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如何强化化学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其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已成为化学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对我区初中化学“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研。
课改以来我区教师在认识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课程资源的来源、范围、形式和采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再认识,理论和实践都已不再将教科书、教参、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学校开发了课程资源文本,如羊渠河学校教师李霞定期在化学课上开设“开放实验日”将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拿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春光中学开发了综合课程教材《峰峰历史与文化》等。但还有很多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开发的资源文本要么学术性过强,要么泛泛而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宜性不太理想,不能很好激发师生利用的兴趣,尤其是对化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研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峰峰矿区是以煤炭、陶瓷、水泥等为主要产业的一个工业区,各种厂矿比较多,附属企业比较多,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新华书店规模比较大,还有国家级水库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自然公园一个等,太行山余脉鼓山与老槐山南北纵贯峰峰矿区全境,校外化学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如:教学有关碳元素的知识时,可把煤矿、焦化厂、化工厂和煤气公司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教学硅酸盐知识时,可把陶瓷厂、水泥厂和玻璃厂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学习“化学与生活”方面的知识时,可把大山、水库和河流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时,可把森林公园和自然公园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校外课程资源意识不强,再加上害怕学生走出校园出现不安全问题,现有的校外化学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可利用的化学课外课程资源,其中有代表性的见下表:
当前关键就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使之成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
《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教师手册的编写、学生活动指南编制、校内外学习资源利用、生活生产中学习素材挖掘、网络和媒体信息利用等课程资源,都提出了明确利用与开发建议,规定了具体开发利用原则和方法,这为我们根据本地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我们只能在可能的选择范围内开发重点的课程资源,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在量上的充足,而忽视所开发课程资源的价值,即学生能否从中汲取终生受益的教诲。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上要做到:一是能够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二是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三是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及有利于教育理想的实现。
2.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为了开发而开发,要注意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如今课程资源的开发被写进课程标准中,已足可引起关注。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起积极开发各种新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要善于识别、发现现存的课程资源,把闲置的课程资源及时加工、转化,以进入实际的课程而加以充分利用。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区别各种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做到开发和利用相统一,利用频率和效果相统一。
3.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确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到二者的兼顾。兼顾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要建立起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机制,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总之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书店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课改以来我区教师在认识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课程资源的来源、范围、形式和采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再认识,理论和实践都已不再将教科书、教参、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学校开发了课程资源文本,如羊渠河学校教师李霞定期在化学课上开设“开放实验日”将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拿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春光中学开发了综合课程教材《峰峰历史与文化》等。但还有很多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开发的资源文本要么学术性过强,要么泛泛而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宜性不太理想,不能很好激发师生利用的兴趣,尤其是对化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研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峰峰矿区是以煤炭、陶瓷、水泥等为主要产业的一个工业区,各种厂矿比较多,附属企业比较多,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新华书店规模比较大,还有国家级水库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自然公园一个等,太行山余脉鼓山与老槐山南北纵贯峰峰矿区全境,校外化学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如:教学有关碳元素的知识时,可把煤矿、焦化厂、化工厂和煤气公司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教学硅酸盐知识时,可把陶瓷厂、水泥厂和玻璃厂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学习“化学与生活”方面的知识时,可把大山、水库和河流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时,可把森林公园和自然公园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校外课程资源意识不强,再加上害怕学生走出校园出现不安全问题,现有的校外化学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可利用的化学课外课程资源,其中有代表性的见下表:
当前关键就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使之成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
《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教师手册的编写、学生活动指南编制、校内外学习资源利用、生活生产中学习素材挖掘、网络和媒体信息利用等课程资源,都提出了明确利用与开发建议,规定了具体开发利用原则和方法,这为我们根据本地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我们只能在可能的选择范围内开发重点的课程资源,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在量上的充足,而忽视所开发课程资源的价值,即学生能否从中汲取终生受益的教诲。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上要做到:一是能够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二是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三是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及有利于教育理想的实现。
2.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为了开发而开发,要注意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如今课程资源的开发被写进课程标准中,已足可引起关注。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起积极开发各种新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要善于识别、发现现存的课程资源,把闲置的课程资源及时加工、转化,以进入实际的课程而加以充分利用。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区别各种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做到开发和利用相统一,利用频率和效果相统一。
3.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确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到二者的兼顾。兼顾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要建立起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机制,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总之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书店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