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已经进行了数年,教学由以前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由以往的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变为今天的合作讨论满天飞,由以往的教师讲授——教师是唯一的主角,变为现在的教师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等,教学由一个极端又走进另一个新的极端。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想在课堂生存,关键是要找到它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点,找到它与教材的结合点,找到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水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新课改;讲授法;结合点;新活力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数年,但是我们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视为落后而完全避之不用,教学由以前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由以往的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变为今天的合作讨论满天飞,由以往的教师讲授——教师是唯一的主角,变为现在的教师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等,教学由一个极端又走进另一个新的极端。我经常在思考,传统就不好吗?传统就意味着落后吗?传统就代表没有跟上新时代,贯彻新理念吗?世间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在发展现代快捷信息化经济的今天不就在保护传统吗?无论是老的手艺、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等等的保护继承发扬都在提示我在教育教学中,传统一样可以与现代同行。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想在课堂生存,关键是要找到它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点,找到它与教材的结合点,找到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水平的结合点。找到平衡,才能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显得自然、流畅。怎样做到平衡?现结合自己的所思所做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讲授法作为传统教学最常见的手段,在新课改中更多地被当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替罪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讲的越少越好,应该是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浅显直白的教学内容,显然没有讲的必要。但是随着教学的渐进,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由学生的生活实际逐渐扩大为社会现实,特别是进入九年级,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的各种概念、政策等。这些内容一是过于抽象,不是一两个视频、幻灯片就能让学生清楚理解的;二是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解决;三是学生离它们太过遥远,无论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是社会经验,要想正确解读都需要有人帮助。比如我们在学到九年级政治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的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材中一下涌现了公有制经济、集体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陌生的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就必须要明白生产资料是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抓住要领分清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就需要老师用简短准确的语言讲清什么是生产资料,既解学生之惑,又不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由此可见讲授法只有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它才是科学的、必要的。那哪些地方需要讲呢?
讲在学生的困惑处。这个困惑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有关,是学生凭借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仍然难以搞懂理解的。如我上面例举的生产资料的概念。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现和原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等等,这些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即使看了,也只是认得几个字而已,而不理解其中的缘由。
讲在学生的混淆处。有些知识的混淆,老师只需要指出,学生自己马上就会分清。而有些知识的澄清必须要教师的讲解,要用自己的一桶水来解决学生的一碗水。如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把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说成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字只差,就是两个概念,一是生产力,另一是生产,而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概念表述的是不一样的内涵。只有教师讲清,学生才会理解而避免不必要的混淆不清。
讲在情感的激发处。随着现代教学设施的配备,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频来创设情景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一段视频只是一个情景,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从什么角度让它与学生的何种情感相连,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身临其境又恰到好处的感受服务?教师此时此刻的动情的启发铺垫或者甚至煽情的结束语,都会让学生从纷繁复杂多变的情感感动中汇入情感的主流之河。教师的讲授实则架起了情景与学生、情景与教材交汇相融的桥梁。
讲在知识的构建处。新课改强调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知识脉络的理清,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好的途径。学生对于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细节知识是知晓,但对于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联往往不可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识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架构起知识的构架,(或者指导学生)而进行必要的点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本节课了然于胸。
新课改固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得到发挥,更明确指出了教师在这中间应起到主导作用。所谓主导,重点在导,亦即教师对教学活动方向的引导,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掌控过程。即使是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活动课如辩论赛等形式,教师也应掌控总体方向,处理活动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最终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这些对教师讲授的水平特别是对语言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有哪些呢?一是语言的流畅。教师授课语言的流畅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或者评价他人“说半天说不清楚”。讲不清楚,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会被你云山雾罩地绕进去,从而产生听觉疲劳而厌听。因此,语言的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废话、重复、没有缘由的停顿都是政治教师的大忌。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流畅、连贯、轻松的语言,行云流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精心备课是教师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将教材与生活实际,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相连,教材与课件相连,做到讲课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烂熟于胸。否则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二是语言的生动。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参与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语言的生动是通过教师的语音、语速、表达方式的多变、幽默等等体现出来。政治课堂由于学科的特点,本身说教味儿较其他学科浓。如果教师上课始终以一个语音一个语速不变呆板的语言讲授,再有趣的内容学生也会昏昏欲睡。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在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时,他的语速会放慢,语音会降低,通过自己的声音来创造出让学生的心静下来、沉下去的氛围。我们的表达可以是夹叙夹议,可以是三两个排比句创设的排山倒海的气势,还可以是呜咽幽怨的低沉。语言始终是交流的最好最直接的工具,不一樣的话,氛围不一样,学生的感悟就可能不一样。三是语言的准确。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准确,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为此必须做到基础理论讲解准确无误,材料、数据引用准确恰当,教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汉语语言之丰富,词语含义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讲课中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中的关键词为什么只能这样表述而不能用其他的词语表达,一定要有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只有自己弄清楚了,才有底气、才有可能让学生清楚。
综上所述,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政治课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在理智的光芒照耀下,我们勿要忘却传统,弘扬传统,使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法依然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课改;讲授法;结合点;新活力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数年,但是我们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视为落后而完全避之不用,教学由以前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由以往的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变为今天的合作讨论满天飞,由以往的教师讲授——教师是唯一的主角,变为现在的教师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等,教学由一个极端又走进另一个新的极端。我经常在思考,传统就不好吗?传统就意味着落后吗?传统就代表没有跟上新时代,贯彻新理念吗?世间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在发展现代快捷信息化经济的今天不就在保护传统吗?无论是老的手艺、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等等的保护继承发扬都在提示我在教育教学中,传统一样可以与现代同行。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想在课堂生存,关键是要找到它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点,找到它与教材的结合点,找到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水平的结合点。找到平衡,才能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显得自然、流畅。怎样做到平衡?现结合自己的所思所做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讲授法作为传统教学最常见的手段,在新课改中更多地被当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替罪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讲的越少越好,应该是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浅显直白的教学内容,显然没有讲的必要。但是随着教学的渐进,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由学生的生活实际逐渐扩大为社会现实,特别是进入九年级,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的各种概念、政策等。这些内容一是过于抽象,不是一两个视频、幻灯片就能让学生清楚理解的;二是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解决;三是学生离它们太过遥远,无论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是社会经验,要想正确解读都需要有人帮助。比如我们在学到九年级政治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的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材中一下涌现了公有制经济、集体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陌生的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就必须要明白生产资料是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抓住要领分清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就需要老师用简短准确的语言讲清什么是生产资料,既解学生之惑,又不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由此可见讲授法只有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它才是科学的、必要的。那哪些地方需要讲呢?
讲在学生的困惑处。这个困惑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有关,是学生凭借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仍然难以搞懂理解的。如我上面例举的生产资料的概念。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现和原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等等,这些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即使看了,也只是认得几个字而已,而不理解其中的缘由。
讲在学生的混淆处。有些知识的混淆,老师只需要指出,学生自己马上就会分清。而有些知识的澄清必须要教师的讲解,要用自己的一桶水来解决学生的一碗水。如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把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说成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字只差,就是两个概念,一是生产力,另一是生产,而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概念表述的是不一样的内涵。只有教师讲清,学生才会理解而避免不必要的混淆不清。
讲在情感的激发处。随着现代教学设施的配备,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频来创设情景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一段视频只是一个情景,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从什么角度让它与学生的何种情感相连,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身临其境又恰到好处的感受服务?教师此时此刻的动情的启发铺垫或者甚至煽情的结束语,都会让学生从纷繁复杂多变的情感感动中汇入情感的主流之河。教师的讲授实则架起了情景与学生、情景与教材交汇相融的桥梁。
讲在知识的构建处。新课改强调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知识脉络的理清,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好的途径。学生对于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细节知识是知晓,但对于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联往往不可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识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架构起知识的构架,(或者指导学生)而进行必要的点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本节课了然于胸。
新课改固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得到发挥,更明确指出了教师在这中间应起到主导作用。所谓主导,重点在导,亦即教师对教学活动方向的引导,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掌控过程。即使是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活动课如辩论赛等形式,教师也应掌控总体方向,处理活动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最终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这些对教师讲授的水平特别是对语言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有哪些呢?一是语言的流畅。教师授课语言的流畅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或者评价他人“说半天说不清楚”。讲不清楚,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会被你云山雾罩地绕进去,从而产生听觉疲劳而厌听。因此,语言的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废话、重复、没有缘由的停顿都是政治教师的大忌。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流畅、连贯、轻松的语言,行云流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精心备课是教师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将教材与生活实际,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相连,教材与课件相连,做到讲课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烂熟于胸。否则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二是语言的生动。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参与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语言的生动是通过教师的语音、语速、表达方式的多变、幽默等等体现出来。政治课堂由于学科的特点,本身说教味儿较其他学科浓。如果教师上课始终以一个语音一个语速不变呆板的语言讲授,再有趣的内容学生也会昏昏欲睡。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在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时,他的语速会放慢,语音会降低,通过自己的声音来创造出让学生的心静下来、沉下去的氛围。我们的表达可以是夹叙夹议,可以是三两个排比句创设的排山倒海的气势,还可以是呜咽幽怨的低沉。语言始终是交流的最好最直接的工具,不一樣的话,氛围不一样,学生的感悟就可能不一样。三是语言的准确。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准确,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为此必须做到基础理论讲解准确无误,材料、数据引用准确恰当,教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汉语语言之丰富,词语含义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讲课中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中的关键词为什么只能这样表述而不能用其他的词语表达,一定要有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只有自己弄清楚了,才有底气、才有可能让学生清楚。
综上所述,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政治课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在理智的光芒照耀下,我们勿要忘却传统,弘扬传统,使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法依然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