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命运相关 很久以前,我曾眺望过遥远的未来, 今天,我已到达这里,却并无多少惊喜。 就像做了一场夢,醒来后,去日经年。 有时我坐在石头上,心想, 还有更远的未来,还有 永远无法相遇的人,继续走下去。 还有望不见的星球, 飘浮着,像气泡,躲在远处。 活到如今,我终于知道, 宇宙是个整体, 世间微小的变化,都与我命运相关。岷 山 再高的山,树也能上去。 树也上不去的地方,青草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运相关
很久以前,我曾眺望过遥远的未来,
今天,我已到达这里,却并无多少惊喜。
就像做了一场夢,醒来后,去日经年。
有时我坐在石头上,心想,
还有更远的未来,还有
永远无法相遇的人,继续走下去。
还有望不见的星球,
飘浮着,像气泡,躲在远处。
活到如今,我终于知道,
宇宙是个整体,
世间微小的变化,都与我命运相关。
岷 山
再高的山,树也能上去。
树也上不去的地方,青草能够上去。
青草也上不去的地方,雪会从天而降,
覆盖住山顶。
我曾经想过,天空那么辽阔,
走几步也许踩不坏。我想上去,
走一走。
从鹅沟的南坡往上,
虽然陡峭,但可以试试。
那里的天空很低,手臂长的人,
甚至可以摸到。
我曾经指望灵魂登上山巅,
但这个不争气的老东西让我越来越失望。
现在,岷山就横在我的面前,
是上,还是不上?不能依靠灵魂,
但也不能不考虑肉体的沉重。
在阴山巨大的斜坡上
一群蒙古马冲出了草原的边界,
进入云彩里。
天空躲在远处,甚至撤离了世界,
变成一块玻璃,悬浮在顶层。
在阴山巨大的斜坡上,
青草发芽的声音,
不会让人听见。
你只能看见大风追踪马尾,
向远方疾驰,
而牧人松开手里的鞭子,并未责备
翻过山脊的白云。
我认识一棵小草,去年它死在这里,
今年又活了,多么快啊,一年就是一生。
阴山有无数棵这样的小草,
而天空只有一个。天空有无数颗星星,
而太阳只有一个。此刻,
它正在天上燃烧。
一群蒙古马,
冲出了草原的边界,
进入了云彩里,云彩也在燃烧。
通常,进入云彩的马群会生出翅膀,
今天是个特例,
阴山稳坐在地上,是云彩在狂奔。
喧嚣过后,仍无寂静
总有黑色的星星,悬在高处。
总是忙啊忙,喧嚣过后,仍无寂静。
我已经烦了,不再仰望了,
即使夜空有我的反光,
人间依然苦于黑幕。
一想到这些,我就失望。
遇见创世者时,总是犹豫,
是永远疏离,还是渐渐靠拢。
其他文献
女性诗歌曾经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后来也被一再提起、引发广泛的讨论。我在数个场合下被问及对女性诗歌的看法。在听到了关于女性诗歌的七嘴八舌的议论后,我不禁生出疑问(套用一个很俗的句式):当我们在谈论女性诗歌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在我看来,对女性诗歌的“女性”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其一,显然是一种性别(意识),也就是突出女性和男性在性别上的差异,这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其二,是女性作为一种社会身
诗是古代文学的正宗,处于中国文化文类等级的上层,小说则属稗官野史,假语村言者流,很难想象尊卑观念深入骨髓的士大夫会屈尊纡贵,将二者嫁接为诗体小说,即便是叙事诗,与浩如烟海的抒情诗相比,也是凤毛麟角。 “叙事诗”与“诗体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偏正短语,叙事诗的中心词是“诗”,即有叙事性成分的诗,而诗体小说的中心词是“小说”,即以诗歌形式写的小说,它们必须遵循各自的美学规范。诗的本质是言志缘
诗和散文(本文所说的“散文”是小说、戏剧、散文等非诗文体的统称)是有文体界限的。不清楚这个界限,就不配做诗人。《清诗话》收录了吴乔的《答万季·诗问》,共有27篇精彩的答问。说到诗文区别时,有这样一段话:“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饮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美,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这些松树,这些秋天的橡树,这些岩石, 这水域晦暗而又为风所触动—— 我像你一样,你黑色的小舟, 漂过那被凉凉的泉水所喂养的水域。 大片的水下,自孩提时代起, 我就梦见过奇异的黑色珍宝, 梦见的不是黄金,或奇石,而是真正的 馈赠,在明尼苏达苍白的湖下。 这个早晨,也漂流于黎明的风中, 我感觉到我的手,我的鞋,还有这墨 水—— 如躯体的所有部位那样,漂流于 肉体和石头之云的上空
大解的诗,我是熟悉的。从他的名作《百年之后》到《个人史》,他的诗一直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对于生活深处的挖掘,延续着对于语言的挑剔与不苟合,这对于一位已经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人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读大解这组诗歌近作,不论是一段偶然的沉思,还是一次远方的出行所见,他都能在生活的体验地中找到智慧的一面,并用诗歌语言巧妙而精彩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或思想。透过句里行间的用词、断句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对于诗歌的敬畏之
在新诗回暖的季节读到牛放的诗集《诗藏》,那感觉可以借用卞之琳的诗句表达:“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无题一》) 这是诗的春潮,情的春潮,牛放的诗是其中的一朵浪花。 《诗藏》收诗作68首,分别归入“最后的净土”“最后的民族”“最后的皈依”三章。对于自己在其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藏地——以西藏为核心的藏族聚居地,牛放用这三个心灵的诗章表达了真诚的敬畏。 我感觉到了:他在追寻藏地之灵,用一颗唯美的心,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是诗歌的黄金岁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给新诗创造的众声喧哗的局面,非常令人怀念:新人涌现,力作迭出,全社会对于诗歌都处于响应性状态。有四个合唱群落:归来者和资深诗人,朦胧诗人和新来者,他们的不同乐音组成了诗歌的新时期交响曲,创造了新诗发展史上的一页辉煌篇章。 在绮丽的春天里,一大批饱经风霜的诗人从社会底层、从被“奇异的风”卷去的地方归来。归来者是一批相当成熟的诗人。他们本来就
从朦胧诗以后,汉语新诗逐渐远离了公共事件,从宏大叙事和广场抒情中退出,进入了个人私密经验的叙述和情感抒发。为集体代言变成了个人话语以后,诗歌有了深入生活细节的可能。这种转变导致诗歌从人类或者民族意识回到了个体,乃至身体,带着温度和质感,随着个人进入了公共生活。从试图驾驭生活到参与生活,人的身高和体重恢复了正常,人性显现出真实的欲望、阴影和光辉。 诗歌回到个人,由于视角和姿势发生了变化,已经从高处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在现代都市里,找寻一尊城市雕塑并不难,但是要在众多雕塑中找到一个会心、走心的造型,却需要阅尽千帆。这大概就是造型艺术与
我曾见过故宫的落日。夕阳下 漆黑的鸦群,高踞于 古槐们遒劲的枝丫之上 似乎是一个古老的比喻 我也曾在李家山的落日中逡巡 当我从暮色中回过神来,落日 正在动用最后一丝光线 为我屋檐下的母亲加冕 后来,我就被边地的落日俘虏 当那最后的光,越过乌云的藩篱 照射在普者黑的万亩荷塘之中 有人陳仓暗度,有人万箭穿心—— 你瞧,同一盏落日下 万物有着迥异的倒影 ——原载《核桃源》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