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素养处于较低层面,造成对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的领会障碍,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精炼美,受到审美的教育呢?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审美感知;加强训练,帮助学生审美理解;鼓励创造促进,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关键词: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审美; 教育【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26-02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谐的韵律,幽深的意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选取了中国历代诗句中的精华,短小精练,通俗易懂。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精美,受到审美的教育呢?
1创设情境,丰富审美感知
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从最初对事物表象的感知开始的,学习古诗也是如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多方面,多层次地刺激学生的感光、知觉,为强化审美感知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音乐不仅能够激發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脑细胞,发展学生智力。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将声画结合,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画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教学时,可选择了哀婉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乐曲声中仿佛是极不协调地出现了烟花烂漫的大好春色,时光仿佛又回到从前,黄鹤楼前,两位古装的诗人无视眼前的大好春色,他们离愁悠悠,依依话别,而后,其中的一位登上一只小船,小船顺水而行,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随着声像的展开,学生的心情变得沉重,美丽的春色更反衬了离情的不堪,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古语云:“乐教为教民之本”,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器官共同参与思维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进入了审美境界,使之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愉快,不仅愉悦耳目,而且愉悦神情,使得心情舒畅,进入自由活动的境界。
2加强训练,帮助审美理解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不但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应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挖掘语言文字本身蕴含的美的因素,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扩展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美理解。
加强训练,首先是要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尤其语文教学对朗读极为重要,自读始,以读终。反复朗读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觉诗词语言本身韵律的和谐美。《示儿》是南宋陆游临终绝笔,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疏通了字、词、句的意思,初步明白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朗读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遗憾;再通过朗读,学生还感受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力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一次审美的教育。教学这一首古诗,我基本上没有讲解,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受,在读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训练,其次要多比较。古人作诗,无不精雕细琢。杜甫曾经说过一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因为如此才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教学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语言的细微差别,感受中国传统语言的精美。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开头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围绕“铺”字,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查字典,请同学们找出“铺”字句子中的适合的解释;想一想,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比一比究竟哪个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铺”字意思,而且形象地体会到太阳将要落山,余辉斜射到水面的画面,造成半江碧绿,半江通红。并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探求的欲望,为以后的古诗学习指明了方向。
加强训练,还要多赏析。学习古诗词,仅仅读通、读懂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感悟。古人在诗词批评方面提倡“玩诗”,“味诗”,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尽管小学生局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学识修养,很难谈得上真正的批评鉴赏,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因此,学完了一首古诗,可以布置这样的练习:你觉得这首古诗哪一个地方写得最美,谈谈你的体会。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同学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同学们学习古诗的品读、玩味的习惯,真正把握了古诗的精髓。
3鼓励创造,促进审美表达
欣赏是为了创造,我们进行语言训练,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常常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机会。如定期召开学生诗歌朗读会,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诗歌,自主选择音乐,开展朗读比赛,评委也由学生自主选出。“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
把一首好诗变成一幅好画。诗画本为一家,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无非是要学生把话变成画,把画变成话。利用古诗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意境再现出来,明像以悟情。
古诗词今译。美的事物是古今相通的,用古代语言能够表现的,用现代语言同样可以表现,不仅如此,好的古诗往往为我们提供了好的语言典范,用现代语言改写古诗,同学们会下意识地使用一些好词美句,力争表现出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审美; 教育【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26-02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谐的韵律,幽深的意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选取了中国历代诗句中的精华,短小精练,通俗易懂。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精美,受到审美的教育呢?
1创设情境,丰富审美感知
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从最初对事物表象的感知开始的,学习古诗也是如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多方面,多层次地刺激学生的感光、知觉,为强化审美感知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音乐不仅能够激發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脑细胞,发展学生智力。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将声画结合,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画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教学时,可选择了哀婉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乐曲声中仿佛是极不协调地出现了烟花烂漫的大好春色,时光仿佛又回到从前,黄鹤楼前,两位古装的诗人无视眼前的大好春色,他们离愁悠悠,依依话别,而后,其中的一位登上一只小船,小船顺水而行,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随着声像的展开,学生的心情变得沉重,美丽的春色更反衬了离情的不堪,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古语云:“乐教为教民之本”,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器官共同参与思维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进入了审美境界,使之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愉快,不仅愉悦耳目,而且愉悦神情,使得心情舒畅,进入自由活动的境界。
2加强训练,帮助审美理解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不但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应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挖掘语言文字本身蕴含的美的因素,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扩展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美理解。
加强训练,首先是要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尤其语文教学对朗读极为重要,自读始,以读终。反复朗读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觉诗词语言本身韵律的和谐美。《示儿》是南宋陆游临终绝笔,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疏通了字、词、句的意思,初步明白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朗读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遗憾;再通过朗读,学生还感受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力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一次审美的教育。教学这一首古诗,我基本上没有讲解,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受,在读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训练,其次要多比较。古人作诗,无不精雕细琢。杜甫曾经说过一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因为如此才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教学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语言的细微差别,感受中国传统语言的精美。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开头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围绕“铺”字,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查字典,请同学们找出“铺”字句子中的适合的解释;想一想,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比一比究竟哪个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铺”字意思,而且形象地体会到太阳将要落山,余辉斜射到水面的画面,造成半江碧绿,半江通红。并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探求的欲望,为以后的古诗学习指明了方向。
加强训练,还要多赏析。学习古诗词,仅仅读通、读懂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感悟。古人在诗词批评方面提倡“玩诗”,“味诗”,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尽管小学生局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学识修养,很难谈得上真正的批评鉴赏,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因此,学完了一首古诗,可以布置这样的练习:你觉得这首古诗哪一个地方写得最美,谈谈你的体会。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同学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同学们学习古诗的品读、玩味的习惯,真正把握了古诗的精髓。
3鼓励创造,促进审美表达
欣赏是为了创造,我们进行语言训练,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常常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机会。如定期召开学生诗歌朗读会,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诗歌,自主选择音乐,开展朗读比赛,评委也由学生自主选出。“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
把一首好诗变成一幅好画。诗画本为一家,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无非是要学生把话变成画,把画变成话。利用古诗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意境再现出来,明像以悟情。
古诗词今译。美的事物是古今相通的,用古代语言能够表现的,用现代语言同样可以表现,不仅如此,好的古诗往往为我们提供了好的语言典范,用现代语言改写古诗,同学们会下意识地使用一些好词美句,力争表现出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