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来源 :中学政史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热点】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2年锁定“三农”问题。
  《意见》的主题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前三部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后两部分则是实现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农村法治建设为保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首次提出要把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意见》强调,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意见》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对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识链接】
  一、建国前党在农村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革命遭到一系列重大挫折。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农业大国及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开始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或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二、建国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估计不足。
  3.目的: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4.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6.评价: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的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
  3.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
  4.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5.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6.改革的方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
  【试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6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42%,比历史最高年增长11.3%,你认为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的渗透尤其重要。为此,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教育 渗透    爱因斯坦讲过:“创新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新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
提高教学实效可谓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从优化教学手段到优化教学方法,从硬件建设投资到软件建设加强……。教材,则是我们师生再也熟悉不过的了,有时往往因为熟悉而被疏忽、乃至遗忘。  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提出的“跳出数学教数学”,让我们感受了学生活数学的魅力,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第一步就像是用“水”和“面粉”和面擀皮,“皮”即中间问题,“皮”和“馅”才能加工成“饺子”,即做题的第二步。两步计算应用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正式颁布,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现在还处于实验阶段,笔者现在任教的是高三生物教学,也是第一次把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上完,由于以前生物使用的是旧人教版教材,与新教材相比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同学,提高生物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三个方面。
【摘 要】《科学》新课程实施已经许多年了,“让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是新教改的初衷和目标,学生头脑中装着问题,学习中才有来自内在的动力,才会快乐。几年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新教材的思想和理念的理解如何?目前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的现状如何?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现状又如何?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通过营造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实施课堂提问模式的多样性;强化“发现问题”训练;多元评价,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数形结合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给出数形结合的意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反思。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高中生  一 对数形结合涵义的描述  数形结合作为中学数学中居重要地位的思想方法,早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关注。数形结合既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象的结合,也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的图形结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GPS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测量效率和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把GPS技术、GIS技术和RS技术进行整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已经成为当前测绘工程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关键词]矿山测量;“3S”集成技术;城市规划测量    在新时期测绘新技术的应运而生为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特别是“3S”技术的发展,成为矿山测量学取得新发展、新突破的关键,本文
【学情与教材理解】“时、分、秒”这一内容的学习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单元。“秒的认识”是这个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如何帮助三年级的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理解并掌握分、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时、分
【摘要】本文通过对通信电子电路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三个方面来介绍我对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线路的教学研究,以期提高通信电子电路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关键词】通信电子电路教学方法实验课程实践能力    随着三网融合的再度提出,通信技术在信息产业中的重要性再度被强调。而作为通信技术中的基础课程——通信电子电路,它在广大高校中的开设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将严重影响着我国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许多学习上的错误,尽管教师反复的讲评和剖析,学生还是一错再错,这种现象常常困扰着我. 如何防止学生一错再错?在教学中我逐渐感到,教师必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不能停留在错误的表面.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教师在纠错时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发现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这将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如何反思?下面就教学中的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从数学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数字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