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理工院校近年进行的英语专业改革的原因以及现状,提出理工院校需实行“专业+外语”双专业模式教育改革,培养为社会所急需的、具有科技专业知识及较高外语交际应用能力的英语人才的相对优势, 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理工院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作为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一个类别,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探索一条改革创新之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国内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经历了从以培养具有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到以培养具有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调整阶段,再到现在的以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变革阶段,这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补充与完善的过程。理工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理工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特征和市场定位。
理工类院校的理工类学科通常具有较高的实力,知识结构的分布也比较宽广,但是,由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较薄弱,缺乏足够的学术带头人,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在于将学校的理工科背景和氛围加入到外语办学理念中,将英语与科技传播相联系。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大都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基础之上的,很多都是由本校的英语教研室发展起来的,因此特别重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明星老师也大都是教学方面的能手。目前,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由于拥有良好的相关专业资源优势,在课程开设时过多地考虑就业因素而加重就业前景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忽略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后续课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理念模糊,在课程设置上贪多图全,课程开设随意杂乱、缺乏系统性、误导学生失去学习重心。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导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既无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应用能力,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也不甚了解。
而一些重点外语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已确立以培养高、精、尖复合型外语研究人才为己任的目标;社会办学力量异军突起,而多数私立学校都把培养外语人才作为办学的一大特色,同时国际合作办学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外语专业大发展的形势打破了过去由单一渠道培养外语人才的局面。可以预见,外语人才的培养今后在专业内部的竞争将日益加剧。综上所述,理工院校外语专业在本世纪面临的危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非外语专业的挑战,二是相关专业的挑战,三是专业内部的挑战。迎接挑战解决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需要逐渐深化理工院校外语专业的改革,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由此,构建具有理工科院校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工科专业与外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不仅可以解决目前理工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因没有自己的特色、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如其它综合类大学和师范大学、外语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而造成的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理工院校特色的,更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量复合型外语人才。
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可秩序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理工院校外语人才的质量。多变、多元、多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包含多个不同的专业和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生要具备的不同的知识面。首先在外语教育中应当认清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区别:一种是“外语+社会科学”(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外语复合人才,另一种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后者实质是一种专门用途外语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考虑学生个性的发挥、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针对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重中之重是设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为科学知识的讲授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如果不考虑扩大知识面,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无法完全适应未来的工作,在外语领域也难有建树。其实扩大知识面和外语学习并非是矛盾对立的,人类的各种知识是相通的,某一门类的知识往往能对另一门类的知识有所启发。也许从表面上和短时间来看,读非英语类书籍占去了一定时间,但从长远看不但不会影响英语学习,而且会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
不同的大学基本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相应的课程,比如中国科技大学这样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其外语系英语专业偏向科技英语方向,招收理工类学生,培养具有宽厚自然科学基础及一定专业知识,具有较广播的文、史、哲修养的英语专门人才。而其英语专业(科技英语方向)主要学科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及实验、计算机语言及应用基础系列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因为中国各地情况不同,条件不一,发展很不平衡,须因地制宜。对于其他理工科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设相应的基础科学课程。
以英语专业为例,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至少应由以下两个模块组成:一是英语模块。这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不能削弱,应该严格按枟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枠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所有学生应该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二是相关学科模块。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基础要求具有宽厚性、系统性。这主要是指具有相关学科与英语专业知识模块的复合与交融。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含外语专业知识与复合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此模块的课程应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特点来制定,可涉及经济、贸易、金融、会计、管理、广告、新闻、法律、文学、教育技术、旅游等多学科领域。也可将此整合成另四大模块:科技知识模块、经贸和管理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和修养模块。
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靠课程体系来支持,而优化课程体系又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复合型外语专业中哪些是主干课程,哪些是相关课程,然后通过设置必修课来保证主干课的学时学分,通过设置选修课来拓宽复合型人才的知识面。在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的总学时应有步骤地压缩,要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但在选修课中,要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又必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特别要增设跨学科任意选修。
由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特征,在培养这类人才时应考虑分流培养原则。分流培养切不可忽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须与基础课方面的培养相衔接。在外语综合能力、独立钻研跨学科专业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特别要注意培育学生运用外语工具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培养途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外语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主要开设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模块方面的课程,也包括必要的文学和文化知识。这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柱和主体。尤其是在语言技能的培养规格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才能扎实,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第二阶段(5-7学期):分流培养阶段(学生复合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及个人的爱好特点,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在系内外、校内外或跨学科选专业,以优化其知识结构,培养其复合性能力。学生可选修诸如公关、文秘、外贸、旅游、商务、财经、计算机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其所修课程的成绩、学分、证书等应获承认。第三阶段(第8学期):实习及联系工作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及市场情况,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将择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应变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外语教师是核心,是关键。理工院校外语系肩负公外和专业两块教学任务 ,两部分教师接触方便,有利于相互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必要时可以师资共享。外语专业历史短,不受历史禁锢,利于创新。理工科大学一般都能开出科技英语及科技英语翻译这样的课程,因为总有一些老师不得不研究科技英语,以帮助学校的各个专业课老师修改英语论文等,同时英语老师改行攻读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半文科专业的学位也比较容易,有些专业导师也很希望接收几个外文好的学生帮助他们整理国外的资料。师资队伍年轻,热情高,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 ,新的教学方法等),这都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劣势和不足。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术梯队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教学任务繁重,进修困难,影响教师业务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教育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意识和教学研究方法新理念。
全国普通高校已经有五百余个英语本科专业,竞争日趋激烈,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在“立足理工,突出特色,博专兼顾”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培养出具有“理工英语人” 特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秀白,吴古华. 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J].外语界,1999(4)
[2]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3]贺毅.工科院校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思路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张克量.从科技英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
[5]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4).
[6]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10DB282)
关键词:理工院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作为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一个类别,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探索一条改革创新之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国内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经历了从以培养具有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到以培养具有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调整阶段,再到现在的以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变革阶段,这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补充与完善的过程。理工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理工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特征和市场定位。
理工类院校的理工类学科通常具有较高的实力,知识结构的分布也比较宽广,但是,由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较薄弱,缺乏足够的学术带头人,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在于将学校的理工科背景和氛围加入到外语办学理念中,将英语与科技传播相联系。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大都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基础之上的,很多都是由本校的英语教研室发展起来的,因此特别重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明星老师也大都是教学方面的能手。目前,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由于拥有良好的相关专业资源优势,在课程开设时过多地考虑就业因素而加重就业前景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忽略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后续课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理念模糊,在课程设置上贪多图全,课程开设随意杂乱、缺乏系统性、误导学生失去学习重心。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导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既无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应用能力,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也不甚了解。
而一些重点外语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已确立以培养高、精、尖复合型外语研究人才为己任的目标;社会办学力量异军突起,而多数私立学校都把培养外语人才作为办学的一大特色,同时国际合作办学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外语专业大发展的形势打破了过去由单一渠道培养外语人才的局面。可以预见,外语人才的培养今后在专业内部的竞争将日益加剧。综上所述,理工院校外语专业在本世纪面临的危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非外语专业的挑战,二是相关专业的挑战,三是专业内部的挑战。迎接挑战解决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需要逐渐深化理工院校外语专业的改革,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由此,构建具有理工科院校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工科专业与外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不仅可以解决目前理工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因没有自己的特色、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如其它综合类大学和师范大学、外语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而造成的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理工院校特色的,更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量复合型外语人才。
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可秩序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理工院校外语人才的质量。多变、多元、多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包含多个不同的专业和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生要具备的不同的知识面。首先在外语教育中应当认清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区别:一种是“外语+社会科学”(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外语复合人才,另一种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后者实质是一种专门用途外语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考虑学生个性的发挥、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针对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重中之重是设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为科学知识的讲授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如果不考虑扩大知识面,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无法完全适应未来的工作,在外语领域也难有建树。其实扩大知识面和外语学习并非是矛盾对立的,人类的各种知识是相通的,某一门类的知识往往能对另一门类的知识有所启发。也许从表面上和短时间来看,读非英语类书籍占去了一定时间,但从长远看不但不会影响英语学习,而且会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
不同的大学基本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相应的课程,比如中国科技大学这样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其外语系英语专业偏向科技英语方向,招收理工类学生,培养具有宽厚自然科学基础及一定专业知识,具有较广播的文、史、哲修养的英语专门人才。而其英语专业(科技英语方向)主要学科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及实验、计算机语言及应用基础系列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因为中国各地情况不同,条件不一,发展很不平衡,须因地制宜。对于其他理工科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设相应的基础科学课程。
以英语专业为例,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至少应由以下两个模块组成:一是英语模块。这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不能削弱,应该严格按枟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枠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所有学生应该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二是相关学科模块。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基础要求具有宽厚性、系统性。这主要是指具有相关学科与英语专业知识模块的复合与交融。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含外语专业知识与复合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此模块的课程应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特点来制定,可涉及经济、贸易、金融、会计、管理、广告、新闻、法律、文学、教育技术、旅游等多学科领域。也可将此整合成另四大模块:科技知识模块、经贸和管理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和修养模块。
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靠课程体系来支持,而优化课程体系又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复合型外语专业中哪些是主干课程,哪些是相关课程,然后通过设置必修课来保证主干课的学时学分,通过设置选修课来拓宽复合型人才的知识面。在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的总学时应有步骤地压缩,要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但在选修课中,要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又必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特别要增设跨学科任意选修。
由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特征,在培养这类人才时应考虑分流培养原则。分流培养切不可忽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须与基础课方面的培养相衔接。在外语综合能力、独立钻研跨学科专业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特别要注意培育学生运用外语工具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培养途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外语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主要开设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模块方面的课程,也包括必要的文学和文化知识。这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柱和主体。尤其是在语言技能的培养规格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才能扎实,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第二阶段(5-7学期):分流培养阶段(学生复合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及个人的爱好特点,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在系内外、校内外或跨学科选专业,以优化其知识结构,培养其复合性能力。学生可选修诸如公关、文秘、外贸、旅游、商务、财经、计算机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其所修课程的成绩、学分、证书等应获承认。第三阶段(第8学期):实习及联系工作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及市场情况,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将择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应变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外语教师是核心,是关键。理工院校外语系肩负公外和专业两块教学任务 ,两部分教师接触方便,有利于相互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必要时可以师资共享。外语专业历史短,不受历史禁锢,利于创新。理工科大学一般都能开出科技英语及科技英语翻译这样的课程,因为总有一些老师不得不研究科技英语,以帮助学校的各个专业课老师修改英语论文等,同时英语老师改行攻读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半文科专业的学位也比较容易,有些专业导师也很希望接收几个外文好的学生帮助他们整理国外的资料。师资队伍年轻,热情高,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 ,新的教学方法等),这都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劣势和不足。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术梯队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教学任务繁重,进修困难,影响教师业务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教育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意识和教学研究方法新理念。
全国普通高校已经有五百余个英语本科专业,竞争日趋激烈,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在“立足理工,突出特色,博专兼顾”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培养出具有“理工英语人” 特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秀白,吴古华. 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J].外语界,1999(4)
[2]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3]贺毅.工科院校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思路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张克量.从科技英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
[5]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4).
[6]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10DB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