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实现生活中学习数学,才会体验、自悟、感受数学的力量,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用“活”教材,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已成为数学教师之共识。那么,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从执教《比例尺》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做法和感受。
片断一:建立比例尺的概念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2: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台课和最后一排在哪里吗?
生:这是教室的讲台课,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台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的数据)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台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用卷尺量出了讲台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台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课间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算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结果是30:300=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简析: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数学的原型,然后把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乐学易学。本片断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展示数学的魅力。]
片断二:运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想学吗?
生:想。
(教师出示范例让学生试做练习)
师: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大明白。
师:**同学还不大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与班长之間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实际距离)才能帮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做,班长帮**同学做。
教师把学生做题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
① 20÷1/10=200(米)
② 20×10=200(米)
③ 解:设班长要走X米。
X×1/10=20
X=200
[简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适时地创设“请班长帮助**同学”的问题情境,既亲切又生动,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急于探索的心理态势。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深领悟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真有用。]
感受与反思:
一是加工改造。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替换更新。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真切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反思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老师的行为层面上能体现课堂的理念。这种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
教学反思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向生活,需要倾注教师心血。我们要加工改造教材,注重实践与应用,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耗费心血,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教学机智。
是的,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师之门而来到课堂,教师的教学天地就开阔了。
【作者单位:泉州市云谷小学 福建】
片断一:建立比例尺的概念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2: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台课和最后一排在哪里吗?
生:这是教室的讲台课,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台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的数据)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台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用卷尺量出了讲台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台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课间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算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结果是30:300=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简析: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数学的原型,然后把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乐学易学。本片断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展示数学的魅力。]
片断二:运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想学吗?
生:想。
(教师出示范例让学生试做练习)
师: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大明白。
师:**同学还不大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与班长之間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实际距离)才能帮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做,班长帮**同学做。
教师把学生做题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
① 20÷1/10=200(米)
② 20×10=200(米)
③ 解:设班长要走X米。
X×1/10=20
X=200
[简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适时地创设“请班长帮助**同学”的问题情境,既亲切又生动,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急于探索的心理态势。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深领悟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真有用。]
感受与反思:
一是加工改造。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替换更新。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真切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反思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老师的行为层面上能体现课堂的理念。这种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
教学反思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向生活,需要倾注教师心血。我们要加工改造教材,注重实践与应用,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耗费心血,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教学机智。
是的,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师之门而来到课堂,教师的教学天地就开阔了。
【作者单位:泉州市云谷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