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高 小学生 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是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有二十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呢?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这方面的做法。
一、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一年级开始,一步一步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学牢固。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每天坚持训练,让学生熟练地掌握“10和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法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10和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能达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切實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口算,实质是心算。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每堂课上课前都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老师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我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作为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这样能把口算能力提高起来。
三、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小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四、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原因之一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
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养成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每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五、重视错题的分析、订正和变式巩固
1.分析错因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这一环节很多教师往往是独揽大权,但我觉得学生自我分析错误的原因更具有实际意义。在练习批改完发给学生之后,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订正,先寻找错误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
2.尝试订正
在学生自我分析错误的原因之后让他们尝试订正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怎样纠正以及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另外,学生尝试订正后要尽量进行面批,千万不能草草了事,这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最佳时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错误率自然会大大降低。
3.变式巩固
在学生订正完之后,我通常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加以巩固,数量不求多而求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
以上三个环节,实际上是学生自行查漏补缺、再学习、再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通过解剖错例,追溯误区,弥补学生思维缺陷,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的计算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携起手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秀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2.胡光锑 晋泉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孔企平等:《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5.杨庆余等:《小学数学课程与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关键词:提高 小学生 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是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有二十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呢?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这方面的做法。
一、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一年级开始,一步一步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学牢固。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每天坚持训练,让学生熟练地掌握“10和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法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10和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能达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切實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口算,实质是心算。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每堂课上课前都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老师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我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作为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这样能把口算能力提高起来。
三、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小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四、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原因之一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
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养成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每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五、重视错题的分析、订正和变式巩固
1.分析错因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这一环节很多教师往往是独揽大权,但我觉得学生自我分析错误的原因更具有实际意义。在练习批改完发给学生之后,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订正,先寻找错误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
2.尝试订正
在学生自我分析错误的原因之后让他们尝试订正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怎样纠正以及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另外,学生尝试订正后要尽量进行面批,千万不能草草了事,这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最佳时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错误率自然会大大降低。
3.变式巩固
在学生订正完之后,我通常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加以巩固,数量不求多而求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
以上三个环节,实际上是学生自行查漏补缺、再学习、再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通过解剖错例,追溯误区,弥补学生思维缺陷,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的计算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携起手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秀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2.胡光锑 晋泉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孔企平等:《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5.杨庆余等:《小学数学课程与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