识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很枯燥乏味,导致书写正确率下降,于是我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这样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5.迁移激趣
教材上的内容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是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或者将本学科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自然课上学的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这样多方面纵横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广泛的兴趣。
6.以情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情感,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很有研究”的感觉,并由“老师很感兴趣”导向“我也感兴趣”。这样,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达到情感交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六、充分鼓励,提高参与热情
俗语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举措。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一点连老师也没想到。”、“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没想好,没关系,再想想肯定会想出来的。”、“读得很流利,如果带着欣赏的语气来读就更好了。”……课堂上像有一股春风,师生配合自然,交流默契,经常充满会意的微笑,学生的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习语文变成学生的乐趣,让每一个孩子都乐学、善学,学有所得,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力,尽显学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