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个性习作的生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往往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才是个性化的习作,自身的真实体验才会有别于他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习作方式。
  一、关注真实体验,融入实际生活,激发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习作不是一种纯技术的机械操作,它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然外露,没有表达的欲望,挤牙膏般地写,内容会枯燥无味,语言诘屈阻滞。他们无话可说,自然也无序可言。学生一旦拥有真实的感情体验,在一定的情境中得到还原,就会激活脑中丰富的生活积累,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单纯强调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详略得当,学生收获甚微。因为情感没有激活,内在的词汇没有得到情感的驱动,只能是一潭死水,无法爆发喷涌。很多教师引导学生写游记,只是指导学生如何按照游踪来写,写在不同地方的所见所闻,根本不了解学生到过哪些地方,所以师生都是在纸上谈兵,无法达到习作的目的。
  一般来说,学生有两种习作的需要,一种是实际需要,如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一种是情感需要,如倾诉喜怒哀乐,记录真情实感。习作一旦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内在需求,就会产生对习作的由衷喜爱,这是习作教学的最佳状态。有一次,我带学生到学校的小花坛边观察花卉,雨后的各色花朵娇艳欲滴,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十分惹人喜爱。此美景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他们表现出一种强烈地想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需要,热情高涨,不仅完成得很快,而且语句生动,内容也充实了。
  表达自我,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解放全身感官全方面地感受生活。在习作教学中,选材要力求贴近生活。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习作只有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才能让他们在习作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习作课堂可以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一次,我让学生两个一组玩“遥控机器人”的游戏,一个表演“遥控师”,一个表演“机器人”,“机器人”得用红领巾蒙住眼睛。我挂出一幅简笔画,“遥控师”根据图画内容,用语言指挥机器人画画。游戏一开始,教室炸开了锅,大家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指挥画画的学生都憋红了脸,既为自己指挥不当而后悔,又为“机器人”不听指挥而着急。“机器人”则一脸茫然,既不知道自己要画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其他学生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游戏中蕴含着学生无尽的智慧和乐趣。
  二、建立起情感融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心理环境
  在习作教学中,我除了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习作指导、讲评内容,更注意用尊重、平等、同情、爱护等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建立起情感交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师深知其中甘苦,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多写下水文,可以深有体会地指导学生写作。事实上,学生也对老师的作品情有独钟,一来他们喜欢善于写作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老师有才华;二来他们觉得从老师的作品中容易习得写作的智慧。指导习作之前,我喜欢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文章,虽然其中还有许多稚拙之处,但也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
  在习作评改中,切合实际的评语、客观公正的评分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融洽和谐的习作气氛。因此,我在学生的评语中,力求做到准确中肯,有针对性、启发性、指导性,尽量用商量、鼓励的口吻,不用指责、讥讽的语气,使学生乐于接受。尤其是对后进生,我从激励的角度出发,对文章中的闪光点,从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地指出并加以表扬,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评分,我则采用弹性评分原则,即对作文基础好的,用横向比较评比法,与本次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比,比出差距,鼓励竞争;对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则用纵向比较法,与他们前次作文比,比出进步,树立信心。
  三、着眼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
  于漪老师说:“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大胆地说真话、实话。许多时候,学生讨厌习作,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惧怕习作,这也是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新课标倡导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我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充分地让学生表现自我。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围观。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摩托车摔在路旁,骑摩托车的叔叔头破血流,昏倒在地。一个小女孩趴在他的身上痛哭,叫喊着‘爸爸’。我看了很害怕,就挤出人群回家了。”这只能算是如实地记录生活。我启发他:“你看到这一切是否有感悟?现在你仔细想一想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大胆地写出来。”后来,她写道:“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流血场面,我不敢看。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那位叔叔不知道有没有生命危险,小女孩如果失去了爸爸,那该多可怜啊!那位叔叔可能是骑摩托车太快或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如果人人都像他这样,那要造成多少不幸啊!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千万要珍惜啊!”这样,既有对生活的描述,又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习作因为富有真情实感而让人感动。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通过情境与心境、工具性与人文性、生本与文本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真正学会语文、学会做人,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焕发语文课堂光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生本;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38-01
“热闹”的课堂,似乎成了如今公开课的标志.好像唯如此,才能显示出教师技艺的高超和学生思维的积极.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的教学获得启发:真正的语文课堂更需学生的“潜
“对话内化”教学要在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展开丰富多彩的对话,促进学生有效内化.课前预习,主动与文本进行初次对话,为积极内化做准备;课堂学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都有其独特性,那么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必然是多姿多彩的。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让他们亲密接触文本语言,自主感悟,品出韵味,才能发展语言能力。  【案例一】  我在教学《三顾茅庐》第三小节时,一个男生突发奇想,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精彩的小高潮。  生:老师,大白天的,有人来拜访,诸葛亮怎么还会睡懒觉,他可能是故意装的。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认为呢?诸葛亮是有意考验刘备
“初显成人期”是指青年在成年之后仍然没有完全履行个人责任,并不断探索自己人生定位的人生历程。本文将青年人获得初职认为其正式结束“初显成人期”开始步人完整意义的成
一、缘起:网络热帖,引发全民讨论  日前,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在微博上被转发3万余次,文章是日本小学生片山悠贵德写的。他3岁的时候,爸爸因病去世了。3年后,这个孩子在作文中写下对爸爸的思念。这篇作文获得了朝日学生新闻社举办的第四届作文比赛最优秀奖。很多人在感动的同时思考:这样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眼里,会是最优秀的作文吗?  二、遭遇质问后的冷思考  (一)执著于深度的“挖井人”  通过近年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在老师的逼迫下,他们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感情虚假,语言苍白。其原因在于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
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