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职责,把握时代脉搏,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突破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可见,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深刻的特点,它凭借的材料无一不是思想情绪的表现。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选用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其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影响涵盖了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各个方面。在表达上常常借助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在德育方面,语文科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组织教学方面,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步入教室,播放与当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就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吸引注意力,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与自由活動,时间到即可宣布上课和导入新课。但播放的音频、视频内容需要精选,既要切合课文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要想播放效果好,长度一定要合适。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时,利用课前休息时间播放流行歌曲林俊杰的《曹操》,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一曲终了,恰好上课。这时,我用歌词导入新课:“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国英雄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弄清一个问题:曹操是一位英雄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指出,评价曹操要把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曹操自己的作品是了解其人的较为可信的资料。如此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人物,帮助学生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正确的英雄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曹操的英雄气概,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激情吟唱《短歌行》”的视频剪辑,从而将课堂推向高潮。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曹操的仰慕之情,而且与曹操苦于时日短暂、求贤若渴、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产生共鸣,对帮助学生开阔胸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有潜在的感染作用。
二、联系现实发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章,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其中自然蕴含了中华文化之精粹。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诗句,“初七”即指的是“七夕”。在当前西方节日流行、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遭遇冷落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有责任宣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展示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来源包含了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像“穿针乞巧”“喜蛛留巧”“拜织女”等有关“七夕节”的习俗趣闻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乐于知晓的。然而,若是单纯孤立地讲解这些不少已经失传的风俗旧闻,难免会显得单调乏味。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这两首诗来学习了解。不仅限于此,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搜索关于“七夕”的大量古代诗词和习俗记载,精选其中的部分诗词予以解读。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唐代诗人罗隐和宋之问的《七夕》,运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载的唐代“七夕节”的习俗予以解读,在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唐诗,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掌握了解读诗歌的方法,开阔了视野,对“七夕节”和唐诗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同学甚至兴致盎然地立刻开始测算日期,看今年的“七夕”在哪一天。
三、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以至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发挥其育人化人功效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从小学到初中以至高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了,想法变复杂了,性格趋向内敛。在高中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一般是很少的,无论教师怎么鼓动激励,效果总是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课时,我有意突出讲解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奇特社会环境,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了韩愈奋然不顾流俗笑侮,抗颜而为师,虽屡遭排斥打击仍坚持倡导师道尊严并身体力行的事迹,在学生纷纷为韩愈唏嘘慨叹、打抱不平之时,我顺势向学生发问:如果你是韩愈,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有着畸形社会风气的环境中,你敢于与强大的流俗势力抗争吗?你能够做到特立独行吗?由于学生已经被韩愈的精神所感染,立时就有好几个学生应道“能”“敢”。我抓住时机,说:“光口头上说‘能’不算是真的能,要用行动证明,现在就请你们勇敢地举起手来!如果我们连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勇气面对,将来走上社会,又如何敢坚持真理呢?……举一次手容易,难在长期坚持举手!也许我们在举手的过程中会像韩愈那样遭遇误解、失败和嘲笑,但我们一定不能因此而退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认识到语文教师在德育方面的特定职责,充分利用语文科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突破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可见,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深刻的特点,它凭借的材料无一不是思想情绪的表现。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选用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其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影响涵盖了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各个方面。在表达上常常借助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在德育方面,语文科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组织教学方面,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步入教室,播放与当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就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吸引注意力,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与自由活動,时间到即可宣布上课和导入新课。但播放的音频、视频内容需要精选,既要切合课文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要想播放效果好,长度一定要合适。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时,利用课前休息时间播放流行歌曲林俊杰的《曹操》,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一曲终了,恰好上课。这时,我用歌词导入新课:“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国英雄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弄清一个问题:曹操是一位英雄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指出,评价曹操要把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曹操自己的作品是了解其人的较为可信的资料。如此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人物,帮助学生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正确的英雄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曹操的英雄气概,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激情吟唱《短歌行》”的视频剪辑,从而将课堂推向高潮。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曹操的仰慕之情,而且与曹操苦于时日短暂、求贤若渴、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产生共鸣,对帮助学生开阔胸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有潜在的感染作用。
二、联系现实发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章,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其中自然蕴含了中华文化之精粹。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诗句,“初七”即指的是“七夕”。在当前西方节日流行、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遭遇冷落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有责任宣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展示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来源包含了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像“穿针乞巧”“喜蛛留巧”“拜织女”等有关“七夕节”的习俗趣闻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乐于知晓的。然而,若是单纯孤立地讲解这些不少已经失传的风俗旧闻,难免会显得单调乏味。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这两首诗来学习了解。不仅限于此,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搜索关于“七夕”的大量古代诗词和习俗记载,精选其中的部分诗词予以解读。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唐代诗人罗隐和宋之问的《七夕》,运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载的唐代“七夕节”的习俗予以解读,在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唐诗,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掌握了解读诗歌的方法,开阔了视野,对“七夕节”和唐诗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同学甚至兴致盎然地立刻开始测算日期,看今年的“七夕”在哪一天。
三、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以至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发挥其育人化人功效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从小学到初中以至高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了,想法变复杂了,性格趋向内敛。在高中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一般是很少的,无论教师怎么鼓动激励,效果总是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课时,我有意突出讲解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奇特社会环境,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了韩愈奋然不顾流俗笑侮,抗颜而为师,虽屡遭排斥打击仍坚持倡导师道尊严并身体力行的事迹,在学生纷纷为韩愈唏嘘慨叹、打抱不平之时,我顺势向学生发问:如果你是韩愈,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有着畸形社会风气的环境中,你敢于与强大的流俗势力抗争吗?你能够做到特立独行吗?由于学生已经被韩愈的精神所感染,立时就有好几个学生应道“能”“敢”。我抓住时机,说:“光口头上说‘能’不算是真的能,要用行动证明,现在就请你们勇敢地举起手来!如果我们连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勇气面对,将来走上社会,又如何敢坚持真理呢?……举一次手容易,难在长期坚持举手!也许我们在举手的过程中会像韩愈那样遭遇误解、失败和嘲笑,但我们一定不能因此而退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认识到语文教师在德育方面的特定职责,充分利用语文科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