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职业倦怠?
有人说:职业倦怠就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20世纪70年代时,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Freudenberger研究发现,社会服务性职位需要较多的情绪性工作(emotionalwork),面对较多人际压力源,长年精力耗损,使得工作热诚容易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的症候,他称其为工作倦怠(jobburnout)。
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
研究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
情绪耗竭: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压力过大,能量感缺乏,特别容易疲劳。
去人性化:也叫玩世不恭,指对他人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
自我效能感降低:指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伴随无力感、抑郁感。
简单说来就是“心好累、不高兴、我不行”。
为什么会发生职业倦怠?
1、缺乏正向激励。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正向激励。这些正向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比如升职、加薪等;也包括精神激励,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的“爱与归属”,“自我成长”的需要。其中,被赏识、被尊重和被喜爱等,属于“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在工作中学到了新东西,有收获感,能力得到提升,自我价值有所实现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部分。
很多时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交织产生,比如升职、加薪等物质激励同时也会带来被认可、被肯定等精神上的满足。
而当自己在工作中,长期得不到物质或精神刺激时,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有人会说,“收入很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价值感”。这种价值感,主要指精神方面的激励。
试想一下,如果工作内容单一刻板,缺乏挑战,又或者从事的工作内容总是变动,职能总是调整,长期的失控感,都容易让人感无助,从而对所做的事甚至对自我产生怀疑。
2、人格特质与职业倦怠。
心理研究也发现,职业倦怠和不同的人格特质也有关,某一些人,相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A、外控者。
心理学家Rotter于20世纪5 0年代提出“控制点”归因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认为事情的结果总是取决于个人在从事这件事时的努力程度,那这类人属于内控者,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结果。
另一类人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运气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生活后果负责,这类人称为外控者,他们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而不是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当身处职场逆境时,外控者更容易怨天尤人,而内控者会想办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現状。
B、低自尊者。
低自尊者总是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和鼓励来确定自身价值,他们希望做的每件事都有及时的反馈,如果一旦外界没有给足认可和鼓励,他们很难在逆境中前行和自我驱动,也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另外,低自尊的人更容易关注消极因素,而忽略积极因素。所以,他们可能时常感到别人的敌意、自己的无能。他们有时感到倦怠,或许是因为倾向于忽视工作中快乐的部分。
C、容易抑郁的人。
有一些人格,如抑郁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的人,很容易会对一件事感到无聊,觉得空虚,没有意义,陷入抑郁情绪,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整个人失去活力。因此,他们很难在稳定的职业中持续工作下去,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刺激,来摆脱空虚和无意义感。
如何处理职业倦怠?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时时刻刻、源源不断地给予正向激励。那怎么办?
1、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
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对于每个人来说,所看重的和需要的不尽相同;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所侧重的需要也不一样。可根据自己当下和长远的发展需要,设立一些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A、短期目标:指在当下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计划。首先要知道自己在现阶段最想要什么,从而树立一个当下最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目标分阶段,可以排一个优先级,先去完成优先级高的目标。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后,目标可能会有所调整,需要去评估新阶段的发展需要,重新树立目标,然后再往下走。
B、长期目标:指跨度10年、20年,甚至是一生的目标。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什么职业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比如,希望能在30岁时打好物质基础,40岁时去追求和自己兴趣、价值观相匹配的工作,如想做独立摄影师、社工、作家等等,那在30岁的阶段,即便所从事的职业不是这些,也可以先锻炼相关的技能,慢慢积累,之后就可以顺利过渡转型了。
总之,树立目标后,你会发现:自己所做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向目标迈进了一点点,日复一日的工作变得有意义,职场生活也不再枯燥乏味了。
2、自我激励。
A、给自己一些奖励。当完成了树立的目标后,记得给自己一个奖励。奖励可以是吃顿好吃的,和好友逛街,也可以是外出旅游,看部好剧,只要一切让自己觉得开心、放松的事都可以。奖励是一种正向的强化,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特别当身处逆境时,自我激励、自我鼓励就特别重要。
B、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要善于去发现工作中的积极因素。如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心,自己每天微小的进步和变化。这些涌动的“小确幸”,会让你感到,其实这份工作也不错嘛。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工作,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有不满意之处,但重要的是:知道你想要什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
工作本来无所谓意义,是你的目标赋予了它意义。
有人说:职业倦怠就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20世纪70年代时,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Freudenberger研究发现,社会服务性职位需要较多的情绪性工作(emotionalwork),面对较多人际压力源,长年精力耗损,使得工作热诚容易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的症候,他称其为工作倦怠(jobburnout)。
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
研究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
情绪耗竭: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压力过大,能量感缺乏,特别容易疲劳。
去人性化:也叫玩世不恭,指对他人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
自我效能感降低:指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伴随无力感、抑郁感。
简单说来就是“心好累、不高兴、我不行”。
为什么会发生职业倦怠?
1、缺乏正向激励。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正向激励。这些正向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比如升职、加薪等;也包括精神激励,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的“爱与归属”,“自我成长”的需要。其中,被赏识、被尊重和被喜爱等,属于“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在工作中学到了新东西,有收获感,能力得到提升,自我价值有所实现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部分。
很多时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交织产生,比如升职、加薪等物质激励同时也会带来被认可、被肯定等精神上的满足。
而当自己在工作中,长期得不到物质或精神刺激时,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有人会说,“收入很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价值感”。这种价值感,主要指精神方面的激励。
试想一下,如果工作内容单一刻板,缺乏挑战,又或者从事的工作内容总是变动,职能总是调整,长期的失控感,都容易让人感无助,从而对所做的事甚至对自我产生怀疑。
2、人格特质与职业倦怠。
心理研究也发现,职业倦怠和不同的人格特质也有关,某一些人,相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A、外控者。
心理学家Rotter于20世纪5 0年代提出“控制点”归因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认为事情的结果总是取决于个人在从事这件事时的努力程度,那这类人属于内控者,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结果。
另一类人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运气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生活后果负责,这类人称为外控者,他们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而不是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当身处职场逆境时,外控者更容易怨天尤人,而内控者会想办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現状。
B、低自尊者。
低自尊者总是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和鼓励来确定自身价值,他们希望做的每件事都有及时的反馈,如果一旦外界没有给足认可和鼓励,他们很难在逆境中前行和自我驱动,也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另外,低自尊的人更容易关注消极因素,而忽略积极因素。所以,他们可能时常感到别人的敌意、自己的无能。他们有时感到倦怠,或许是因为倾向于忽视工作中快乐的部分。
C、容易抑郁的人。
有一些人格,如抑郁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的人,很容易会对一件事感到无聊,觉得空虚,没有意义,陷入抑郁情绪,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整个人失去活力。因此,他们很难在稳定的职业中持续工作下去,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刺激,来摆脱空虚和无意义感。
如何处理职业倦怠?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时时刻刻、源源不断地给予正向激励。那怎么办?
1、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
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对于每个人来说,所看重的和需要的不尽相同;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所侧重的需要也不一样。可根据自己当下和长远的发展需要,设立一些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A、短期目标:指在当下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计划。首先要知道自己在现阶段最想要什么,从而树立一个当下最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目标分阶段,可以排一个优先级,先去完成优先级高的目标。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后,目标可能会有所调整,需要去评估新阶段的发展需要,重新树立目标,然后再往下走。
B、长期目标:指跨度10年、20年,甚至是一生的目标。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什么职业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比如,希望能在30岁时打好物质基础,40岁时去追求和自己兴趣、价值观相匹配的工作,如想做独立摄影师、社工、作家等等,那在30岁的阶段,即便所从事的职业不是这些,也可以先锻炼相关的技能,慢慢积累,之后就可以顺利过渡转型了。
总之,树立目标后,你会发现:自己所做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向目标迈进了一点点,日复一日的工作变得有意义,职场生活也不再枯燥乏味了。
2、自我激励。
A、给自己一些奖励。当完成了树立的目标后,记得给自己一个奖励。奖励可以是吃顿好吃的,和好友逛街,也可以是外出旅游,看部好剧,只要一切让自己觉得开心、放松的事都可以。奖励是一种正向的强化,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特别当身处逆境时,自我激励、自我鼓励就特别重要。
B、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要善于去发现工作中的积极因素。如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心,自己每天微小的进步和变化。这些涌动的“小确幸”,会让你感到,其实这份工作也不错嘛。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工作,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有不满意之处,但重要的是:知道你想要什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
工作本来无所谓意义,是你的目标赋予了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