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是学习的一种途径,是立足于幼儿实际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模式化等因素,不能让美术区域活动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本文针对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美术区域活动 存在问题 指导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根据幼儿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指导幼儿学习和创作,让孩子在探索和操作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孩子进行大胆探索,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事情。下面就根据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心中无目标。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有了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但目前的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区域活动时,却没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味地放任幼儿进行自由创作,不能把教育目标有效地融入材料中。
2.教学方法模式化。在目前的美术区域活动中,孩子无论在进行颜色的图画或者图片的临摹上,都会有参考的教材,孩子所做的只是将书本上的东西复制在纸张上,很少能够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锻炼。
3.教师对美术的认识过于片面。现在的美术区域活动,由于教师对美术的片面认识,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不注重让幼儿充分地探索与体验,未能让幼儿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
4.教师缺乏对幼儿的具体了解。有些教师在美术活动材料中一般都是提供一样的材料,不能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不能根据孩子的表现适时地进行有效指导。
二、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例如在学习陶艺制作时,我们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介绍陶瓷发展史、陶瓷生产过程,把精美的陶瓷图片布置在墙上,仿佛走进了陶瓷世界,让每个孩子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去探索、去操作,学雕塑、彩绘、装饰……让自己也来当一回陶艺大师。通过材料的投放、氛围的营造,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2.有的放矢,有效投放。例如在投放松果时,可准备一些一片一片剪下来的松果,让能力弱的孩子根据提供的图形进行粘贴;还可以提供一些整个的松果及一些辅助物,让能力强的孩子通过想像对松果进行装饰。通过有效的投放材料,让能力不同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发展。
3.适时介入,给予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
在创作过程中,可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适时介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比如区域活动《藤蔓悄悄爬》,当孩子画的藤蔓都是朝同一个方向伸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小朋友:藤蔓除了向上爬还可以朝什么方向爬呢?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孩子学会画面的布局。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处理,指导要隐蔽。如在一次制作贺卡时,孩子争执了起来。甲说:“老师刚教我们的挖空方法多好,我们就应该用这种方法学做贺卡。”乙说:“我剪一些好看的小花贴上去就行了,干嘛还要挖空,真烦人。”吵来吵去,他们来找老师评理,做个了断。老师说:“贺卡的意义就是祝贺,让别人开心、快乐,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来做好呢?”最后他们决定使用各自的方法去做贺卡。老师的一句话让孩子学会了思考,促进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4.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他们的想法、知识积累也不尽相同。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根据孩子回答问题的情况和在操作中的表现总结该幼儿的性格特点。比如,给孩子们一大桶橡皮泥,让幼儿随意发挥,自己进行物品的创作,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地捏出物品,而且每次捏的物品都不一样,但有的幼儿必须看到别的小朋友做出来之后才知道自己要捏制什么物品,还有的小朋友每次捏的物品都是一样的。教师要清楚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因材施教,为孩子们提供层次性的材料。对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好的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创造环境并相应地提高孩子的表现力;对于创造能力较弱、兴趣不高的孩子,教师要激发孩子的兴趣,给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相关材料,多角度启发孩子进行良好的创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教学上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给予幼儿相应的指导,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郑慧英 幼儿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许艳明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J].成才之路,2012,(24)。
[4]陈思秀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田[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11,(10)。
关键词:美术区域活动 存在问题 指导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根据幼儿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指导幼儿学习和创作,让孩子在探索和操作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孩子进行大胆探索,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事情。下面就根据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心中无目标。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有了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但目前的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区域活动时,却没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味地放任幼儿进行自由创作,不能把教育目标有效地融入材料中。
2.教学方法模式化。在目前的美术区域活动中,孩子无论在进行颜色的图画或者图片的临摹上,都会有参考的教材,孩子所做的只是将书本上的东西复制在纸张上,很少能够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锻炼。
3.教师对美术的认识过于片面。现在的美术区域活动,由于教师对美术的片面认识,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不注重让幼儿充分地探索与体验,未能让幼儿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
4.教师缺乏对幼儿的具体了解。有些教师在美术活动材料中一般都是提供一样的材料,不能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不能根据孩子的表现适时地进行有效指导。
二、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例如在学习陶艺制作时,我们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介绍陶瓷发展史、陶瓷生产过程,把精美的陶瓷图片布置在墙上,仿佛走进了陶瓷世界,让每个孩子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去探索、去操作,学雕塑、彩绘、装饰……让自己也来当一回陶艺大师。通过材料的投放、氛围的营造,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2.有的放矢,有效投放。例如在投放松果时,可准备一些一片一片剪下来的松果,让能力弱的孩子根据提供的图形进行粘贴;还可以提供一些整个的松果及一些辅助物,让能力强的孩子通过想像对松果进行装饰。通过有效的投放材料,让能力不同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发展。
3.适时介入,给予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
在创作过程中,可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适时介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比如区域活动《藤蔓悄悄爬》,当孩子画的藤蔓都是朝同一个方向伸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小朋友:藤蔓除了向上爬还可以朝什么方向爬呢?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孩子学会画面的布局。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处理,指导要隐蔽。如在一次制作贺卡时,孩子争执了起来。甲说:“老师刚教我们的挖空方法多好,我们就应该用这种方法学做贺卡。”乙说:“我剪一些好看的小花贴上去就行了,干嘛还要挖空,真烦人。”吵来吵去,他们来找老师评理,做个了断。老师说:“贺卡的意义就是祝贺,让别人开心、快乐,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来做好呢?”最后他们决定使用各自的方法去做贺卡。老师的一句话让孩子学会了思考,促进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4.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他们的想法、知识积累也不尽相同。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根据孩子回答问题的情况和在操作中的表现总结该幼儿的性格特点。比如,给孩子们一大桶橡皮泥,让幼儿随意发挥,自己进行物品的创作,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地捏出物品,而且每次捏的物品都不一样,但有的幼儿必须看到别的小朋友做出来之后才知道自己要捏制什么物品,还有的小朋友每次捏的物品都是一样的。教师要清楚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因材施教,为孩子们提供层次性的材料。对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好的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创造环境并相应地提高孩子的表现力;对于创造能力较弱、兴趣不高的孩子,教师要激发孩子的兴趣,给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相关材料,多角度启发孩子进行良好的创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教学上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给予幼儿相应的指导,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郑慧英 幼儿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许艳明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J].成才之路,2012,(24)。
[4]陈思秀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田[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