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热点】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2年锁定“三农”问题。
《意见》的主题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前三部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后两部分则是实现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农村法治建设为保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首次提出要把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意见》强调,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意见》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对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识链接】
一、建国前党在农村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革命遭到一系列重大挫折。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农业大国及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开始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或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二、建国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估计不足。
3.目的: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4.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6.评价: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的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
3.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
4.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5.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6.改革的方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
【试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6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42%,比历史最高年增长11.3%,你认为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2年锁定“三农”问题。
《意见》的主题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前三部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后两部分则是实现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农村法治建设为保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首次提出要把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意见》强调,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意见》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对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识链接】
一、建国前党在农村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革命遭到一系列重大挫折。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农业大国及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开始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或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二、建国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估计不足。
3.目的: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4.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6.评价: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的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
3.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
4.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5.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6.改革的方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
【试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6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42%,比历史最高年增长11.3%,你认为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