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课堂的重难点突破决定课堂的实效,刻板的技能技巧传授往往会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几节二年级美术课的教学片段为例,从“化解难点,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找准角度,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巧妙示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童化”美术技能技巧、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境”,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关键词:童化;重难点突破;知识;情感
【背景】
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
刻板的临摹式教学很受批判,美术教师往往以临摹的像与不像、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评判学生的能力高低,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美术习作的“共性”,丢弃儿童“个性”,以为儿童不会画而去“教”,这样的教学中,儿童的精神和情趣几乎是萎靡的。这种教学对原生态的“儿童美术符号”缺乏认同感。久而久之,儿童会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美术表达是丑的、错误的,只有范本才是正确的、美丽的。
找到低年级学生易接受、愿接受的方式,“童化”美术技能技巧,巧妙突破重难点就成为一节课能否有效的关键。下面就以几节二年级美术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巧妙突破。
【片断描述与分析】
(一) 二年级《我爱树木》第一课时重难点突破片断
重难点突破——通过简单易学的“打勾法”启发学生表现树木的结构特征和优美姿态。
教师出示范作:想知道这么多的枝条是怎么“长”出来的吗?老师有个好方法——打勾法(学生感到有点好奇)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树儿高高往上长,长出新枝条,怎么画?打个勾,然后延长另一边,还想长出新枝条,你来试试看!
请一名学生接着尝试用“打勾法”画出更多的树枝,进一步感受“打勾法”的奇妙。
接着,教师出示几幅结构特征不同的树:杉树枝干高而直,柳树树干弯曲、枝条下垂,柏树的主干分几根……还能简单地用刚才的“打勾法”表现他们的优美姿态吗?不能,那你还能怎么创新呢?
学生总结:根据不同树的外形“勾”打得要有变化,可以长而弯曲,可以直而挺拔……还可以直接用彩色笔或颜料涂出树木的枝干。
分析:在教学开始时,教师不加引导让学生自由地画树,学生大多不画枝条,树的形态也比较单一。这种情况也在预料之中,低年级学生虽然能观察到树木的不同外形,但描绘时却统一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出现,这跟他们的绘画表现能力有关系,“我不会画树枝!”很多孩子这么说,可是如果太讲究技能技法地教学生画树的枝干,会让孩子感到更难而不得要领。本课的“打勾法”就是把美术技能技巧形象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到原来画枝干也可以这么简单。
(二) 二年级《想想说说写写画画》重难点突破片断
1. 课件出示一首颠倒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会唱的一起拍手唱出来,有趣吗?如果这样变一下(颠倒歌中部分内容变成图画)你觉得怎样?(更有趣味,更美观、适合孩子阅读)
2. 这里还有几首颠倒歌,大家轻声读一读,然后分组讨论编颠倒歌的诀窍(先正着想,再反着说:四季可以打乱,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更重要的是语言要诙谐幽默,滑稽有趣,琅琅上口。
3. 思考讨论片刻,请学生表述,及时指导和肯定学生的表述。
4. 写写、画画
(1) 师:你们说的太精彩了,受大家的启发,老师也想了一个,念给大家听(屏幕演示)。
师:帮我想想,哪些内容可以画出来?(学生回答)
(2) 教师示范前做出一个比划的样子:我编的颠倒歌一共有五句話,怎么安排呢?字要写多大?
教师边写边画,注意示范的趣味性和局部性:绘画与文字要错落有致地出现,画面要比文字稍大些,文字可以写得活泼一点或者能加以美化装饰、色彩也可以变化。
分析:这一课很“特别”,与低年级作文教学的“说说写写”关系密切,语言美和形式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二年级的学生对画画非常感兴趣,有了一定的美术造型能力,但是对于用画来代替文字,进行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叙述身边有趣的事情,还是第一次接触。通过以前的教学,笔者发现“写写、画画”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并不太难,难就难在如果不巧妙引导,他们不知道从何“想想、说说”,或者说出来的内容难以用画与文字巧妙结合、缺乏趣味。所以本课大胆地从语文教学中借鉴了低年级“说写”的方法,旨在构建低年级学生的情景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以画传情、传趣的目的。
为避免学生不知从何而想,进而无话可说。本课设计将角度放低,口子放小,就从孩子们感兴趣、易表现的“颠倒歌”入手,引导学生边想边说有趣的事,边写边画快乐的景。
(三) 二年级《相同图案排排队》重难点突破片断
引导学生感受二方连续图案重复排列的音乐节奏美: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二方连续来装饰物品呢?是因为二方连续图案像音乐一样有好听的节奏,试试看你们能不能很快的发现这些二方连续的节奏!
出示一组排列形式单一的二方连续
○○○○○○○
师:这种排列最简单,仿佛音乐的节奏咚咚咚咚。
出示一组以图案方向变化为主的二方连续。
↑↓↑↓↑↓↑↓↑↑←↑↑←↑↑←↑↑←
师:你能发现这些纹样排列的规律吗?
生:方向发生了变化,
师:谁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它们的节奏?
生:咚嗒咚嗒、嘀嘀嗒嘀嘀嗒、哗啦哗啦……
出示一组以图案大小变化为主的二方连续。(音乐附点节奏) 图案展示:
师生问答同上
出示一组以图案色彩变化为主的二方连续
☆☆★☆☆★☆☆★●●○○●●○○●●○○
师生问答同上
出示综合变化的二方连续:大多数的二方连续既有方向的变化,又有大小或色彩的变化,这样的二方连续更丰富好看:二方连续像音乐一样,有的是咚嗒咚嗒,有的是咚嗒嗒咚嗒嗒,有的咚-嗒咚-嗒……
分析:《相同图案排排队》实际上是二方连续图案的儿童化说法,二方连续的基本概念和排列规律如果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必然令二年级孩子感到枯燥,但也不能因此放弃美术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所以本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童化”了二方连续知识设计了这样一环节。把二方连续丰富的排列变化,用音乐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快乐中充分感受到二方连续的节奏美。把本来枯燥的二方连续的基本知识与音乐联系起来引领学生理解,使他们觉得新奇有趣又容易接受,教学过程显得流畅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图案知识。
【反思】
从“教”的单方行动中走出来,认真研究学生需要什么,重难点的突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知识和情感就不会成为矛盾。结合以上实例和实践,笔者认为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实现有效突破重难点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 化解难点,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这必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必须了解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哪些知识技能孩子难于接受,采用什么方法孩子更乐于接受。相同的美术知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不能为了迅速达到某个效果而拔苗助长,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难点”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感到一种获得新技能后的成功的喜悦。
2. 找准角度,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很多时候,美术老师都感到重难点的突破途径很多,難以选择,但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够面面俱到,兼顾太多反而使得教学目标杂乱无章,最后一个也没有真正突破。笔者认为不妨把口子收小些、角度放低些,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围绕一个中心来设计教学环节。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效率就越高。
3. 巧妙示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重难点时必要的教师示范不可缺少,可教师们常常担心不当的示范会适得其反:启发学生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造成了“模具”效应。合理巧妙的示范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方法很多。例如,师生竞赛示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边讲故事边示范(思维的引领)、改正性示范……不管哪一种示范,都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境”,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是每一位美术教育者追寻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美”来装饰每一颗稚嫩的心灵!
作者简介:
龚倩,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关键词:童化;重难点突破;知识;情感
【背景】
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
刻板的临摹式教学很受批判,美术教师往往以临摹的像与不像、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评判学生的能力高低,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美术习作的“共性”,丢弃儿童“个性”,以为儿童不会画而去“教”,这样的教学中,儿童的精神和情趣几乎是萎靡的。这种教学对原生态的“儿童美术符号”缺乏认同感。久而久之,儿童会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美术表达是丑的、错误的,只有范本才是正确的、美丽的。
找到低年级学生易接受、愿接受的方式,“童化”美术技能技巧,巧妙突破重难点就成为一节课能否有效的关键。下面就以几节二年级美术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巧妙突破。
【片断描述与分析】
(一) 二年级《我爱树木》第一课时重难点突破片断
重难点突破——通过简单易学的“打勾法”启发学生表现树木的结构特征和优美姿态。
教师出示范作:想知道这么多的枝条是怎么“长”出来的吗?老师有个好方法——打勾法(学生感到有点好奇)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树儿高高往上长,长出新枝条,怎么画?打个勾,然后延长另一边,还想长出新枝条,你来试试看!
请一名学生接着尝试用“打勾法”画出更多的树枝,进一步感受“打勾法”的奇妙。
接着,教师出示几幅结构特征不同的树:杉树枝干高而直,柳树树干弯曲、枝条下垂,柏树的主干分几根……还能简单地用刚才的“打勾法”表现他们的优美姿态吗?不能,那你还能怎么创新呢?
学生总结:根据不同树的外形“勾”打得要有变化,可以长而弯曲,可以直而挺拔……还可以直接用彩色笔或颜料涂出树木的枝干。
分析:在教学开始时,教师不加引导让学生自由地画树,学生大多不画枝条,树的形态也比较单一。这种情况也在预料之中,低年级学生虽然能观察到树木的不同外形,但描绘时却统一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出现,这跟他们的绘画表现能力有关系,“我不会画树枝!”很多孩子这么说,可是如果太讲究技能技法地教学生画树的枝干,会让孩子感到更难而不得要领。本课的“打勾法”就是把美术技能技巧形象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到原来画枝干也可以这么简单。
(二) 二年级《想想说说写写画画》重难点突破片断
1. 课件出示一首颠倒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会唱的一起拍手唱出来,有趣吗?如果这样变一下(颠倒歌中部分内容变成图画)你觉得怎样?(更有趣味,更美观、适合孩子阅读)
2. 这里还有几首颠倒歌,大家轻声读一读,然后分组讨论编颠倒歌的诀窍(先正着想,再反着说:四季可以打乱,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更重要的是语言要诙谐幽默,滑稽有趣,琅琅上口。
3. 思考讨论片刻,请学生表述,及时指导和肯定学生的表述。
4. 写写、画画
(1) 师:你们说的太精彩了,受大家的启发,老师也想了一个,念给大家听(屏幕演示)。
师:帮我想想,哪些内容可以画出来?(学生回答)
(2) 教师示范前做出一个比划的样子:我编的颠倒歌一共有五句話,怎么安排呢?字要写多大?
教师边写边画,注意示范的趣味性和局部性:绘画与文字要错落有致地出现,画面要比文字稍大些,文字可以写得活泼一点或者能加以美化装饰、色彩也可以变化。
分析:这一课很“特别”,与低年级作文教学的“说说写写”关系密切,语言美和形式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二年级的学生对画画非常感兴趣,有了一定的美术造型能力,但是对于用画来代替文字,进行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叙述身边有趣的事情,还是第一次接触。通过以前的教学,笔者发现“写写、画画”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并不太难,难就难在如果不巧妙引导,他们不知道从何“想想、说说”,或者说出来的内容难以用画与文字巧妙结合、缺乏趣味。所以本课大胆地从语文教学中借鉴了低年级“说写”的方法,旨在构建低年级学生的情景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以画传情、传趣的目的。
为避免学生不知从何而想,进而无话可说。本课设计将角度放低,口子放小,就从孩子们感兴趣、易表现的“颠倒歌”入手,引导学生边想边说有趣的事,边写边画快乐的景。
(三) 二年级《相同图案排排队》重难点突破片断
引导学生感受二方连续图案重复排列的音乐节奏美: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二方连续来装饰物品呢?是因为二方连续图案像音乐一样有好听的节奏,试试看你们能不能很快的发现这些二方连续的节奏!
出示一组排列形式单一的二方连续
○○○○○○○
师:这种排列最简单,仿佛音乐的节奏咚咚咚咚。
出示一组以图案方向变化为主的二方连续。
↑↓↑↓↑↓↑↓↑↑←↑↑←↑↑←↑↑←
师:你能发现这些纹样排列的规律吗?
生:方向发生了变化,
师:谁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它们的节奏?
生:咚嗒咚嗒、嘀嘀嗒嘀嘀嗒、哗啦哗啦……
出示一组以图案大小变化为主的二方连续。(音乐附点节奏) 图案展示:
师生问答同上
出示一组以图案色彩变化为主的二方连续
☆☆★☆☆★☆☆★●●○○●●○○●●○○
师生问答同上
出示综合变化的二方连续:大多数的二方连续既有方向的变化,又有大小或色彩的变化,这样的二方连续更丰富好看:二方连续像音乐一样,有的是咚嗒咚嗒,有的是咚嗒嗒咚嗒嗒,有的咚-嗒咚-嗒……
分析:《相同图案排排队》实际上是二方连续图案的儿童化说法,二方连续的基本概念和排列规律如果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必然令二年级孩子感到枯燥,但也不能因此放弃美术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所以本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童化”了二方连续知识设计了这样一环节。把二方连续丰富的排列变化,用音乐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快乐中充分感受到二方连续的节奏美。把本来枯燥的二方连续的基本知识与音乐联系起来引领学生理解,使他们觉得新奇有趣又容易接受,教学过程显得流畅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图案知识。
【反思】
从“教”的单方行动中走出来,认真研究学生需要什么,重难点的突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知识和情感就不会成为矛盾。结合以上实例和实践,笔者认为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实现有效突破重难点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 化解难点,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这必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必须了解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哪些知识技能孩子难于接受,采用什么方法孩子更乐于接受。相同的美术知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不能为了迅速达到某个效果而拔苗助长,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难点”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感到一种获得新技能后的成功的喜悦。
2. 找准角度,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很多时候,美术老师都感到重难点的突破途径很多,難以选择,但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够面面俱到,兼顾太多反而使得教学目标杂乱无章,最后一个也没有真正突破。笔者认为不妨把口子收小些、角度放低些,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围绕一个中心来设计教学环节。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效率就越高。
3. 巧妙示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重难点时必要的教师示范不可缺少,可教师们常常担心不当的示范会适得其反:启发学生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造成了“模具”效应。合理巧妙的示范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方法很多。例如,师生竞赛示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边讲故事边示范(思维的引领)、改正性示范……不管哪一种示范,都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境”,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是每一位美术教育者追寻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美”来装饰每一颗稚嫩的心灵!
作者简介:
龚倩,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