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随着新课改春风进入教师队伍的我们来说,“创新”一词不可为不知。昔日师范讲堂所学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等教育学著作之中皆有详尽阐述,当时只觉“知其然”,认为我等执教简直绰绰有余,如今身为教育工作者才知:当初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教育理论并不等同于教育本身,书中的“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教学贵在“创新”,只要把握教学对象、遵循教学规律、用心去教,用心去探索就一定会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来自生活,发乎内心的体会,自然就会有所“创新”。
一、精心设计每一课时,寓“新”于中
课堂教学重在设计。精心的教学设计能让课堂蕴含活力,学生充满兴趣,教师的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许多教师都喜欢模仿名师,东施效颦。例如:有的名师十分注重学生书写,板书课题时,让学生书写。于是乎,广大的青年教师教学开始全部都变成了书写课题。齐白石老人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可以学习前辈、名师的思想、理念,而不是模仿一招一式。还有的教师上课的流程一成不变,僵而不化,毫无生机:读课题、质疑、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再读课文,有时间的话再加上指导写字。这样的模式,你能说他有错吗?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中,只有适合的教法,没有不变的教法。面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一般难度较大的课文,如疑难词句较多,词语理解有障碍的课文就适用质疑问难式开始新课。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质疑问难,并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问题有价值就写在黑板上,并在问题上写上提出者的名字。一时间学生小脑筋急转,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脱颖而出”。有的问:“‘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这是为什么?”有的问“‘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为什么她还紧紧攥着面包纸呢?”还有的问“‘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她在找什么?”-----这样在第一课时让孩子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不但把生字随课文熟识,还将课文重点深刻地刻在了脑海里。第二课时聚焦“她在寻找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其他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遇到生字新词特别多的课文,就要先扫除阅读障碍,进行字词教学。当然,这需要教学智慧,并不是逐词逐句地讲解。
而一些浅显直白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单刀直入,直奔重点,把教学引向学生阅读期待的焦点,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新课标“三维”目标可以看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均可见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学法指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人与海》中就有一段设计非常精妙----他先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己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教给学生这个重要的阅读方法,接着还指导学生文题阅读、文眼阅读、文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当然,这种方法就比较适用于中高年级,但这种思想还是应该借鉴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交给低年级孩子一些基本的、他们感兴趣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但在字词教学中“创新”却是不太容易的。有的教师喜欢黑板上写生字,逐个教学,低年级的孩子哪能忍受如此枯燥、乏味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喜欢。于是有的教师“另辟蹊径”,卡片头饰漫天飞,弄得人眼花缭乱,结果是什么都想认,什么都认不到,仅仅走了过场而已。 正如“乱花渐欲迷人眼”。现在经过多次研究,教学时应该根据课文长短、类型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同一个偏旁较多的就用归类识字、同一个部件较多的就用换偏旁识字,还可以加上情景识字、随文识字、小学老师教字、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并做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情趣卡片,如小鸟、枫叶、小船、鱼儿等,再佐以精妙的小游戏,孩子的识字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识字效果自然也“立竿见影”。
二、加强朗读教学,读中 创“新”意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这些老师影响下,何愁朗读教学不成功?但我们有的教师就不这样做,总喜欢不停的分析、讲解,孩子索然无味后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怎样做呢?一要创设情境,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朗读期待。其次要先让学生达到“读通、读准、读顺”的要求,在难处要指导读、示范读,再回读、反复读,以期达到效果。下来,在学生学习完生字,有了整体感知后就可以进行精心设计的朗读环节了。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课文的基调到底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时还要注意长句子的短句。另外,还可以从课外找一些有趣又有益的诗歌、故事,让学生练练口。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一、精心设计每一课时,寓“新”于中
课堂教学重在设计。精心的教学设计能让课堂蕴含活力,学生充满兴趣,教师的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许多教师都喜欢模仿名师,东施效颦。例如:有的名师十分注重学生书写,板书课题时,让学生书写。于是乎,广大的青年教师教学开始全部都变成了书写课题。齐白石老人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可以学习前辈、名师的思想、理念,而不是模仿一招一式。还有的教师上课的流程一成不变,僵而不化,毫无生机:读课题、质疑、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再读课文,有时间的话再加上指导写字。这样的模式,你能说他有错吗?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中,只有适合的教法,没有不变的教法。面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一般难度较大的课文,如疑难词句较多,词语理解有障碍的课文就适用质疑问难式开始新课。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质疑问难,并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问题有价值就写在黑板上,并在问题上写上提出者的名字。一时间学生小脑筋急转,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脱颖而出”。有的问:“‘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这是为什么?”有的问“‘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为什么她还紧紧攥着面包纸呢?”还有的问“‘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她在找什么?”-----这样在第一课时让孩子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不但把生字随课文熟识,还将课文重点深刻地刻在了脑海里。第二课时聚焦“她在寻找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其他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遇到生字新词特别多的课文,就要先扫除阅读障碍,进行字词教学。当然,这需要教学智慧,并不是逐词逐句地讲解。
而一些浅显直白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单刀直入,直奔重点,把教学引向学生阅读期待的焦点,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新课标“三维”目标可以看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均可见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学法指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人与海》中就有一段设计非常精妙----他先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己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教给学生这个重要的阅读方法,接着还指导学生文题阅读、文眼阅读、文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当然,这种方法就比较适用于中高年级,但这种思想还是应该借鉴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交给低年级孩子一些基本的、他们感兴趣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但在字词教学中“创新”却是不太容易的。有的教师喜欢黑板上写生字,逐个教学,低年级的孩子哪能忍受如此枯燥、乏味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喜欢。于是有的教师“另辟蹊径”,卡片头饰漫天飞,弄得人眼花缭乱,结果是什么都想认,什么都认不到,仅仅走了过场而已。 正如“乱花渐欲迷人眼”。现在经过多次研究,教学时应该根据课文长短、类型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同一个偏旁较多的就用归类识字、同一个部件较多的就用换偏旁识字,还可以加上情景识字、随文识字、小学老师教字、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并做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情趣卡片,如小鸟、枫叶、小船、鱼儿等,再佐以精妙的小游戏,孩子的识字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识字效果自然也“立竿见影”。
二、加强朗读教学,读中 创“新”意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这些老师影响下,何愁朗读教学不成功?但我们有的教师就不这样做,总喜欢不停的分析、讲解,孩子索然无味后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怎样做呢?一要创设情境,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朗读期待。其次要先让学生达到“读通、读准、读顺”的要求,在难处要指导读、示范读,再回读、反复读,以期达到效果。下来,在学生学习完生字,有了整体感知后就可以进行精心设计的朗读环节了。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课文的基调到底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时还要注意长句子的短句。另外,还可以从课外找一些有趣又有益的诗歌、故事,让学生练练口。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