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青少年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青少年问题的涉及面很广:从价值观念缺失,道德失范,到心理疾患,越轨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由于,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定型,既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影响,也容易教育改正,这就使得这些原本不成为问题的情况,在青少年这里都变得非常复杂和棘手。在内地,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和深入。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吸毒;法律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030-02
对于青少年吸毒这一问题,虽然相较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暴力犯罪等其他青少年问题来说,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来势猛、波及广、种类多、危害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毒品犯罪等问题,社会反应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青少年毒品问题对于内地司法机关等机构来说还比较陌生,是一个研究相对新的领域。
一、北京市青少年吸毒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吸毒人数比例虽小,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北京市官方调查数据显示:自1999年到2008年,北京市青少年吸毒人数占被调查吸毒者总数的比例由2%上升至17.5%,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吸毒人员主要集中在离校、辍学或失学的大学生、中学生中,他们在社会上主要处于无业或流动职业的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来自离异家庭或不幸福的家庭。
(二)毒品已开始入侵校园,并呈现出由普通中学、大学向其他类型学校快速蔓延的趋势
我们查阅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大学生、中学生使用传统和新型毒品的人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08年,北京学生的吸毒人数比例为0.94%,四川和辽宁学生的吸毒人数比例为2.5%~4.2%。尽管现今学生吸毒的人数比例很少,但学校已不再是无毒的净土。
同时,毒品在学校中的蔓延还表现在对其他类型学校的快速入侵上。其中,工读学校学生已成为青少年在校生吸毒的重点和高危人群。在北京的调查研究发现,工读学校学生的吸毒比例为23.8%,其中,工读女生的吸毒人数要多于男生。
(三)青少年中潜在的毒品使用者人数庞大
青少年吸烟、饮酒等行为与精神药物、毒品的使用紧密相关。吸烟行为是青少年使用精神药物和毒品的入门物质,据有关数据显示:吸烟青少年未来使用毒品的人数是不吸烟青少年的数倍乃至十几倍。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中指出,我国1.3亿青少年中,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因此,我国潜在的青少年毒品使用者数量庞大,应高度关注毒品预防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禁毒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长效性。
(四)团伙性吸毒情况日益严重
根据兴趣、性格等各自组成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中只要有一人受不良的信息影响有犯罪倾向往往就易形成团伙犯罪,这也是近几年来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大多数犯罪青少年有着颠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一般颇具“哥们义气”,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无业可就的,最容易几个人结成一伙吃喝玩乐,如果这伙人中有吸毒者,其他人往往为了显示男子气概而沾染毒品,久而久之,整个团伙都可能吸毒。
(五)吸毒易于引发其他下游犯罪
这是毒品犯罪的一个共性。由于毒品价格高昂,一般家庭很難支撑长期吸毒所耗费用。为了能够获得购买毒品的毒资,很多吸毒人员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青少年由于自身智力、体力上都很欠缺,独立犯罪能力较弱,这样就往往容易形成团伙性犯罪。新型毒品会刺激个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使用新型毒品者往往还伴随着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由此使个体感染性病、艾滋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因素
基于北京市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想就其原因进行以下3点的探讨。个体行为的发生发展均会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总结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
(一)个体因素
1、与吸毒有关的态度。青少年对吸毒行为的信念和认知对青少年吸毒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容易对所依附的现象发生“权威者转移”。它们包括:对毒品利弊的认知、对毒品影响后果的认识、对重要他人(包括同伴、父母等)毒品使用态度的认知、对重要他人态度的遵从程度以及对同龄人吸毒人数的估计和感知等。对使用毒品好处和弊处的认知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生。
2、行为意图。行为意图是个体期望和计划尝试某种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倾向性。人类的行为具有理性的特点,行为意图是影响行为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力量。如果一个尚未吸毒的青少年产生了吸毒的意图和动机,那么这个青少年就很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走上吸毒的道路。
3、社会技能。社会技能包括一般性的技能和与特定行为相关的技能,前者指青少年在环境中生存所必须的一般性的生活技能,包括沟通技能、作决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自我肯定技能等,旨在将毒品预防教育与实际生活能力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达到社会化,远离各种不良的同伴团体,在最大程度上远离毒品并降低吸毒的可能性。与特定行为相关的技能包括拒绝同伴毒品诱惑的技能、劝说同伴的技能以及作出不吸毒的决定等技能。以“技能”为核心的禁毒预防干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生活技能训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社会环境影响
放在这个位置并不代表其不重要,甚至比其他因素更重要。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出于一个成长期,生理、心里都还需要一个成熟过程,其内心价值取向还没有形成,自控能力差,这都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社会因素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原因。
同伴、家庭和学校等青少年周围的环境对其吸毒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
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家庭的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一个最为直接、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有的随长辈生活,娇纵放荡。最终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但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开办法制、道德教育只是形势需要,所以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消极应付。
(三)政府抑控机制和社会综合治理的弱化
1、政府抑控机构不健全。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全国禁毒运动中,山西省也成立过有关的禁毒机构。后来该省的毒品违法犯罪被基本消灭,禁毒机构也就相应撤销了。此后,该省对毒品违法犯罪的监控在一度时期内处于一无专门资金,二无专门机构的状态。大量的缉毒工作由公安机关“一肩挑”。人力、财力的不足,再加上侦破其他类型案件分散精力,以致造成对毒品违法犯罪打击不力的局面。
2、对引发青少年吸毒的相关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不够。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范围偏窄,使一些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分子成为“漏网之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重点放在了制造、贩卖毒品案件的查处上,而对于非法持有毒品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等现实存在的犯罪类型则很少立案查处,这就使得许多导致青少年吸毒的违法犯罪分子侥幸逃脱法网,继续在社会上为害青少年。
三、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对策分析
(一)积极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毒品预防教育。当前,学校仍然是毒品预防干预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国外的诸多研究也发现,学校禁毒教育是帮助青少年远离或减少毒品使用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但内地的学校禁毒教育普遍存在对禁毒教育忽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教育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师资培训不足和禁毒教育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由此使学校禁毒教育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尴尬境地。就当前我国有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调查显示,毒品对各类学校的渗透力之强、速度之快、影响之巨大,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如果我们仍然消极对待或忽视禁毒问题,则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表明,预防重于干预,学校对毒品问题所发挥的预防性作用应提高到其必要的高度。
(二)积极开展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青少年综合性吸毒预防干预活动。以家庭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活动通常以家庭的方式开展预防干预活动,主要教给父母教养方式的技能,并让父母在团体中与孩子一起练习如何使用这些技能,以达到促進亲子关系、帮助父母解决孩子行为问题的目的。以社区为基础的青少年毒品预防干预活动,旨在对校外青少年及其父母开展社区禁毒预防干预教育。预防干预的内容包括促进青少年吸毒态度的变化、学习个人沟通等社会技能、应对同伴等社会影响的压力、提高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创造社区中无毒的环境等。事实证明,有效的预防干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层面,才能综合整合各方的力量,收到最好的预防干预效果。
(三)高度关注高危青少年的毒品预防干预教育。工读生是当前受毒品影响很大的高危人群,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这些青少年本身就存在高危行为的同伴多、亲子关系差、多问题行为和自我价值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成为影响他们开始使用毒品的催化剂,由此使他们的问题行为不断恶性循环,出现“滚雪球”效应。为此,工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毒品预防干预教育,一方面,要将学校禁毒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调动学校教师开展禁毒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鉴于工读生主要使用新型毒品的特点,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新型毒品与高危性行为的高关联,将禁毒教育与艾滋病教育相联系,并采用多种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
(四)建立办理青少年刑事案件配套网络。由公、检、法等部门共同组成青少年法庭,指定专人办理青少年毒品刑事案件。在预审、起诉、审判各个环节,都要用有别于办理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式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以达到不仅查清其主要犯罪事实,又查明其犯罪动机、原因、家庭环境、个人表现等情况,达到有针对性地感化、矫治未成年人的目的,同时将未成年被告人与成年被告人分开羁押, 避免“交叉感染”。要建立少年犯的回访制度,减少重新犯罪。例如:近期的社会调查制度、轻微刑事案件前科消灭制度。
(五) 举办新型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周启动暨首都高校禁毒志愿者队伍。2009年12月份,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决定在全市开展为期一周的、主题为“预防新型毒品,弘扬禁毒文化,参与禁毒,从我做起”的禁毒宣传系列活动。宣传活动将以预防新型毒品危害、宣传贯彻禁毒法和发扬志愿者奉献精神为着眼点,成立高校禁毒志愿者队伍、招募禁毒志愿者、演出禁毒音乐剧、进行禁毒主题有奖征文、举办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将陆续开展,力求降低新型毒品的危害,进一步促进我市禁毒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和完善。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的1400余名禁毒志愿者参加。
结束语: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一些针对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预防对策。但是,在这方面,我觉得内地可以适当借鉴下香港的法律制度,关于建立一些社会福利署的计划,还有一些专门制定的翱翔计划等等,因为青少年的祖国的未来,社会坚强的后备,因此,为了预防青少年的毒品犯罪,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大华,郑红丽.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6).
[2]赵维科.犯罪原因的系统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
[3]梅传强,蔡春艳,贵州省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实证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6).
[4]贾娟,王玉瑾.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04).
[5]昊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吸毒;法律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030-02
对于青少年吸毒这一问题,虽然相较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暴力犯罪等其他青少年问题来说,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来势猛、波及广、种类多、危害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毒品犯罪等问题,社会反应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青少年毒品问题对于内地司法机关等机构来说还比较陌生,是一个研究相对新的领域。
一、北京市青少年吸毒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吸毒人数比例虽小,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北京市官方调查数据显示:自1999年到2008年,北京市青少年吸毒人数占被调查吸毒者总数的比例由2%上升至17.5%,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吸毒人员主要集中在离校、辍学或失学的大学生、中学生中,他们在社会上主要处于无业或流动职业的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来自离异家庭或不幸福的家庭。
(二)毒品已开始入侵校园,并呈现出由普通中学、大学向其他类型学校快速蔓延的趋势
我们查阅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大学生、中学生使用传统和新型毒品的人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08年,北京学生的吸毒人数比例为0.94%,四川和辽宁学生的吸毒人数比例为2.5%~4.2%。尽管现今学生吸毒的人数比例很少,但学校已不再是无毒的净土。
同时,毒品在学校中的蔓延还表现在对其他类型学校的快速入侵上。其中,工读学校学生已成为青少年在校生吸毒的重点和高危人群。在北京的调查研究发现,工读学校学生的吸毒比例为23.8%,其中,工读女生的吸毒人数要多于男生。
(三)青少年中潜在的毒品使用者人数庞大
青少年吸烟、饮酒等行为与精神药物、毒品的使用紧密相关。吸烟行为是青少年使用精神药物和毒品的入门物质,据有关数据显示:吸烟青少年未来使用毒品的人数是不吸烟青少年的数倍乃至十几倍。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中指出,我国1.3亿青少年中,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因此,我国潜在的青少年毒品使用者数量庞大,应高度关注毒品预防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禁毒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长效性。
(四)团伙性吸毒情况日益严重
根据兴趣、性格等各自组成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中只要有一人受不良的信息影响有犯罪倾向往往就易形成团伙犯罪,这也是近几年来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大多数犯罪青少年有着颠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一般颇具“哥们义气”,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无业可就的,最容易几个人结成一伙吃喝玩乐,如果这伙人中有吸毒者,其他人往往为了显示男子气概而沾染毒品,久而久之,整个团伙都可能吸毒。
(五)吸毒易于引发其他下游犯罪
这是毒品犯罪的一个共性。由于毒品价格高昂,一般家庭很難支撑长期吸毒所耗费用。为了能够获得购买毒品的毒资,很多吸毒人员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青少年由于自身智力、体力上都很欠缺,独立犯罪能力较弱,这样就往往容易形成团伙性犯罪。新型毒品会刺激个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使用新型毒品者往往还伴随着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由此使个体感染性病、艾滋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因素
基于北京市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想就其原因进行以下3点的探讨。个体行为的发生发展均会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总结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
(一)个体因素
1、与吸毒有关的态度。青少年对吸毒行为的信念和认知对青少年吸毒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容易对所依附的现象发生“权威者转移”。它们包括:对毒品利弊的认知、对毒品影响后果的认识、对重要他人(包括同伴、父母等)毒品使用态度的认知、对重要他人态度的遵从程度以及对同龄人吸毒人数的估计和感知等。对使用毒品好处和弊处的认知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生。
2、行为意图。行为意图是个体期望和计划尝试某种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倾向性。人类的行为具有理性的特点,行为意图是影响行为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力量。如果一个尚未吸毒的青少年产生了吸毒的意图和动机,那么这个青少年就很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走上吸毒的道路。
3、社会技能。社会技能包括一般性的技能和与特定行为相关的技能,前者指青少年在环境中生存所必须的一般性的生活技能,包括沟通技能、作决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自我肯定技能等,旨在将毒品预防教育与实际生活能力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达到社会化,远离各种不良的同伴团体,在最大程度上远离毒品并降低吸毒的可能性。与特定行为相关的技能包括拒绝同伴毒品诱惑的技能、劝说同伴的技能以及作出不吸毒的决定等技能。以“技能”为核心的禁毒预防干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生活技能训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社会环境影响
放在这个位置并不代表其不重要,甚至比其他因素更重要。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出于一个成长期,生理、心里都还需要一个成熟过程,其内心价值取向还没有形成,自控能力差,这都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社会因素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原因。
同伴、家庭和学校等青少年周围的环境对其吸毒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
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家庭的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一个最为直接、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有的随长辈生活,娇纵放荡。最终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但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开办法制、道德教育只是形势需要,所以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消极应付。
(三)政府抑控机制和社会综合治理的弱化
1、政府抑控机构不健全。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全国禁毒运动中,山西省也成立过有关的禁毒机构。后来该省的毒品违法犯罪被基本消灭,禁毒机构也就相应撤销了。此后,该省对毒品违法犯罪的监控在一度时期内处于一无专门资金,二无专门机构的状态。大量的缉毒工作由公安机关“一肩挑”。人力、财力的不足,再加上侦破其他类型案件分散精力,以致造成对毒品违法犯罪打击不力的局面。
2、对引发青少年吸毒的相关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不够。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范围偏窄,使一些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分子成为“漏网之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重点放在了制造、贩卖毒品案件的查处上,而对于非法持有毒品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等现实存在的犯罪类型则很少立案查处,这就使得许多导致青少年吸毒的违法犯罪分子侥幸逃脱法网,继续在社会上为害青少年。
三、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对策分析
(一)积极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毒品预防教育。当前,学校仍然是毒品预防干预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国外的诸多研究也发现,学校禁毒教育是帮助青少年远离或减少毒品使用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但内地的学校禁毒教育普遍存在对禁毒教育忽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教育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师资培训不足和禁毒教育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由此使学校禁毒教育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尴尬境地。就当前我国有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调查显示,毒品对各类学校的渗透力之强、速度之快、影响之巨大,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如果我们仍然消极对待或忽视禁毒问题,则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表明,预防重于干预,学校对毒品问题所发挥的预防性作用应提高到其必要的高度。
(二)积极开展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青少年综合性吸毒预防干预活动。以家庭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活动通常以家庭的方式开展预防干预活动,主要教给父母教养方式的技能,并让父母在团体中与孩子一起练习如何使用这些技能,以达到促進亲子关系、帮助父母解决孩子行为问题的目的。以社区为基础的青少年毒品预防干预活动,旨在对校外青少年及其父母开展社区禁毒预防干预教育。预防干预的内容包括促进青少年吸毒态度的变化、学习个人沟通等社会技能、应对同伴等社会影响的压力、提高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创造社区中无毒的环境等。事实证明,有效的预防干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层面,才能综合整合各方的力量,收到最好的预防干预效果。
(三)高度关注高危青少年的毒品预防干预教育。工读生是当前受毒品影响很大的高危人群,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这些青少年本身就存在高危行为的同伴多、亲子关系差、多问题行为和自我价值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成为影响他们开始使用毒品的催化剂,由此使他们的问题行为不断恶性循环,出现“滚雪球”效应。为此,工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毒品预防干预教育,一方面,要将学校禁毒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调动学校教师开展禁毒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鉴于工读生主要使用新型毒品的特点,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新型毒品与高危性行为的高关联,将禁毒教育与艾滋病教育相联系,并采用多种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
(四)建立办理青少年刑事案件配套网络。由公、检、法等部门共同组成青少年法庭,指定专人办理青少年毒品刑事案件。在预审、起诉、审判各个环节,都要用有别于办理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式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以达到不仅查清其主要犯罪事实,又查明其犯罪动机、原因、家庭环境、个人表现等情况,达到有针对性地感化、矫治未成年人的目的,同时将未成年被告人与成年被告人分开羁押, 避免“交叉感染”。要建立少年犯的回访制度,减少重新犯罪。例如:近期的社会调查制度、轻微刑事案件前科消灭制度。
(五) 举办新型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周启动暨首都高校禁毒志愿者队伍。2009年12月份,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决定在全市开展为期一周的、主题为“预防新型毒品,弘扬禁毒文化,参与禁毒,从我做起”的禁毒宣传系列活动。宣传活动将以预防新型毒品危害、宣传贯彻禁毒法和发扬志愿者奉献精神为着眼点,成立高校禁毒志愿者队伍、招募禁毒志愿者、演出禁毒音乐剧、进行禁毒主题有奖征文、举办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将陆续开展,力求降低新型毒品的危害,进一步促进我市禁毒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和完善。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的1400余名禁毒志愿者参加。
结束语: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一些针对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预防对策。但是,在这方面,我觉得内地可以适当借鉴下香港的法律制度,关于建立一些社会福利署的计划,还有一些专门制定的翱翔计划等等,因为青少年的祖国的未来,社会坚强的后备,因此,为了预防青少年的毒品犯罪,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大华,郑红丽.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6).
[2]赵维科.犯罪原因的系统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
[3]梅传强,蔡春艳,贵州省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实证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6).
[4]贾娟,王玉瑾.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04).
[5]昊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