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要求我们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强、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的高素质的学生。然而当前的中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往往表现出自主意识、生活意识差,人际交往意识淡薄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敢于面对挫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挑战,直视困难。
【关键词】 中学生 抗挫折能力 对策
1 中学生挫折状况的调查
中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中重要的群体。由于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压力,面对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挫折问题,大多数中学生会采取消极,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敢直视挫折。针对“当你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和痛苦时,你会以主动的态度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吗?”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曾未如此的占47%;很少如此的占31%;有时如此的占15%;时常如此5%;经常如此的占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挫折时缺乏积极专研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止步,不能迎难而上。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是以消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只有22%的中学生对挫折有积极的反应,用自己的行动去战胜困难。而就“你生活上的起居完全由父母包办”这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曾未如此的占3%;很少如此的占8%;有时如此的占9%;时常如此和总是如此的分别占48%、32%。从中可以看到在生活方面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当父母不在家时往往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从侧面反应出当前的中学生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没有独立自主意识。而在人际交往方面75%的中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喜欢独来独往。
2 中学生挫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学习方面。
2.2.1 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升学压力下,使父母产生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出路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施加精神压力,提出过高的期望,脱离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学生主观上对学习的恐惧,长此以往形成厌学的倾向,造成中学生面临学习任务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2.2.2 有些教师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这种偏爱的教育观念往往会造成不同学生的心理包袱。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唯恐失去教师宠爱的地位,心里经常担忧的是成绩的下降,而不能专心的投入学习。而对于成绩差的或者不听话的学生来说,教师经常是不给任何机会。
2.2 生活上。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当面对生活上的挫折时往往表现出迷茫、自卑的心理,只能消极、被动的坐以待毙。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弱化了中学生的独立意识,他们从小养成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自己的任何欲望和要求都必须得到父母的支持,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甚至是心里遭受巨大的挫败。
2.3 人际交往。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逐年增加,中学生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开始攀升。中学生在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等方面都有明显增强,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出现了闭锁、防御、自卑等现象。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减少,调查显示45%的中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3 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对策
3.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自我抗挫折能力。培养中学生自主专研、刻苦精神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树立自我抗挫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成功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不在一朝一夕。其次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疏导。同时鼓励他们要以乐观精神面对困难,并积极主动地寻找克服苦难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战胜的巨大信心。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通过励志活动,提高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3.2 改变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3.2.1 父母应该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首先,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把孩子置身于水平相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又不至于受其他学生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以轻松平和心态对待学习。其次,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加于培养。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逼迫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学习各种特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不能过分溺爱和包办,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生活的本能,妥善的解决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做到事事不依赖别人。
3.2.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始阶段,心里的情绪不稳定。尤其对于调皮、不遵守纪律的“差生”学生来说,本身由于成绩的不理想而感到自卑,过激的言语批评和不当的处罚方式,很容易给中学生带来自尊心的伤害,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而失当的教学方法也会给中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教师如果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关心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他们投入“格外”的关注。这种做法既会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又会造成“差生”心里的极度不平衡,厌恶教师,进而讨厌学习。其次,教师单调的教育方式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将知识点全盘托出,而不运用灵活的方法,不能给学生以启发,不能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也就不能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共鸣,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反感这门课程,讨厌教师,直至厌学。这种连锁反应,教师应该格外重视。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传授死板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方法的选择,好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强和学生的交流成为良师益友。教师应该全面的提高专业素养,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参考文献:
1 孙峰.学生心里挫折的成因与消除.民营科技,2008(4)
2 周文杰.浅谈高中学生挫折心里.教育革新,2006(5)
3 胡向东.中学生心里挫折的表现和疏导.宁夏教育,2002(6)
【关键词】 中学生 抗挫折能力 对策
1 中学生挫折状况的调查
中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中重要的群体。由于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压力,面对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挫折问题,大多数中学生会采取消极,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敢直视挫折。针对“当你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和痛苦时,你会以主动的态度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吗?”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曾未如此的占47%;很少如此的占31%;有时如此的占15%;时常如此5%;经常如此的占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挫折时缺乏积极专研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止步,不能迎难而上。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是以消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只有22%的中学生对挫折有积极的反应,用自己的行动去战胜困难。而就“你生活上的起居完全由父母包办”这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曾未如此的占3%;很少如此的占8%;有时如此的占9%;时常如此和总是如此的分别占48%、32%。从中可以看到在生活方面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当父母不在家时往往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从侧面反应出当前的中学生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没有独立自主意识。而在人际交往方面75%的中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喜欢独来独往。
2 中学生挫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学习方面。
2.2.1 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升学压力下,使父母产生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出路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施加精神压力,提出过高的期望,脱离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学生主观上对学习的恐惧,长此以往形成厌学的倾向,造成中学生面临学习任务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2.2.2 有些教师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这种偏爱的教育观念往往会造成不同学生的心理包袱。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唯恐失去教师宠爱的地位,心里经常担忧的是成绩的下降,而不能专心的投入学习。而对于成绩差的或者不听话的学生来说,教师经常是不给任何机会。
2.2 生活上。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当面对生活上的挫折时往往表现出迷茫、自卑的心理,只能消极、被动的坐以待毙。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弱化了中学生的独立意识,他们从小养成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自己的任何欲望和要求都必须得到父母的支持,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甚至是心里遭受巨大的挫败。
2.3 人际交往。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逐年增加,中学生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开始攀升。中学生在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等方面都有明显增强,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出现了闭锁、防御、自卑等现象。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减少,调查显示45%的中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3 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对策
3.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自我抗挫折能力。培养中学生自主专研、刻苦精神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树立自我抗挫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成功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不在一朝一夕。其次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疏导。同时鼓励他们要以乐观精神面对困难,并积极主动地寻找克服苦难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战胜的巨大信心。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通过励志活动,提高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3.2 改变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3.2.1 父母应该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首先,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把孩子置身于水平相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又不至于受其他学生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以轻松平和心态对待学习。其次,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加于培养。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逼迫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学习各种特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不能过分溺爱和包办,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生活的本能,妥善的解决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做到事事不依赖别人。
3.2.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始阶段,心里的情绪不稳定。尤其对于调皮、不遵守纪律的“差生”学生来说,本身由于成绩的不理想而感到自卑,过激的言语批评和不当的处罚方式,很容易给中学生带来自尊心的伤害,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而失当的教学方法也会给中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教师如果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关心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他们投入“格外”的关注。这种做法既会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又会造成“差生”心里的极度不平衡,厌恶教师,进而讨厌学习。其次,教师单调的教育方式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将知识点全盘托出,而不运用灵活的方法,不能给学生以启发,不能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也就不能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共鸣,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反感这门课程,讨厌教师,直至厌学。这种连锁反应,教师应该格外重视。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传授死板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方法的选择,好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强和学生的交流成为良师益友。教师应该全面的提高专业素养,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参考文献:
1 孙峰.学生心里挫折的成因与消除.民营科技,2008(4)
2 周文杰.浅谈高中学生挫折心里.教育革新,2006(5)
3 胡向东.中学生心里挫折的表现和疏导.宁夏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