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以“创新实验”为名,说明学校敢为先锋,旨在创建教育教学新机制,为面向未来办教育。我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要建设一所全面实现开放式内涵发展和改革型创新发展的学校,一所质量高、声誉好、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全国领先的九年一贯制创新型未来学校,学校的大部分育人活动主要依托课程形式进行展开,因此,我校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大力推进课堂改革,实施课程素养化工程。
一、课程素养化的定义及意义
课程素养化指的是实行以培育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和创新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构建学科素养课程、学习素养课程、创新素养课程等三维素养课程体系。具体实现形式是构建“学养课堂”,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教案变“学案”;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推进选课走班,因材施教;学校的工作围绕学生的“学”开展,以学的方式方法现代化为核心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现代化;以学的方式方法现代化倒逼和倒推教的方式方法现代化、教育教学内容现代化、教育教学评价现代化和教师队伍现代化,从而达到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最终目标[1]。
实施课程素养化,可以为课堂“提效不提质”的普遍问题寻得一种解决办法。“学养课堂”通过日常素养课程的开展,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孩子从容、自信、有尊严地成长成才,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活出自己的未来。
二、课程素养化的路径探索——数学、科学课程双螺旋结构发展
一直以来,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数学和科学都是以两门分立的课程独立开展教学。虽然这两门学科经常出现共通点,比如一年级的科学学习了如何对一个实际物体进行观察并测量,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了如何从各个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但两门学科在实际授课中却几乎没有交集。相应地,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办同样是存在着形式各样的“科技节”、“数学节”,但都没有深挖两门学科学习方法的本质,为学生揭示打通数理工科类学习的“学法”。因此,笔者根据学校近一年来“数创未来”数科节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大胆设想两门学科今后发展关系上的一种可行性——DNA双螺旋结构发展关系,讨论数学、科学课程双螺旋结构发展(以下称“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对小学阶段课程素养化的促进作用。
(一)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的定义
平日里,数学和科学学科根据各自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基础性授课,如同DNA双链结构中的各自链条,自行螺旋上升;但学生在小学六年生涯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还需要参加侧重点不同的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和“数创未来”数科节综合素养课程。
三个阶段分别指的是低年段(Lowergrade,通常指1-2年级)、中年段(Middlegrade,通常指3-4年级)和高年段(Highergrade,通常指5-6年级)三个时间段;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包括科学笔记(paper)模块和成果展示(presentation)模块;“数创未来”数科节综合素养课程一年开展1-2次,每次根据本学期学习的重点进行半命题项目式学习。在不同的阶段中,模块训练侧重点不同,并且根据学生们的成长速度和接受程度,可进行具体内容的调整,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数创未来”数科节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而存在,力求展现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的闪光点,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达到学生主动分享学习成果、找到学习乐趣的目的。
这两大类素养课程就是数科双螺旋结构中的纽带,老师充当导师,负责找到数学、科学学科的内在共通点进行整合、提炼,并带到课堂上、活动中进行分享,接着利用模块课进行训练,最后由学生自己内化成学习这两门学科的有效“步梯”,即学习方法,指导他们今后对两门学科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数创未来”数科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图1数学、科学课程双螺旋结构发展图
(二)如何实现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
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主要通过搭建螺旋“步梯”而成立,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作为基础综合课程,“数创未来”数科节综合素养课程作为展示提升课程。下面重点来讲如何实施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
在低年段,模块训练侧重于科学笔记模块训练,强调让学生学会记录科学笔记。通过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和课题,学生可自主搜寻生活中与课题相关的信息,一开始通过色彩、图形和较为简短的文字进行记录和整理,逐步养成探究精神,记录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成果展示模块训练来说,可以在期末选取合适的时间点,统一将学生漂亮的科学笔记进行展览,通过展览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彼此交流学习,增进感情,又能成为班级文化展示的一部分,同时符合我校“以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为本建设校园显性物质文化”的思想。
在中年段,科学笔记模块训练和成果展示模块训练并重,通过二者的交叉作用,让学生得到快速进步,并初步掌握逻辑性思维和科技论文写作要领。在这一阶段,对某一课题的学习必须学会“输出”,所以科学笔记模块一开始主要以句、段练习为主,尝试形成传统实验报告模式;后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梳理因果逻辑关系,形成创新型科技论文模式。对于成果展示模块课,在这一阶段将引入更多元的方式,除了笔记分享外,还可以使用PPT答辩、情景剧表演和辩论比赛等其他方式,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在高年段,教学侧重于成果展示模块,一方面加大成果展示在教育中的占比,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将科学笔记形成真正的文章,并尝试发表。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有效激发,此时可以鼓励学生脱离课本,从身边时事、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中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仅充当引领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切实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共情力、责任感和发现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未来还可以将素养迁移到别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去,遷移到初、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中去,更迁移到生活中去,做真正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创新人才。
图2两大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在三个学年段的不同侧重点
三、展望
数科融合后,数学课不再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进行铺就,不再以“题型”、“算法”的传授作为最根本任务,而更侧重于实战,即侧重于数学与生活(即身边的科学)的广泛联系及应用,重视学习素养的培育,即重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最为关键的能力。科学课不再把纷繁复杂的材料操作当作每一节课的亮点,而是通过校本化的综合素养课程为抓手,每一次只针对某一重点讨论的科学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抽丝剥茧式理清其中蕴含的内在数学逻辑。通过数科融合的课程学习,重点提升学生品德、身心、审美、创新、生活、信息、国际等综合素养,突出以创造、创作、创编、创设、创意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数科融合不仅为学生的“学”打开了新思路,还将对老师“教”提出全新的要求。老师何以能承担两门学科的教学?如何消化、提炼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不失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这必将成为这条路径上不小的挑战,值得我们继续实践、探索,找到答案。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
一、课程素养化的定义及意义
课程素养化指的是实行以培育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和创新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构建学科素养课程、学习素养课程、创新素养课程等三维素养课程体系。具体实现形式是构建“学养课堂”,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教案变“学案”;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推进选课走班,因材施教;学校的工作围绕学生的“学”开展,以学的方式方法现代化为核心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现代化;以学的方式方法现代化倒逼和倒推教的方式方法现代化、教育教学内容现代化、教育教学评价现代化和教师队伍现代化,从而达到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最终目标[1]。
实施课程素养化,可以为课堂“提效不提质”的普遍问题寻得一种解决办法。“学养课堂”通过日常素养课程的开展,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孩子从容、自信、有尊严地成长成才,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活出自己的未来。
二、课程素养化的路径探索——数学、科学课程双螺旋结构发展
一直以来,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数学和科学都是以两门分立的课程独立开展教学。虽然这两门学科经常出现共通点,比如一年级的科学学习了如何对一个实际物体进行观察并测量,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了如何从各个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但两门学科在实际授课中却几乎没有交集。相应地,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办同样是存在着形式各样的“科技节”、“数学节”,但都没有深挖两门学科学习方法的本质,为学生揭示打通数理工科类学习的“学法”。因此,笔者根据学校近一年来“数创未来”数科节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大胆设想两门学科今后发展关系上的一种可行性——DNA双螺旋结构发展关系,讨论数学、科学课程双螺旋结构发展(以下称“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对小学阶段课程素养化的促进作用。
(一)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的定义
平日里,数学和科学学科根据各自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基础性授课,如同DNA双链结构中的各自链条,自行螺旋上升;但学生在小学六年生涯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还需要参加侧重点不同的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和“数创未来”数科节综合素养课程。
三个阶段分别指的是低年段(Lowergrade,通常指1-2年级)、中年段(Middlegrade,通常指3-4年级)和高年段(Highergrade,通常指5-6年级)三个时间段;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包括科学笔记(paper)模块和成果展示(presentation)模块;“数创未来”数科节综合素养课程一年开展1-2次,每次根据本学期学习的重点进行半命题项目式学习。在不同的阶段中,模块训练侧重点不同,并且根据学生们的成长速度和接受程度,可进行具体内容的调整,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数创未来”数科节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而存在,力求展现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的闪光点,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达到学生主动分享学习成果、找到学习乐趣的目的。
这两大类素养课程就是数科双螺旋结构中的纽带,老师充当导师,负责找到数学、科学学科的内在共通点进行整合、提炼,并带到课堂上、活动中进行分享,接着利用模块课进行训练,最后由学生自己内化成学习这两门学科的有效“步梯”,即学习方法,指导他们今后对两门学科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数创未来”数科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图1数学、科学课程双螺旋结构发展图
(二)如何实现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
数科双螺旋结构发展主要通过搭建螺旋“步梯”而成立,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作为基础综合课程,“数创未来”数科节综合素养课程作为展示提升课程。下面重点来讲如何实施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
在低年段,模块训练侧重于科学笔记模块训练,强调让学生学会记录科学笔记。通过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和课题,学生可自主搜寻生活中与课题相关的信息,一开始通过色彩、图形和较为简短的文字进行记录和整理,逐步养成探究精神,记录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成果展示模块训练来说,可以在期末选取合适的时间点,统一将学生漂亮的科学笔记进行展览,通过展览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彼此交流学习,增进感情,又能成为班级文化展示的一部分,同时符合我校“以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为本建设校园显性物质文化”的思想。
在中年段,科学笔记模块训练和成果展示模块训练并重,通过二者的交叉作用,让学生得到快速进步,并初步掌握逻辑性思维和科技论文写作要领。在这一阶段,对某一课题的学习必须学会“输出”,所以科学笔记模块一开始主要以句、段练习为主,尝试形成传统实验报告模式;后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梳理因果逻辑关系,形成创新型科技论文模式。对于成果展示模块课,在这一阶段将引入更多元的方式,除了笔记分享外,还可以使用PPT答辩、情景剧表演和辩论比赛等其他方式,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在高年段,教学侧重于成果展示模块,一方面加大成果展示在教育中的占比,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将科学笔记形成真正的文章,并尝试发表。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有效激发,此时可以鼓励学生脱离课本,从身边时事、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中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仅充当引领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切实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共情力、责任感和发现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未来还可以将素养迁移到别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去,遷移到初、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中去,更迁移到生活中去,做真正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创新人才。
图2两大模块式学习素养训练课程在三个学年段的不同侧重点
三、展望
数科融合后,数学课不再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进行铺就,不再以“题型”、“算法”的传授作为最根本任务,而更侧重于实战,即侧重于数学与生活(即身边的科学)的广泛联系及应用,重视学习素养的培育,即重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最为关键的能力。科学课不再把纷繁复杂的材料操作当作每一节课的亮点,而是通过校本化的综合素养课程为抓手,每一次只针对某一重点讨论的科学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抽丝剥茧式理清其中蕴含的内在数学逻辑。通过数科融合的课程学习,重点提升学生品德、身心、审美、创新、生活、信息、国际等综合素养,突出以创造、创作、创编、创设、创意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数科融合不仅为学生的“学”打开了新思路,还将对老师“教”提出全新的要求。老师何以能承担两门学科的教学?如何消化、提炼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不失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这必将成为这条路径上不小的挑战,值得我们继续实践、探索,找到答案。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