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习作与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整合,撰写示数之文,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彰显习作和数学能力发展魅力,给习作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的一举多得,我们有如下一些教学实践的体验感受和习作数学整合教学的粗浅认识,仅供同行参考。
一、教学实践
1 引出生活中数学话题
生活事件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现象表现在学生的自我与家庭生活、班级与学校生活、社区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每一次习作选择关切学生生活的数学话题来诱导、暗示、提醒,让学生集中注意眼前一亮,学生很快进入习作氛围。如:做数学中我的发现、怎样的早餐最合算、压岁钱怎样花、我的家究竟有多大、怎样打电话省钱、校门口的车流和货摊现象、松动了的桌椅如何解决、作出春秋游预算计划、计算储蓄利息和应纳税款、怎样知道一捆电线的长度、明明白白购物等等话题,是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体验过的,他们对此特别感兴趣,容易激发一展各自才能的欲望。
2 说出生活中数学百味
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在生活中数学话题的诱导、暗示、提醒后,以聊天和对话的谈话方式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数学百味,从而用一双数学的慧眼审视身边生活,选取鲜活生动的习作素材,使习作、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为写出示数之文铺平道路。“数学百味”是学生敞开心扉、流露真情,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经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问题和获得数学情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说出来,既有导向性,又不失启发性,又容易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做到言而有序,表达合数理合人情。这样先说后写遵循了由易到难、说写并重的原则,说为写出示数之文准备充分。例如:学生一谈话摘录:我的妈妈一年有114天时间陪我,365/7=52(周)……1(天),休息日有104天,“五一”“十一”共休息10天,我一算出这个时间,好开心呀,赶快告诉妈妈,妈妈说:“还埋怨妈妈陪你的时间少吗?”我说:“我再也不埋怨妈妈陪我的时间少了。”——该生聊出了运用数学的生活实际和对妈妈的真实感情。人情味十足的佳作《妈妈有多少时间陪我》才随之而来。
3 写出生活中数学情境
即在前面说的基础上“我手写我口”,自主把已说的和还要想补充的写下来。教师不加任何限制,也不再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起草文章。如习作选——
我记8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 万英聪
我和大人一样喜欢8,它像我爱吃的麻花,我还知道它有很好的意思:发财。很多人选号的时候都喜欢8字多的号。我记8的乘法口诀也记得好,老师还表扬了我。我是这样记的:“假设8×1=08,8乘1到10各数的积都是两位数,第1到5次的积,个位数每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从1加到5,这样再用个位数字加十位数字,它们的和都等于8。第6到10次的积,个位数加上十位数的和依次加上双数2、4、6、8、10,再依次减去顺数6、7、8、9、10,它们的结果也都等于8。这就是我发现的规律,伙伴们也试试看吧。
4 评改与展示示数之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不喜欢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势和盛气凌人的说教,期望和教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此环节仍应以亲切平和、充满活力的聊天和对话的谈话式来评改与展示示数之文,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避免“权威”的肯定或否定,把师生摆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删改习作,也积极展示自己的习作,体验到习作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产生积极、持久的习作热情,还进一步带动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表达数学及应用数学的能力,做到一举多得。下面这个学生的自我评价就能足以说明。
学生自评摘录:我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家庭生活中,知道了家庭开支和爸妈持家的不容易。还学会了看水表。从个位数看到千位数,再按从千位到个位的顺序看。这还帮了我一个忙。有一天,一位叔叔来我家抄水表,可是爸爸妈妈将我一个人反锁在家,我又没有钥匙。这时,我就自己看水表,然后把数字告诉叔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写了这些在家里用数学的事,我也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了进步。
二、若干思考
1 习作与数学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习作与数学整合主要是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习作内容,训练学生书面表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打破了长期形成的习作、数学学科的壁垒,开通了多元习作内容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整合学科、改进课堂教学理念。习作与数学相互协调渗透,相互提供灵感和刺激,相互促进提高,为学生未来写科研文打下了基础。二是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习作和数学,乐于表达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的阵地,学生能在文数联姻、以文示数活动中将习作、数学两个系统联系融合,在“我手写我口”的宽广的智力背景下主动发展,对习作、数学都很有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和成就感。三是给习作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有效掌握知识和提升习作价值。因为深奥的数学在教学中已演绎成平淡朴素的生活体验,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着由愿写到会写到乐写的过程,感受着生活美、语言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和数学独特的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
2 习作与数学整合首先要解决的应是“写什么”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从内容人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内容是习作的血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盘活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说清在数学生活中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讨论、验算、归纳、分析、整理、发现、探究、创新等内容。有了内容,才有思想的火花,才能去进行怎样写的构想,才会产生示数之文。像豆奶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彩票中奖率问题、鱼池挖成什么形状可养鱼最多、做窗帘要用多少布、为什么容器底面大多做成圆形等内容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努力去开发和利用,使示数之文有血有肉。
3 习作与数学整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习作与数学整合如同鸳鸯比翼,彰显文数相互渗透的魅力。其教学应特别注意:一是坚持文数相互为用、互动互促,表现真实生活,提升学习质量。二是注重以说促写,让说为写铺好路,搭好桥。三是落实自主原则。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材,教师不包办代替,不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自由表达,说写不拘形式,不限长短,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让学生自主修改,修改表达不清的句子,补充不完整的部分。教师适当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提醒再现“当时情境”上。四是善于文数沟通。语文教师应主动地和数学教师沟通,和数学教学进程沟通,即使再忙,也要抽时间阅读数学课本、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随时可取用于教学。
4 采取有效措施永葆以文示数的热情
一是以“苟日新,日日新”的课型让学生有新鲜感。如先游戏再习作型,即充分感受数学乐趣后为文;先操作再习作型,即通过拼、摆、折、量、画、剪、说等调动学生情趣后为文;先探究再习作型,即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或现象后成文。学生在异型课上有新鲜感,以文示数热情高。二是语数教师协作,不再充当各顾各的角色,大张旗鼓组织大赛、评比颁奖,表扬优秀者,鞭策后来者,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和数学素养。三是开展习作展示活动,将优秀习作在墙报、展板上展出,让学生体验到以文示数的成功快乐。四是指导佳作作者投稿,让更多人欣赏学生以文示数的智慧和成果。
一、教学实践
1 引出生活中数学话题
生活事件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现象表现在学生的自我与家庭生活、班级与学校生活、社区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每一次习作选择关切学生生活的数学话题来诱导、暗示、提醒,让学生集中注意眼前一亮,学生很快进入习作氛围。如:做数学中我的发现、怎样的早餐最合算、压岁钱怎样花、我的家究竟有多大、怎样打电话省钱、校门口的车流和货摊现象、松动了的桌椅如何解决、作出春秋游预算计划、计算储蓄利息和应纳税款、怎样知道一捆电线的长度、明明白白购物等等话题,是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体验过的,他们对此特别感兴趣,容易激发一展各自才能的欲望。
2 说出生活中数学百味
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在生活中数学话题的诱导、暗示、提醒后,以聊天和对话的谈话方式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数学百味,从而用一双数学的慧眼审视身边生活,选取鲜活生动的习作素材,使习作、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为写出示数之文铺平道路。“数学百味”是学生敞开心扉、流露真情,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经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问题和获得数学情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说出来,既有导向性,又不失启发性,又容易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做到言而有序,表达合数理合人情。这样先说后写遵循了由易到难、说写并重的原则,说为写出示数之文准备充分。例如:学生一谈话摘录:我的妈妈一年有114天时间陪我,365/7=52(周)……1(天),休息日有104天,“五一”“十一”共休息10天,我一算出这个时间,好开心呀,赶快告诉妈妈,妈妈说:“还埋怨妈妈陪你的时间少吗?”我说:“我再也不埋怨妈妈陪我的时间少了。”——该生聊出了运用数学的生活实际和对妈妈的真实感情。人情味十足的佳作《妈妈有多少时间陪我》才随之而来。
3 写出生活中数学情境
即在前面说的基础上“我手写我口”,自主把已说的和还要想补充的写下来。教师不加任何限制,也不再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起草文章。如习作选——
我记8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 万英聪
我和大人一样喜欢8,它像我爱吃的麻花,我还知道它有很好的意思:发财。很多人选号的时候都喜欢8字多的号。我记8的乘法口诀也记得好,老师还表扬了我。我是这样记的:“假设8×1=08,8乘1到10各数的积都是两位数,第1到5次的积,个位数每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从1加到5,这样再用个位数字加十位数字,它们的和都等于8。第6到10次的积,个位数加上十位数的和依次加上双数2、4、6、8、10,再依次减去顺数6、7、8、9、10,它们的结果也都等于8。这就是我发现的规律,伙伴们也试试看吧。
4 评改与展示示数之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不喜欢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势和盛气凌人的说教,期望和教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此环节仍应以亲切平和、充满活力的聊天和对话的谈话式来评改与展示示数之文,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避免“权威”的肯定或否定,把师生摆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删改习作,也积极展示自己的习作,体验到习作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产生积极、持久的习作热情,还进一步带动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表达数学及应用数学的能力,做到一举多得。下面这个学生的自我评价就能足以说明。
学生自评摘录:我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家庭生活中,知道了家庭开支和爸妈持家的不容易。还学会了看水表。从个位数看到千位数,再按从千位到个位的顺序看。这还帮了我一个忙。有一天,一位叔叔来我家抄水表,可是爸爸妈妈将我一个人反锁在家,我又没有钥匙。这时,我就自己看水表,然后把数字告诉叔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写了这些在家里用数学的事,我也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了进步。
二、若干思考
1 习作与数学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习作与数学整合主要是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习作内容,训练学生书面表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打破了长期形成的习作、数学学科的壁垒,开通了多元习作内容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整合学科、改进课堂教学理念。习作与数学相互协调渗透,相互提供灵感和刺激,相互促进提高,为学生未来写科研文打下了基础。二是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习作和数学,乐于表达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的阵地,学生能在文数联姻、以文示数活动中将习作、数学两个系统联系融合,在“我手写我口”的宽广的智力背景下主动发展,对习作、数学都很有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和成就感。三是给习作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有效掌握知识和提升习作价值。因为深奥的数学在教学中已演绎成平淡朴素的生活体验,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着由愿写到会写到乐写的过程,感受着生活美、语言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和数学独特的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
2 习作与数学整合首先要解决的应是“写什么”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从内容人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内容是习作的血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盘活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说清在数学生活中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讨论、验算、归纳、分析、整理、发现、探究、创新等内容。有了内容,才有思想的火花,才能去进行怎样写的构想,才会产生示数之文。像豆奶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彩票中奖率问题、鱼池挖成什么形状可养鱼最多、做窗帘要用多少布、为什么容器底面大多做成圆形等内容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努力去开发和利用,使示数之文有血有肉。
3 习作与数学整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习作与数学整合如同鸳鸯比翼,彰显文数相互渗透的魅力。其教学应特别注意:一是坚持文数相互为用、互动互促,表现真实生活,提升学习质量。二是注重以说促写,让说为写铺好路,搭好桥。三是落实自主原则。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材,教师不包办代替,不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自由表达,说写不拘形式,不限长短,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让学生自主修改,修改表达不清的句子,补充不完整的部分。教师适当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提醒再现“当时情境”上。四是善于文数沟通。语文教师应主动地和数学教师沟通,和数学教学进程沟通,即使再忙,也要抽时间阅读数学课本、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随时可取用于教学。
4 采取有效措施永葆以文示数的热情
一是以“苟日新,日日新”的课型让学生有新鲜感。如先游戏再习作型,即充分感受数学乐趣后为文;先操作再习作型,即通过拼、摆、折、量、画、剪、说等调动学生情趣后为文;先探究再习作型,即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或现象后成文。学生在异型课上有新鲜感,以文示数热情高。二是语数教师协作,不再充当各顾各的角色,大张旗鼓组织大赛、评比颁奖,表扬优秀者,鞭策后来者,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和数学素养。三是开展习作展示活动,将优秀习作在墙报、展板上展出,让学生体验到以文示数的成功快乐。四是指导佳作作者投稿,让更多人欣赏学生以文示数的智慧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