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课堂上,有许多老师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个“满堂问”,实际上是老师设计好的问题,打个比方说,这就好像是—个圈套,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疑和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大脑去反思。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角色,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
一、提倡师生双向提问,真正体现提问功能,启发思维、巩固知识并进行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完成的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以完成理解基础上的认识目标。其中,重点应该是教材中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到位的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评价。质疑释疑应具有双向性,质疑可以是教师问学生或学生问教师。正如美国布鲁巴克的精辟说法:“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释疑,既包括学生释疑,也包括教师导学和讲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在自学中的疑惑点、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正确地观察、思考,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一目中,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问题通常是“南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等,这些问题比较直接、简单。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质疑:①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②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③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④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把问题又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重点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讨论。在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后,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便产生了:“南北农耕文化为什么具有不同的特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最后,教师总结提问:“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说明你的理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索,在问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从知识向理解向运用的层次发展。师生合作,一起探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体现了“学”与“导问”的有机结合。
二、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应当做到引人入胜、一锤定音,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的放矢。在这一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由悬念而产生疑问。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意识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产生刨根究底的热情和期望心理,促使学生“要问、要学”。一般应以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新课的教学目标等为内容,展开提问。但目标要体现教学大纲关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原则要求,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其形式要明确、简练,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明。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先说—段引言:“19世纪后半期,在东方的海面上,曾经有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的钢铁舰队。”然后,借用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序幕的画面:一只小纸船在海边飘泊,—阵阵海浪打来,小纸船摇摇欲覆;海浪打在沙滩上,激起点点泡沫,瞬间泡沫就破灭了、消失了。此情此景,使学生在小纸船和铁甲战舰之间,进而在沙滩上的泡沫和洋务派的强国梦之间展丌联想,进一步探究此间因果的问题随即产生: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的钢铁舰队,可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却是一只摇摇欲覆的小纸船和转瞬即逝的泡沫呢?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和思的状态。
三、提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北伐战争》(第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一课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发:“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如:学习“《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我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以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内涵,锻炼了学生分析綜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习得变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大问题。
通过导向式教学,给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更广阔的空间和参与机会,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有效地调动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轻松地记忆并理解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反观过去,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学会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学会求知、合作、思考和做人,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
历史教师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模式,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挖掘问题,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为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会帮助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使历史课焕发青春。
(作者单位: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地质中学)
一、提倡师生双向提问,真正体现提问功能,启发思维、巩固知识并进行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完成的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以完成理解基础上的认识目标。其中,重点应该是教材中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到位的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评价。质疑释疑应具有双向性,质疑可以是教师问学生或学生问教师。正如美国布鲁巴克的精辟说法:“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释疑,既包括学生释疑,也包括教师导学和讲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在自学中的疑惑点、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正确地观察、思考,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一目中,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问题通常是“南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等,这些问题比较直接、简单。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质疑:①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②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③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④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把问题又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重点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讨论。在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后,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便产生了:“南北农耕文化为什么具有不同的特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最后,教师总结提问:“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说明你的理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索,在问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从知识向理解向运用的层次发展。师生合作,一起探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体现了“学”与“导问”的有机结合。
二、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应当做到引人入胜、一锤定音,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的放矢。在这一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由悬念而产生疑问。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意识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产生刨根究底的热情和期望心理,促使学生“要问、要学”。一般应以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新课的教学目标等为内容,展开提问。但目标要体现教学大纲关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原则要求,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其形式要明确、简练,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明。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先说—段引言:“19世纪后半期,在东方的海面上,曾经有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的钢铁舰队。”然后,借用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序幕的画面:一只小纸船在海边飘泊,—阵阵海浪打来,小纸船摇摇欲覆;海浪打在沙滩上,激起点点泡沫,瞬间泡沫就破灭了、消失了。此情此景,使学生在小纸船和铁甲战舰之间,进而在沙滩上的泡沫和洋务派的强国梦之间展丌联想,进一步探究此间因果的问题随即产生: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的钢铁舰队,可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却是一只摇摇欲覆的小纸船和转瞬即逝的泡沫呢?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和思的状态。
三、提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北伐战争》(第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一课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发:“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如:学习“《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我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以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内涵,锻炼了学生分析綜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习得变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大问题。
通过导向式教学,给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更广阔的空间和参与机会,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有效地调动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轻松地记忆并理解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反观过去,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学会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学会求知、合作、思考和做人,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
历史教师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模式,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挖掘问题,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为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会帮助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使历史课焕发青春。
(作者单位: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地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