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新的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我对考试和评价形式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讲新课前让学生先自学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情况先自学教材,自学后进行评价测试,这就是“不教先评”。“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每个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或按教材中编排的单元,或按某一主题自行组织单元。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编排的顺序,也可以共同商量确定单元教学的顺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布置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低年级要求要明确,布置任务要细致。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在教完汉语拼音以后,布置学生在预习单元教材时做到“读、标、圈、划”。读,熟读课文;标,标出自然段;圈,圈出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划,划出自己喜欢的或不懂的句子。最后,进行教学前评价测试,教师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
“不教先评”符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要求自主,喜欢探究和冒险是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首先面对教材,自学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自学以后进行评价测试,使学生看到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2003年5月,在教学中进行“不教先评”的试验结果,让我看到了学生自学的热情和能力,确信学生可以自己首先面对教材,教师的教学不必从“零”开始。
“不教先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自己学习,使学生消除依赖思想,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就如同第一次是朋友开车将你接到家中做客,第二次,让你自己走过去,你不一定认识路。倘若第一次你就是按照朋友告诉的门牌号码,自己一路问人走过去的,第二次再叫你去他家,一定不会不认识路的。
“不教先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通过评价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将每单元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学都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多花工夫的部分。第二是一部分学生掌握,一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内容,这是必须提供个别教学的部分,个别教学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同学间相互提供。第三是学生自学都未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评价分析以后,教师整合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进行针对性备课和讲课,讲学生的共性疑难、讲本单元的关键、讲需要拓展的内容。
“不教先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学习。
2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形式,每4~6人一组(中学最佳效果是4人)进行分组。每次考试评价以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并将小组平均分在班上公布,且表扬绝大多数小组。
“均分激励”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片面放大了分数竞争的作用。班级同学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学生心态扭曲、心胸狭隘,恶化了学生人际心理环境。“均分激励”由于每个组员的进步都会给别人带来进步,别人的进步也会导致自己的进步,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均分激励”能使学生学习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使得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由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因此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光是自己成绩好不行,必须尽力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会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必须认真学习,尽快把成绩赶上去。实验班同学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学习成为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
3 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教学前评价。教学前评价是指学生自学教材后,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备课)之前的评价。它使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备课提供依据。教学前评价消除了教师“不讲不放心”的顾虑。让教师看到学生自己学习的潜能,为教师由衷欣赏学生、不断表扬学生提供了基础。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更加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次是教学中评价。教学中评价是指,该单元教学课时数进行到一半,且教完本单元内容时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如果学生已提前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就可以提前结束本单元教学,带领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下阶段学习。如果学生学习进展情况正常,则根据评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备课,组织教学。如果学生学习情况很差,则教师势必对评价工具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合理和科学;对教学进行反思,大幅度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所剩一半课时,对前面的教学进行补救。教学中评价起到及时调控教学进度、改进教学行为的作用,促进教学处于良性循环。
第三次是教学后评价。它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单元测试,起到总结本单元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的作用。一个单元三次评价,由于难度相当、题目不同,学生评价测试成绩将会一次高于一次,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三次评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螺旋式上升、循环复习、巩固提高和加深理解的过程。
1 讲新课前让学生先自学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情况先自学教材,自学后进行评价测试,这就是“不教先评”。“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每个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或按教材中编排的单元,或按某一主题自行组织单元。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编排的顺序,也可以共同商量确定单元教学的顺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布置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低年级要求要明确,布置任务要细致。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在教完汉语拼音以后,布置学生在预习单元教材时做到“读、标、圈、划”。读,熟读课文;标,标出自然段;圈,圈出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划,划出自己喜欢的或不懂的句子。最后,进行教学前评价测试,教师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
“不教先评”符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要求自主,喜欢探究和冒险是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首先面对教材,自学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自学以后进行评价测试,使学生看到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2003年5月,在教学中进行“不教先评”的试验结果,让我看到了学生自学的热情和能力,确信学生可以自己首先面对教材,教师的教学不必从“零”开始。
“不教先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自己学习,使学生消除依赖思想,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就如同第一次是朋友开车将你接到家中做客,第二次,让你自己走过去,你不一定认识路。倘若第一次你就是按照朋友告诉的门牌号码,自己一路问人走过去的,第二次再叫你去他家,一定不会不认识路的。
“不教先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通过评价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将每单元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学都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多花工夫的部分。第二是一部分学生掌握,一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内容,这是必须提供个别教学的部分,个别教学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同学间相互提供。第三是学生自学都未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评价分析以后,教师整合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进行针对性备课和讲课,讲学生的共性疑难、讲本单元的关键、讲需要拓展的内容。
“不教先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学习。
2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形式,每4~6人一组(中学最佳效果是4人)进行分组。每次考试评价以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并将小组平均分在班上公布,且表扬绝大多数小组。
“均分激励”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片面放大了分数竞争的作用。班级同学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学生心态扭曲、心胸狭隘,恶化了学生人际心理环境。“均分激励”由于每个组员的进步都会给别人带来进步,别人的进步也会导致自己的进步,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均分激励”能使学生学习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使得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由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因此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光是自己成绩好不行,必须尽力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会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必须认真学习,尽快把成绩赶上去。实验班同学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学习成为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
3 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教学前评价。教学前评价是指学生自学教材后,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备课)之前的评价。它使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备课提供依据。教学前评价消除了教师“不讲不放心”的顾虑。让教师看到学生自己学习的潜能,为教师由衷欣赏学生、不断表扬学生提供了基础。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更加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次是教学中评价。教学中评价是指,该单元教学课时数进行到一半,且教完本单元内容时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如果学生已提前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就可以提前结束本单元教学,带领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下阶段学习。如果学生学习进展情况正常,则根据评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备课,组织教学。如果学生学习情况很差,则教师势必对评价工具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合理和科学;对教学进行反思,大幅度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所剩一半课时,对前面的教学进行补救。教学中评价起到及时调控教学进度、改进教学行为的作用,促进教学处于良性循环。
第三次是教学后评价。它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单元测试,起到总结本单元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的作用。一个单元三次评价,由于难度相当、题目不同,学生评价测试成绩将会一次高于一次,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三次评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螺旋式上升、循环复习、巩固提高和加深理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