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既能“启智”又能“怡情”,教师就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本文提出了“朗读背词——解词释句——还原情境——升华思想”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并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以达到“启智”与“怡情”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启智 怡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诗歌佳作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翻开新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古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了审美享受,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古诗词教学上应该得到更高度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达到“启智”与“怡情”的高度统一。
一、朗读背诵,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感受诗歌音乐般韵律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朗读和背诵古诗词能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多读、多背历来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地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则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之美,诗意之美。除了熟读、背诵的常规模式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吟、诵方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学生。
通过对古诗词“读”、“诵”、“吟”、“唱”融入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音乐般魅力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解词释句,让学生在提高语言分析能力的同时感受语言艺术魅力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语言,词义和语意更有时代差异,理解古诗词,对于语言分析水平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是建立在对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这是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吃透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对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词语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现代汉语连缀成句,这个环节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深刻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上的复杂逻辑思维活动。同时 引导学生分析句与句的关系,将句子连接起来口述一段前后语意贯通、上下语调和谐、服从于一个中心的译文。指导学生在初步感知全诗的基础上,针对古诗的特点,把一句句诗分解成一个一个独立的词或词组,这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起步环节,学生得心应手地解体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以王安石的《梅花》一诗为例,学生把诗拆解开来,需要教师帮助解释的只有“临寒、遥知、为、暗香”几个词,把这些词语分别解释并串联起来就显而易见整首诗的意思了。在教学的时候要对这类词语作重点解释并联系上下文讲解,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些词的妙处,感受中国语言的特殊艺术魅力。
三、还原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感受美好意境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升华的结晶,诗人只能够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式的语言,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抒发自己感情,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诗词上体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古诗词里的那些画外之图、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填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领略诗歌的意境,得到美的感受。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还原古诗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描绘了一幅“江雪垂钓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雪中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宁静超脱的心境。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
四、升华思想,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析能力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
每首古诗词,都记载着作者的心路历程,承载着一段历史的积淀,表达着一种思想情感。所以老师教学时不能只简单的停留在让学生认读了生字,理解了诗词意,而是要在引领学生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去升华诗歌的思想,让这古典文学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芬芳他们的生命,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样才能使古诗词教学达到了一定的层次。
小学生知识积累较浅,阅历层次较低,只有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古诗词的意义。老师可通过让学生熟悉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意图等知识来引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体会到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学生联系历史背景, 体会诗词情感,升华诗词思想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如同是咏梅词,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虽然描写对象相同,但境界却大不一样。在毛词中,毛主席借梅作喻,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陆游虽表现了遇挫而不屈的品质,但那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出的是伤感,表现出的是脆弱。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思想情感,老师就要通过让学生了 解两个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所站的不同立场,代表的不同阶层等知识来分析诗词不同的内涵,理解这样的差异。
从带动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到帮助学生解词释句了解诗词大意,再到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还原情境,最后指导学生分析诗词涵义,升华思想,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就能使学生对古诗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就能让学生在掌握思考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陶冶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戴启铃.入境明理 悟神——借助“想象”教学古诗. 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
[2]曹云芳.吟诵入境、迁移表象、激活 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河南教育,1995年第1期
[3]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4]林静.互动式教学的原则和策略,2005.6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启智 怡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诗歌佳作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翻开新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古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了审美享受,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古诗词教学上应该得到更高度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达到“启智”与“怡情”的高度统一。
一、朗读背诵,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感受诗歌音乐般韵律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朗读和背诵古诗词能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多读、多背历来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地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则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之美,诗意之美。除了熟读、背诵的常规模式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吟、诵方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学生。
通过对古诗词“读”、“诵”、“吟”、“唱”融入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音乐般魅力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解词释句,让学生在提高语言分析能力的同时感受语言艺术魅力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语言,词义和语意更有时代差异,理解古诗词,对于语言分析水平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是建立在对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这是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吃透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对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词语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现代汉语连缀成句,这个环节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深刻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上的复杂逻辑思维活动。同时 引导学生分析句与句的关系,将句子连接起来口述一段前后语意贯通、上下语调和谐、服从于一个中心的译文。指导学生在初步感知全诗的基础上,针对古诗的特点,把一句句诗分解成一个一个独立的词或词组,这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起步环节,学生得心应手地解体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以王安石的《梅花》一诗为例,学生把诗拆解开来,需要教师帮助解释的只有“临寒、遥知、为、暗香”几个词,把这些词语分别解释并串联起来就显而易见整首诗的意思了。在教学的时候要对这类词语作重点解释并联系上下文讲解,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些词的妙处,感受中国语言的特殊艺术魅力。
三、还原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感受美好意境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升华的结晶,诗人只能够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式的语言,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抒发自己感情,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诗词上体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古诗词里的那些画外之图、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填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领略诗歌的意境,得到美的感受。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还原古诗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描绘了一幅“江雪垂钓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雪中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宁静超脱的心境。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
四、升华思想,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析能力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
每首古诗词,都记载着作者的心路历程,承载着一段历史的积淀,表达着一种思想情感。所以老师教学时不能只简单的停留在让学生认读了生字,理解了诗词意,而是要在引领学生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去升华诗歌的思想,让这古典文学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芬芳他们的生命,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样才能使古诗词教学达到了一定的层次。
小学生知识积累较浅,阅历层次较低,只有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古诗词的意义。老师可通过让学生熟悉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意图等知识来引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体会到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学生联系历史背景, 体会诗词情感,升华诗词思想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如同是咏梅词,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虽然描写对象相同,但境界却大不一样。在毛词中,毛主席借梅作喻,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陆游虽表现了遇挫而不屈的品质,但那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出的是伤感,表现出的是脆弱。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思想情感,老师就要通过让学生了 解两个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所站的不同立场,代表的不同阶层等知识来分析诗词不同的内涵,理解这样的差异。
从带动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到帮助学生解词释句了解诗词大意,再到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还原情境,最后指导学生分析诗词涵义,升华思想,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就能使学生对古诗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就能让学生在掌握思考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陶冶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戴启铃.入境明理 悟神——借助“想象”教学古诗. 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
[2]曹云芳.吟诵入境、迁移表象、激活 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河南教育,1995年第1期
[3]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4]林静.互动式教学的原则和策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