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例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如痴如醉、生动形象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神游其中,感悟语文的魅力。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本人根据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浅见。
  一、教师范读,引入情境
  叶圣陶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范读,以情感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这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至关重要。如教学《慈母情深》时,我采用了范读,读前我告诉学生,言为心声,只有用自己的心去感悟语言,与作者同喜同忧,与文中人物同喜同忧,把别人的语言当做自己的心声,才会有动情的朗读。接着,我就声情并茂地范读了一遍。学生入情入境,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慈祥,母爱的伟大,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二、背景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往往会带给人一种很强烈、很直接的感染力。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悦”“心悦”。例如,在教学课文《庐山的云雾》时,我选择了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语言描述庐山情景时的配乐曲,同时播放有关庐山风景的图片。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和一幅幅美景的呈现,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仿佛置身于景色秀丽的庐山中,感受到了那种“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样的气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了较好的情感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在讲小扬科把世界上一切声音都当做音乐时,配上一段轻快的乐曲作为背景进行朗读,让学生透过音乐就能感觉出小扬科是个“音乐天才”,为后面扬科的悲惨命运作好了铺垫;当讲到小扬科偷偷走进厨房时,配上低沉、压抑的音乐,让学生和课文中的人物从心理上产生共鸣,为小扬科担心、害怕,为他的命运鸣不平,从而更痛恨那个黑暗的社会。
  三、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限制,对创设教学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长城》时,先让学生谈谈对长城的印象,再播放《长城》的影片,教师配以语言描述,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用心感受长城的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骄傲。再如,《白杨》一课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先播放“戈壁滩上的白杨”的录像,教师再加以介绍: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是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然一体。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坚强地生长着,它们是那么高大,那么挺拔,用自己的身躯挡住肆虐的风沙。这样,通过图像再现情境,加上教师的语言描绘,学生对白杨不畏艰苦、不屈不挠的品格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清晰地显示了课本所临摹的事物,让学生产生了直接感受,把学生难懂、枯燥的内容变换为多彩多姿、直观形象的图像或画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了知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四、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强的篇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创设一种表演情境,让学生深刻体验不同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与文中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产生共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如《半截蜡烛》一文,我先引导学生潜心读文、悟情,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不断指导朗读,让人物形象走出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把爱国情深植于脑海中。然后,我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为渲染气氛,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种情境: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我还仿照文本所述找来半截蜡烛,也插上小金属管,内藏一纸条,随着故事情节的安排而点燃。学生的表演入情入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均表现得很到位,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学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五、走进生活,获取情境
  “生活是文字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篇篇千古流芳、精妙绝伦的文章,就是作家一幅幅的生活缩影。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仙”李白,他的诗篇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想象奇特,激情洋溢。如果他不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大自然中如诗似画的神奇美景,又怎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诗篇?因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设身处地的感觉作家创作时的生活画面,从而体验文章中所描绘的意境,对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实物再现情境、用活动模拟情境等。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确发挥着巨大作用,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更生动、更具魅力,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乐园。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初显成人期”是指青年在成年之后仍然没有完全履行个人责任,并不断探索自己人生定位的人生历程。本文将青年人获得初职认为其正式结束“初显成人期”开始步人完整意义的成
一、缘起:网络热帖,引发全民讨论  日前,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在微博上被转发3万余次,文章是日本小学生片山悠贵德写的。他3岁的时候,爸爸因病去世了。3年后,这个孩子在作文中写下对爸爸的思念。这篇作文获得了朝日学生新闻社举办的第四届作文比赛最优秀奖。很多人在感动的同时思考:这样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眼里,会是最优秀的作文吗?  二、遭遇质问后的冷思考  (一)执著于深度的“挖井人”  通过近年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在老师的逼迫下,他们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感情虚假,语言苍白。其原因在于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
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往往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才是个性化的习作,自身的真实体验才会有别于他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习作方式。  一、关注真实体验,融入实际生活,激发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习作不是
时下,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是语文教师热衷的追逐。这样的课堂因为文化因素而显得富有内涵,文化资源的引入也使课堂变得厚重。那么,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语文内涵呢?  一、精当地整合文化资源  在执教《七律·长征》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律诗的诗体特点,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青年在网络中的行为是否文明,影响着网络空间是否风清气正;青年的文明网络行为必须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规范和引导,而守法意识、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契约意识、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红红的太阳,鲜艳的花儿,吐着嫩芽的小树,绿绿的小草,还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飞来飞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旁边还配上了一首小诗:“春天到,春天到,树叶绿,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足够多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教
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恢复与重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强调阶级分析法的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研究中的地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