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程一体化确定了“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基本内涵,其中,形式联合,是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学、练、赛形式多样,家、校、社联动等。[1]就课内外联合而言,提高大课间与体育课堂的关联性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环节。但如何做到联合,更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
一、学校体育大课间的突出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大课间活动,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2]通过近十年对诸多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观摩,大课间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课间的单一化现象要尽量消除
在过去的课间操年代,由于规定时间短,无法开展过多的活动项目,常常是跑几圈,或做一做广播体操即结束。而现在大课间的时间延长至25~30min,学生有时间能够参与除了跑步、做操之外的其他活动,因此,还仅仅是延续课间操的简单活动形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多样化锻炼的需要。但现在依然存在单一化现象:一是只用几分钟的时间跑步,甚至尚未跑热就结束。跑步,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对提高心肺耐力等具有重要功能,但跑步时间不足,难以发挥其作用。二是只是做一遍或两遍广播体操,一套操仅3~5min,做一套操几乎达不到锻炼效果,即便是做两遍也不足10min。而对于25~30min的大课间来讲,用不足一半的时间让学生锻炼显然是不可取的。产生单一化现象的主要根源:一是对大课间的作用和价值把握不够到位;二是对大课间的形式缺乏创新意识;三是学校对大课间活动不够重视。
2.大课间的形式化现象要尽量避免
在日常观摩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大课间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大课间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一是过于追求整齐划一的方队式大课间,每一个班跑成一个小方队,为了更整齐和所谓的“好看”,要求同一班学生站位尽可能密集,而班与班之间的间隔却较大,这类大课间的突出问题在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有一名学生摔倒,相邻学生很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同时,这样的队形跑步,学生无法跑得放松、自然,跑步时迈不开步子,紧张而小心翼翼地跑步,效果不理想。二是花样繁多但过于注重“表演”式的大课间,有些学校的大课间并非只有跑步或做操,而是有多种多样的内容,但遗憾的是每一项内容练习时间过短,“蜻蜓点水”式的练习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有的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期间,组织一部分学生停止锻炼来观看校代表队表演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大课间的目的意义还不太清晰,未能充分挖掘大课间的价值;还有就是“形象工程”意识作怪,注重其“形”而忽略其“神”,未能做到大课间的“形神兼备”。总之,无论是哪种过于追求形式化的大课间,都不利于发挥大课间对学生有效锻炼的促进作用。
3.大课间的游离化现象要尽量解决
就大课间而言,所谓游离化是指大课间与课堂内容学习无关联,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组织活动。一般而言,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均属于第二课堂,开展得好能够强化或弥补第一课堂之不足,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有一些大课间活动所组织的内容与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缺乏关联性,不能让学生充分巩固和提高课堂上所学技能,或所练体能。从锻炼时间上来看,课堂上的时间较为有限,每一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的锻炼明显不足,借助课外活动尤其是每天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大课间活动,能够弥补课堂缺失的锻炼。产生游离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课内外联合的意识,即从思想上或观念上还没有想到要与课堂所学内容关联;二是缺乏充足的场地器材,因为课堂上所学运动技能,多数需要场地器材支撑,如篮球需要篮球场和篮球,足球需要足球场和足球,体操器械类运动更是如此,因此,如果学校场地器材不足,开展有关联性的大课间也有一定难度;三是缺乏合理的方案设计,对于场地器材能够满足大课间组织活动需要的学校,其中有一些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设计,使大课间活动与课堂学习内容关联度不高。
二、学校体育大课间的功能价值定位
国家规定中小学每天开展25~30min的大课间,少部分学校还将大课间时间进一步延长,个别学校让学生上下午各参加一次大课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课间有其多元化的锻炼效果。
1.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大课间非常关键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要真正地参与到运动中,不断感悟体育的魅力,从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体育锻炼中愉悦身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条件作为保障,每天坚持锻炼才能有望形成。大课间不仅每天都有,而且大课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参与运动,要比课堂上的练习活动更自主、更持久,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强化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良好運动习惯的养成十分关键,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不容忽视大课间在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
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大课间尤为适当
大课间活动大都没有教师的讲解、示范、小结等环节,主要是集中用于学生练习的时间,甚至有些学校大课间安排的时间更长,因此,应充分利用这种有着充足时间保障的大课间活动方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参与锻炼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即使掐头去尾仅有20min完全用于锻炼,只要能够每天坚持,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也是不可低估的,再加上体育课、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锻炼,学生每天只要坚持,养成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便十分有望。但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即注重个体差异,不仅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能锻炼内容、量与强度要有区别,即便是同一学段、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有差异的大课间锻炼,让每一名学生的锻炼都受益,较为适合与得当。
3.满足需求、掌握技能大课间比较可行
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与课堂上更为严格管理下的锻炼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活动内容上可以结合学生对运动的需求灵活安排,且组织形式也相对可以更加有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活动空间相对可以更宽敞,活动频率可以更密集,活动效果也自然会提升。只有有了能够满足需求的积极锻炼,其运动技能的掌握才能有望加快速度,也同时提高了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当然,掌握技能需要一个学与练的过程,抓好课堂上学,首先是学生爱学的,这就要求组织学习的方式丰富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提高其注意力,便于学得更准;其次是学得会,掌握技能必定是在学会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再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利用充足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强化技术动作的练习,对促进学生形成运动技能十分可行,因此,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从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出发,结合课堂上所学专项运动内容,进行强化性练习尤为重要。 4.以体育人、塑造精神大课间较为有效
大课间活动时间既有利于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也是满足需求、掌握技能不可忽视的途径,而体能锻炼和技能形成过程,也正是塑造体育精神、全面育人的好时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有集体项目,需要两人或多人之间配合完成,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些锻炼如体能练习,往往趣味性不足,且比较枯燥,学生如果能坚持锻炼,便能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等优良品格;有些学校体育锻炼场所有限,会导致学生的锻炼空间不足,显得拥挤,甚至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们在锻炼中如果能互相关心,相互照顾,注意避让,不碰撞伤及同伴,便是教育引导学生处处为别人着想、关心爱护同伴的良好教育时机;大课间活动前后的借还器材,如果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有序借还,并把归还的器材摆放整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守规矩、不怕累、多付出的良好品格教育。因此,不可忽视大课间活动以体育人的价值。除此之外,大课间还能够起到缓解疲劳、愉悦身心、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等作用,从而提高大课间结束后其他学科学习的效率。
三、体育课程一体化对大课间的期待
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大课间活动开展方面,从内容上期待能够使其与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形式上期待实现课内外相联合,发挥相互补充和促进作用,从结果上期待大课间真正能够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提高质量,发挥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些期待,如何有效开展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的大课间活动呢?
1.大课间与课堂的内容关联互为促进策略
实现大课间与课堂内容的关联且功能促进,需要充分把握:一是大课间活动时间的保障性,无论一所学校是按国家规定的时间,每天上午有一个25~30min的大课间,还是学校自行规定超过30min的大课间安排,都需要区分大课间的“毛时间”和“净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大课间时间为例,所谓毛时间,就是原有规定时间,即国家规定的25~30min;所谓“净时间”,就是除去前后各5min以内的时间,剩余用于学生锻炼的时间。大课间的时间与课间操相比尽管增加了,但客观上还要除去一个小课间10min的时间,这10min就包含着大课间的入场、退场时间,以及其他利用课间需要处理的事情所用时间等。因此,在设计锻炼内容、方法、量和强度时,要确保在大课间“净时间”中的锻炼实效。二是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关联性,是指大课间活动内容要与课堂学习内容有机关联,主要是指运动技能学习的关联,大课间中的锻炼,可以按照课中所学进行持续性练习,也可以是对当前课中所学与以往课中所学的综合性练习,还可以是针对课堂所学的拓展性练习。三是大课间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是指大课间关联性的内容确定后,其形式要较课堂更为丰富,器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班级为单位一人一器械一起练,可两人一组交替练,可小组一起合作练,还可进行多种形式的以赛代练等。通过有关联性的练习,不仅课堂学习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而且,大课间活动为课堂练习作了有效的锻炼补充,体现出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大课间兼顾体能与技能的有效锻炼策略
在学校开展大课间的过程中,体能与技能兼顾至关重要,二者兼顾,既有利于掌握技能,还能够对体质健康有一定的促进。然而,纵观以往的大课间,存在着多种形式,有些学校的大课间将体能、技能二者结合得较好,有些大课间活动是单纯的某一项目的练习,有些学校是单纯开展跑步,还有部分初中学校整个大课间都是在练习体能,也有部分学校仅仅是做一两套广播体操。不同的大课间内容和组织形式将会达到不同的锻炼效果,如果能够将体能与技能充分结合,锻炼效果会更为理想。但在大课间活动中,如何做好体能与技能的兼顾?一是在对学校大课间研制方案中就要有一个全面考虑,就体能而言,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不同、各专项运动所需体能基础不同、学生的体能状况不同等,大课间安排体能锻炼的内容要综合考虑,既不能全校“大统一”,也要避免全班“一刀切”,因人因项而异的大课间体能设置尤为重要。就技能而言,学校要能够基于各学段(或本学段)、各年级课堂所学专项运动,学校所具有的专项运动场地器材,以及学生的运动需求,初三年级还可适当考虑中考体育所设专项运动,综合确定大课间技能锻炼项目。当然,更为理想的体能与技能兼顾的方式,建议在技能锻炼过程中兼顾体能的发展。只有通盘考虑、合理规划才可能做好兼顾。二是大课间实施过程需要强化指导与有效组织,在大课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锻炼要能够按整体方案推进,关键还要把握质量与效果,确保做得对、做得到、做得好,因为错误的动作不仅不利于技能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体育教师的巡回指导不容忽视。由于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不足,事先加强对班主任的相关培训也很有必要,如果班主任也能够适当提醒或指导学生锻炼,将能有效提高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
3.大课间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提高质量策略
为了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已有的大课间活动经验值得借鉴,但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时间方面,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时间底线要求基础上,各学校可灵活把握是按规定时间上午组织、或上下午分年级组织、或一次增加时间组织,或上下午学生参与两次大课间等,这种时间上的灵活性,各学校可具體把握。二是内容方面,不可千篇一律,即便是两个相邻的学校,其大课间活动内容都有可能各不相同,因为除了学校场地器材的差异性,还有校本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等都决定着大课间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校通过组织跑步、做操、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有效开展大课间,有的学校是做操、踢足球(各年级难度不同)等。总之,内容的安排各校应取舍有度,只要能够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提高大课间质量,都是值得坚持和推广的。三是形式方面,丰富而多样的形式更容易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能够提升锻炼的效果。然而,基于学校之间的现实情况有别,组织形式也并不严格规定在某一种类上,适宜学校和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外与室内结合,无论是单人的、组合的还是集体形式的锻炼,无论是单一练习形式的还是趣味化游戏或比赛综合形式的等,也都要依据实际效果确定形式的适宜性。总之,学校开展大课间,对时间、内容、形式等的把握要做到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方能确保其质量。
大课间早已经常态化,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体育课程一体化对其有着一定的期待,不仅希望课内外增加关联性,还要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学校实际灵活把握大课间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基于大课间较为突出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满足需求、掌握技能,以体育人、塑造精神等的价值,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大课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OL](2007-05-24).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25.htm.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课题编号:GYI2020010)]
一、学校体育大课间的突出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大课间活动,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2]通过近十年对诸多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观摩,大课间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课间的单一化现象要尽量消除
在过去的课间操年代,由于规定时间短,无法开展过多的活动项目,常常是跑几圈,或做一做广播体操即结束。而现在大课间的时间延长至25~30min,学生有时间能够参与除了跑步、做操之外的其他活动,因此,还仅仅是延续课间操的简单活动形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多样化锻炼的需要。但现在依然存在单一化现象:一是只用几分钟的时间跑步,甚至尚未跑热就结束。跑步,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对提高心肺耐力等具有重要功能,但跑步时间不足,难以发挥其作用。二是只是做一遍或两遍广播体操,一套操仅3~5min,做一套操几乎达不到锻炼效果,即便是做两遍也不足10min。而对于25~30min的大课间来讲,用不足一半的时间让学生锻炼显然是不可取的。产生单一化现象的主要根源:一是对大课间的作用和价值把握不够到位;二是对大课间的形式缺乏创新意识;三是学校对大课间活动不够重视。
2.大课间的形式化现象要尽量避免
在日常观摩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大课间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大课间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一是过于追求整齐划一的方队式大课间,每一个班跑成一个小方队,为了更整齐和所谓的“好看”,要求同一班学生站位尽可能密集,而班与班之间的间隔却较大,这类大课间的突出问题在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有一名学生摔倒,相邻学生很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同时,这样的队形跑步,学生无法跑得放松、自然,跑步时迈不开步子,紧张而小心翼翼地跑步,效果不理想。二是花样繁多但过于注重“表演”式的大课间,有些学校的大课间并非只有跑步或做操,而是有多种多样的内容,但遗憾的是每一项内容练习时间过短,“蜻蜓点水”式的练习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有的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期间,组织一部分学生停止锻炼来观看校代表队表演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大课间的目的意义还不太清晰,未能充分挖掘大课间的价值;还有就是“形象工程”意识作怪,注重其“形”而忽略其“神”,未能做到大课间的“形神兼备”。总之,无论是哪种过于追求形式化的大课间,都不利于发挥大课间对学生有效锻炼的促进作用。
3.大课间的游离化现象要尽量解决
就大课间而言,所谓游离化是指大课间与课堂内容学习无关联,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组织活动。一般而言,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均属于第二课堂,开展得好能够强化或弥补第一课堂之不足,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有一些大课间活动所组织的内容与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缺乏关联性,不能让学生充分巩固和提高课堂上所学技能,或所练体能。从锻炼时间上来看,课堂上的时间较为有限,每一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的锻炼明显不足,借助课外活动尤其是每天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大课间活动,能够弥补课堂缺失的锻炼。产生游离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课内外联合的意识,即从思想上或观念上还没有想到要与课堂所学内容关联;二是缺乏充足的场地器材,因为课堂上所学运动技能,多数需要场地器材支撑,如篮球需要篮球场和篮球,足球需要足球场和足球,体操器械类运动更是如此,因此,如果学校场地器材不足,开展有关联性的大课间也有一定难度;三是缺乏合理的方案设计,对于场地器材能够满足大课间组织活动需要的学校,其中有一些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设计,使大课间活动与课堂学习内容关联度不高。
二、学校体育大课间的功能价值定位
国家规定中小学每天开展25~30min的大课间,少部分学校还将大课间时间进一步延长,个别学校让学生上下午各参加一次大课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课间有其多元化的锻炼效果。
1.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大课间非常关键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要真正地参与到运动中,不断感悟体育的魅力,从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体育锻炼中愉悦身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条件作为保障,每天坚持锻炼才能有望形成。大课间不仅每天都有,而且大课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参与运动,要比课堂上的练习活动更自主、更持久,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强化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良好運动习惯的养成十分关键,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不容忽视大课间在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
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大课间尤为适当
大课间活动大都没有教师的讲解、示范、小结等环节,主要是集中用于学生练习的时间,甚至有些学校大课间安排的时间更长,因此,应充分利用这种有着充足时间保障的大课间活动方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参与锻炼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即使掐头去尾仅有20min完全用于锻炼,只要能够每天坚持,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也是不可低估的,再加上体育课、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锻炼,学生每天只要坚持,养成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便十分有望。但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即注重个体差异,不仅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能锻炼内容、量与强度要有区别,即便是同一学段、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有差异的大课间锻炼,让每一名学生的锻炼都受益,较为适合与得当。
3.满足需求、掌握技能大课间比较可行
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与课堂上更为严格管理下的锻炼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活动内容上可以结合学生对运动的需求灵活安排,且组织形式也相对可以更加有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活动空间相对可以更宽敞,活动频率可以更密集,活动效果也自然会提升。只有有了能够满足需求的积极锻炼,其运动技能的掌握才能有望加快速度,也同时提高了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当然,掌握技能需要一个学与练的过程,抓好课堂上学,首先是学生爱学的,这就要求组织学习的方式丰富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提高其注意力,便于学得更准;其次是学得会,掌握技能必定是在学会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再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利用充足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强化技术动作的练习,对促进学生形成运动技能十分可行,因此,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从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出发,结合课堂上所学专项运动内容,进行强化性练习尤为重要。 4.以体育人、塑造精神大课间较为有效
大课间活动时间既有利于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也是满足需求、掌握技能不可忽视的途径,而体能锻炼和技能形成过程,也正是塑造体育精神、全面育人的好时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有集体项目,需要两人或多人之间配合完成,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些锻炼如体能练习,往往趣味性不足,且比较枯燥,学生如果能坚持锻炼,便能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等优良品格;有些学校体育锻炼场所有限,会导致学生的锻炼空间不足,显得拥挤,甚至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们在锻炼中如果能互相关心,相互照顾,注意避让,不碰撞伤及同伴,便是教育引导学生处处为别人着想、关心爱护同伴的良好教育时机;大课间活动前后的借还器材,如果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有序借还,并把归还的器材摆放整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守规矩、不怕累、多付出的良好品格教育。因此,不可忽视大课间活动以体育人的价值。除此之外,大课间还能够起到缓解疲劳、愉悦身心、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等作用,从而提高大课间结束后其他学科学习的效率。
三、体育课程一体化对大课间的期待
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大课间活动开展方面,从内容上期待能够使其与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形式上期待实现课内外相联合,发挥相互补充和促进作用,从结果上期待大课间真正能够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提高质量,发挥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些期待,如何有效开展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的大课间活动呢?
1.大课间与课堂的内容关联互为促进策略
实现大课间与课堂内容的关联且功能促进,需要充分把握:一是大课间活动时间的保障性,无论一所学校是按国家规定的时间,每天上午有一个25~30min的大课间,还是学校自行规定超过30min的大课间安排,都需要区分大课间的“毛时间”和“净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大课间时间为例,所谓毛时间,就是原有规定时间,即国家规定的25~30min;所谓“净时间”,就是除去前后各5min以内的时间,剩余用于学生锻炼的时间。大课间的时间与课间操相比尽管增加了,但客观上还要除去一个小课间10min的时间,这10min就包含着大课间的入场、退场时间,以及其他利用课间需要处理的事情所用时间等。因此,在设计锻炼内容、方法、量和强度时,要确保在大课间“净时间”中的锻炼实效。二是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关联性,是指大课间活动内容要与课堂学习内容有机关联,主要是指运动技能学习的关联,大课间中的锻炼,可以按照课中所学进行持续性练习,也可以是对当前课中所学与以往课中所学的综合性练习,还可以是针对课堂所学的拓展性练习。三是大课间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是指大课间关联性的内容确定后,其形式要较课堂更为丰富,器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班级为单位一人一器械一起练,可两人一组交替练,可小组一起合作练,还可进行多种形式的以赛代练等。通过有关联性的练习,不仅课堂学习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而且,大课间活动为课堂练习作了有效的锻炼补充,体现出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大课间兼顾体能与技能的有效锻炼策略
在学校开展大课间的过程中,体能与技能兼顾至关重要,二者兼顾,既有利于掌握技能,还能够对体质健康有一定的促进。然而,纵观以往的大课间,存在着多种形式,有些学校的大课间将体能、技能二者结合得较好,有些大课间活动是单纯的某一项目的练习,有些学校是单纯开展跑步,还有部分初中学校整个大课间都是在练习体能,也有部分学校仅仅是做一两套广播体操。不同的大课间内容和组织形式将会达到不同的锻炼效果,如果能够将体能与技能充分结合,锻炼效果会更为理想。但在大课间活动中,如何做好体能与技能的兼顾?一是在对学校大课间研制方案中就要有一个全面考虑,就体能而言,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不同、各专项运动所需体能基础不同、学生的体能状况不同等,大课间安排体能锻炼的内容要综合考虑,既不能全校“大统一”,也要避免全班“一刀切”,因人因项而异的大课间体能设置尤为重要。就技能而言,学校要能够基于各学段(或本学段)、各年级课堂所学专项运动,学校所具有的专项运动场地器材,以及学生的运动需求,初三年级还可适当考虑中考体育所设专项运动,综合确定大课间技能锻炼项目。当然,更为理想的体能与技能兼顾的方式,建议在技能锻炼过程中兼顾体能的发展。只有通盘考虑、合理规划才可能做好兼顾。二是大课间实施过程需要强化指导与有效组织,在大课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锻炼要能够按整体方案推进,关键还要把握质量与效果,确保做得对、做得到、做得好,因为错误的动作不仅不利于技能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体育教师的巡回指导不容忽视。由于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不足,事先加强对班主任的相关培训也很有必要,如果班主任也能够适当提醒或指导学生锻炼,将能有效提高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
3.大课间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提高质量策略
为了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已有的大课间活动经验值得借鉴,但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时间方面,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时间底线要求基础上,各学校可灵活把握是按规定时间上午组织、或上下午分年级组织、或一次增加时间组织,或上下午学生参与两次大课间等,这种时间上的灵活性,各学校可具體把握。二是内容方面,不可千篇一律,即便是两个相邻的学校,其大课间活动内容都有可能各不相同,因为除了学校场地器材的差异性,还有校本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等都决定着大课间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校通过组织跑步、做操、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有效开展大课间,有的学校是做操、踢足球(各年级难度不同)等。总之,内容的安排各校应取舍有度,只要能够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提高大课间质量,都是值得坚持和推广的。三是形式方面,丰富而多样的形式更容易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能够提升锻炼的效果。然而,基于学校之间的现实情况有别,组织形式也并不严格规定在某一种类上,适宜学校和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外与室内结合,无论是单人的、组合的还是集体形式的锻炼,无论是单一练习形式的还是趣味化游戏或比赛综合形式的等,也都要依据实际效果确定形式的适宜性。总之,学校开展大课间,对时间、内容、形式等的把握要做到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方能确保其质量。
大课间早已经常态化,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体育课程一体化对其有着一定的期待,不仅希望课内外增加关联性,还要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学校实际灵活把握大课间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基于大课间较为突出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满足需求、掌握技能,以体育人、塑造精神等的价值,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大课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OL](2007-05-24).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25.htm.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课题编号:GYI20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