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去外地学校考察交流太极拳社团时,听到一些学员说起自己在太极拳练习中感觉“不得劲”,这里所说的“不得劲”是指不顺畅、不舒适、提不起兴趣等练拳感受。其实每一位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过程中都会反复出现“不得劲”的现象,反复的时间周期有时短一些,有时则会长一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分析原因,正确面对,并高度重视。
第一,择师不明,练法不当
迈好太极拳习练的第一步,对我们今后学好太极拳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因此选择怎样的师傅把我们领进太极之门,就显得非常关键。只有在一开始奠定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石,太极爱好者才有能力完成后面的自学、自悟、自修,进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现在一些学校,为了开设社团活动,随意地请一位会打太极拳的人,也不了解这会打的“师傅”自己打得好不好,懂不懂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一来二去,不但没有向社团学生传授太极拳精髓,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少坏习气,以后想改也改不了,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学生甚至把身体某些部位练坏了,特别是膝关节练坏的还真大有人在。即使有的太极拳老师个人技术很高,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一样教不出出类拔萃的徒弟。在这些“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练拳,不是感觉索然无味,就是练得关节疼痛,当然是越练越“不得劲”。
因此,作为学校,选择校外辅导员一定要慎之又慎。宁可选择打拳水平看上去一般,但是徒弟打拳个个有模有样的师傅,因为我们选的是教练,不是运动员。最好能请到那些不仅有技术含量,而且有学术含量的校外辅导员老师,因为太极拳本身是个复合学科,除了技击,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的内涵,比如阴阳辩证哲学、医学、力学、人体解剖学等等,乃至养生学、佛学。如果遇上了博古通今、文武双全的太极大师,那自然是三生有幸,在这样的大师指导下习练太极拳,孩子们必定有学不完的理法,哪里还会有“不得劲”的时候?
第二,身体不舒,心生厌倦
当今社会,节奏快,诱惑多,很多人都像是被“上了发条”,除了工作就是应酬。别说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坚持,就是能隔三差五静下心来习练太极拳的人也实在是少之又少,更何况在长期的习练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及身体疾病问题。因此,一些学员在遇到病痛后,或者没有体会到太极拳带来的明显益处时,往往会在心里产生厌倦感,这样就失去了坚持的动力,练着练着就感觉“不得劲”,半途而废也就在所难免。
笔者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已近十年,吸收学员有两个规定:一是决定向本人学太极拳前的两个星期,每天早晨,不管晴天还是雨天,按时到指定地点看本人打拳半小时以上;二是看了两个星期后,确认本人打的太极拳是值得学习的。作出这两个规定的目的是考验学员有没有学太极拳的恒心和毅力,人品好不好。对于太极拳爱好来说,拳架习练是长期、艰苦而又寂寞的过程,太极文化的领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登峰造极,先有苦才有甜,在一场场放弃与坚持的选择中,经历一次次蜕变后坚持下来的,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缺少的不是个人体质和领悟能力,而是人品和毅力。不学拳能够坚持看两星期的人,不仅喜欢,甚至是痴迷了。两星期后,确认你拳打得好的人,一般不会朝三暮四。有这样的人品和毅力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时时处处寻找太极拳带给自身的变化和乐趣,一定不会心生厌倦,能自始至终学好太极拳。
第三,偶遇瓶颈,有待质变
太极拳论有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可见着熟、懂劲、神明,是太极拳修练的三个层次,而且必须经过经年累月的苦练才能贯通。从事太极拳普及推广的人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初学者满怀信心地来学太极拳,三、四天下来会发出感叹“看看公园里老爷爷、老奶奶做起来很轻松简单的动作,自己学起来竟然这么不协调?”说明要想做到“着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懂劲、神明” 层次的修练了。太极拳修练到不同的阶段,会自然而然出现“不得劲”现象。一是初学时动作生硬,不自然、不协调,无法做到重心移动与四肢动作的一致性,这就是“着熟”阶段的瓶颈;二是盘拳走架三五年后,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在做某一招式时突然感觉有那么一丝不畅通,但又说不清,道路不明,这是“悟劲”阶段的瓶颈;三是在外人看来动作已经如行云流水,自己感觉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舒适无比,但难免为外界的一动或内心的一念左右行拳时的气息,以致无法一气呵成,即无法体现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拳人合一的太极整劲,这就是“神明”阶段的瓶颈。
对于这三个瓶颈的突破,除了自身的勤学苦练和天赋外,也有一些机缘的成分。“着熟”阶段瓶颈的突破没有捷径,唯有时间和量的积累,拳谚曰:“太极十年不出门。”古代专业学拳的人,整天泡在练功场上况且要经过十年才能出去走江湖,更不用说我们现代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拳方式了,如果不天天坚持,估计一辈子也别想“着熟”了。“懂劲、悟劲”阶段的突破有人说要通过推手的练习才能成功,笔者认为推手练习只能“放大、强化”劲,而真要“懂劲”还得认真盘拳架。太极名家郝为真先生生前说自己习练太极拳时有三个层次的意境,其中第二阶段“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于水中,能自如运动。”郝先生不愧是大家,不用推手也能懂劲,只是把盘拳走架的劲“放大、强化”到了水中,说明我们练拳者既要能“听”到空气的阻力,又要能利用空气的浮力,这样才能自如运动,连空气的阻力和浮力都能“听懂”,就不怕“听”不出人的用力了。
笔者“悟劲”阶段的突破是一次偶然的机缘,因外婆去世,连续熬夜,身体劳累,拳友跟往常一样想把我用劲发出,可我无心接力,一听对方来劲,我即引之、化之,拳友大概被逼急了,用全力向我发放,我以脊椎为轴,向右微转,左手一捋,左臂一挤,拳友一个踉跄跌倒在斜前方的水地里,弄得一身污泥。此后,我就只听对手劲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劲力撤回时的快慢,即“听”懂空气的阻力和浮力,也算得上步入了“懂劲”的阶段。至于“神明”阶段,笔者自己也尚未突破,不敢妄加戏说,但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增强定力、放空自我,如果能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就不会被外界和内心的一动一念所左右了。
第一,择师不明,练法不当
迈好太极拳习练的第一步,对我们今后学好太极拳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因此选择怎样的师傅把我们领进太极之门,就显得非常关键。只有在一开始奠定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石,太极爱好者才有能力完成后面的自学、自悟、自修,进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现在一些学校,为了开设社团活动,随意地请一位会打太极拳的人,也不了解这会打的“师傅”自己打得好不好,懂不懂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一来二去,不但没有向社团学生传授太极拳精髓,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少坏习气,以后想改也改不了,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学生甚至把身体某些部位练坏了,特别是膝关节练坏的还真大有人在。即使有的太极拳老师个人技术很高,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一样教不出出类拔萃的徒弟。在这些“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练拳,不是感觉索然无味,就是练得关节疼痛,当然是越练越“不得劲”。
因此,作为学校,选择校外辅导员一定要慎之又慎。宁可选择打拳水平看上去一般,但是徒弟打拳个个有模有样的师傅,因为我们选的是教练,不是运动员。最好能请到那些不仅有技术含量,而且有学术含量的校外辅导员老师,因为太极拳本身是个复合学科,除了技击,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的内涵,比如阴阳辩证哲学、医学、力学、人体解剖学等等,乃至养生学、佛学。如果遇上了博古通今、文武双全的太极大师,那自然是三生有幸,在这样的大师指导下习练太极拳,孩子们必定有学不完的理法,哪里还会有“不得劲”的时候?
第二,身体不舒,心生厌倦
当今社会,节奏快,诱惑多,很多人都像是被“上了发条”,除了工作就是应酬。别说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坚持,就是能隔三差五静下心来习练太极拳的人也实在是少之又少,更何况在长期的习练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及身体疾病问题。因此,一些学员在遇到病痛后,或者没有体会到太极拳带来的明显益处时,往往会在心里产生厌倦感,这样就失去了坚持的动力,练着练着就感觉“不得劲”,半途而废也就在所难免。
笔者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已近十年,吸收学员有两个规定:一是决定向本人学太极拳前的两个星期,每天早晨,不管晴天还是雨天,按时到指定地点看本人打拳半小时以上;二是看了两个星期后,确认本人打的太极拳是值得学习的。作出这两个规定的目的是考验学员有没有学太极拳的恒心和毅力,人品好不好。对于太极拳爱好来说,拳架习练是长期、艰苦而又寂寞的过程,太极文化的领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登峰造极,先有苦才有甜,在一场场放弃与坚持的选择中,经历一次次蜕变后坚持下来的,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缺少的不是个人体质和领悟能力,而是人品和毅力。不学拳能够坚持看两星期的人,不仅喜欢,甚至是痴迷了。两星期后,确认你拳打得好的人,一般不会朝三暮四。有这样的人品和毅力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时时处处寻找太极拳带给自身的变化和乐趣,一定不会心生厌倦,能自始至终学好太极拳。
第三,偶遇瓶颈,有待质变
太极拳论有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可见着熟、懂劲、神明,是太极拳修练的三个层次,而且必须经过经年累月的苦练才能贯通。从事太极拳普及推广的人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初学者满怀信心地来学太极拳,三、四天下来会发出感叹“看看公园里老爷爷、老奶奶做起来很轻松简单的动作,自己学起来竟然这么不协调?”说明要想做到“着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懂劲、神明” 层次的修练了。太极拳修练到不同的阶段,会自然而然出现“不得劲”现象。一是初学时动作生硬,不自然、不协调,无法做到重心移动与四肢动作的一致性,这就是“着熟”阶段的瓶颈;二是盘拳走架三五年后,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在做某一招式时突然感觉有那么一丝不畅通,但又说不清,道路不明,这是“悟劲”阶段的瓶颈;三是在外人看来动作已经如行云流水,自己感觉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舒适无比,但难免为外界的一动或内心的一念左右行拳时的气息,以致无法一气呵成,即无法体现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拳人合一的太极整劲,这就是“神明”阶段的瓶颈。
对于这三个瓶颈的突破,除了自身的勤学苦练和天赋外,也有一些机缘的成分。“着熟”阶段瓶颈的突破没有捷径,唯有时间和量的积累,拳谚曰:“太极十年不出门。”古代专业学拳的人,整天泡在练功场上况且要经过十年才能出去走江湖,更不用说我们现代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拳方式了,如果不天天坚持,估计一辈子也别想“着熟”了。“懂劲、悟劲”阶段的突破有人说要通过推手的练习才能成功,笔者认为推手练习只能“放大、强化”劲,而真要“懂劲”还得认真盘拳架。太极名家郝为真先生生前说自己习练太极拳时有三个层次的意境,其中第二阶段“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于水中,能自如运动。”郝先生不愧是大家,不用推手也能懂劲,只是把盘拳走架的劲“放大、强化”到了水中,说明我们练拳者既要能“听”到空气的阻力,又要能利用空气的浮力,这样才能自如运动,连空气的阻力和浮力都能“听懂”,就不怕“听”不出人的用力了。
笔者“悟劲”阶段的突破是一次偶然的机缘,因外婆去世,连续熬夜,身体劳累,拳友跟往常一样想把我用劲发出,可我无心接力,一听对方来劲,我即引之、化之,拳友大概被逼急了,用全力向我发放,我以脊椎为轴,向右微转,左手一捋,左臂一挤,拳友一个踉跄跌倒在斜前方的水地里,弄得一身污泥。此后,我就只听对手劲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劲力撤回时的快慢,即“听”懂空气的阻力和浮力,也算得上步入了“懂劲”的阶段。至于“神明”阶段,笔者自己也尚未突破,不敢妄加戏说,但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增强定力、放空自我,如果能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就不会被外界和内心的一动一念所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