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于内外因,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我们在教学中也应随着调整。但这一内容是不应该删除的,我真诚呼吁恢复这一内容。我把自己的一点看法拿出来和大家共同磋商。
关键词 内外因 高考 课标
内外因关系在《生活与哲学》中彻底删除了吗?这是政治老师在处理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一关系在历来的高考中都是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从04年全国1考卷、06年陕西卷、10年全国2考卷中看出,还是把它作为一大题出现的。
例如:2004年全国1考卷41、(6)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答: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3.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源、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6年陕西卷39(7)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
答:1.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2010年全国2卷38.(2)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10分)
答: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等是宝钢发展的内因。面对不利的外在环境,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
但在2011年的高考题中已经见不到它的身影了,连选择题也没有出。是已经无法再出题了?还是彻底删除了?在新课标下,还有准备的必要吗?新课标教材中还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去查阅了相关资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实验)》中,对内外因关系只字未提,相关原理中也未涉及或与此内容相近的论述。《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中,对内外因关系也是只字未提。从这里我们看到,不再把内外因关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不是考查的范围了。
可是在教材中,还有它的存在,相关的内容还有两处。《高中政治必修4》(2008年3月版)第56页,“┅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高中政治必修4》(2008年3月版)第57页,“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高中政治必修4》(2008年3月版)第83页,“┅┅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内容?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把旧的内容和新增加的内容作为教学必讲的。我个人认为,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修改的。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把握的基础上,就容易多了。用比较现实的话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的侧重点。既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里边没有要求,也就是在考试当中不会出现这类试题,我们就没有必要作为重点去复习准备了。我们可以就这几处作以概括、比较形成认识,这只是从知识角度去教学就行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内外因关系用处也是非常大,非常广泛的。例如,农民种地,种子发芽成长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为什么感冒?是内在的体质与外在的气候变化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内在的条件与外在的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动力时,分析事物变化的条件时,这一原理是最好用,也是最能考虑到的。任何事物都有内部因素,还有外部因素,是处于普遍联系的。
在教材中,恢复内外因关系,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哲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明事理,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而这个普遍存在的事理,学生却不能准确掌握,对事物的观察分析难免会出现偏差。历年高考的考察,让政治老师们对这一原理非常熟悉,如数家珍,也给教学带来很多便利,形成了非常好的资源。哲学里最重要的是辩证法,而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具体体现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从教材的角度看,删除了内外因关系,缺失了教材的完整性。
从知识的角度看应该恢复,从它的实用性来看更应该恢复。希望能让学生学到比较实用的东西,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历年高考题,2004年全国1、2006年陕西卷、2010年全国2。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3]《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
[4]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思想政治》必修4,2008版
作者简介:辛景涛,1969年2月生,94年毕业于陕西师大,在陕西省柞水中学任教,中教一级职称。
关键词 内外因 高考 课标
内外因关系在《生活与哲学》中彻底删除了吗?这是政治老师在处理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一关系在历来的高考中都是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从04年全国1考卷、06年陕西卷、10年全国2考卷中看出,还是把它作为一大题出现的。
例如:2004年全国1考卷41、(6)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答: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3.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源、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6年陕西卷39(7)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
答:1.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2010年全国2卷38.(2)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10分)
答: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等是宝钢发展的内因。面对不利的外在环境,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
但在2011年的高考题中已经见不到它的身影了,连选择题也没有出。是已经无法再出题了?还是彻底删除了?在新课标下,还有准备的必要吗?新课标教材中还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去查阅了相关资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实验)》中,对内外因关系只字未提,相关原理中也未涉及或与此内容相近的论述。《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中,对内外因关系也是只字未提。从这里我们看到,不再把内外因关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不是考查的范围了。
可是在教材中,还有它的存在,相关的内容还有两处。《高中政治必修4》(2008年3月版)第56页,“┅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高中政治必修4》(2008年3月版)第57页,“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高中政治必修4》(2008年3月版)第83页,“┅┅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内容?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把旧的内容和新增加的内容作为教学必讲的。我个人认为,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修改的。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把握的基础上,就容易多了。用比较现实的话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的侧重点。既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里边没有要求,也就是在考试当中不会出现这类试题,我们就没有必要作为重点去复习准备了。我们可以就这几处作以概括、比较形成认识,这只是从知识角度去教学就行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内外因关系用处也是非常大,非常广泛的。例如,农民种地,种子发芽成长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为什么感冒?是内在的体质与外在的气候变化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内在的条件与外在的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动力时,分析事物变化的条件时,这一原理是最好用,也是最能考虑到的。任何事物都有内部因素,还有外部因素,是处于普遍联系的。
在教材中,恢复内外因关系,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哲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明事理,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而这个普遍存在的事理,学生却不能准确掌握,对事物的观察分析难免会出现偏差。历年高考的考察,让政治老师们对这一原理非常熟悉,如数家珍,也给教学带来很多便利,形成了非常好的资源。哲学里最重要的是辩证法,而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具体体现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从教材的角度看,删除了内外因关系,缺失了教材的完整性。
从知识的角度看应该恢复,从它的实用性来看更应该恢复。希望能让学生学到比较实用的东西,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历年高考题,2004年全国1、2006年陕西卷、2010年全国2。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3]《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
[4]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思想政治》必修4,2008版
作者简介:辛景涛,1969年2月生,94年毕业于陕西师大,在陕西省柞水中学任教,中教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