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证伪主义是建立在批判归纳主义与证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是波普尔科学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波普尔反对循规蹈矩的遵守归纳法。在他看来,科学理论起源于大胆的假设,这些假设不管按现有的知识标准是否合理,一旦它成功地解决了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便被确认为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波普尔提倡以怀疑、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待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使科学处于不断创新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虽然有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却给后来的科学发展以启示并指出了方向,也重新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创造精神的重视。
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证实主义;归纳主义
一、科学哲学的理论基础——证伪主义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但其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科学哲学。他的科学哲学与传统认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存在诸多分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立。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经验证实的原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们的意义标准,同时它也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一切关于事实的判断有无意义取决于是否存在着能够通过经验来检验这一判断的方法。是否被经验证实成为命题又无意义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有意义的命题组成科学,而被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命题。没有被经验证实的命题也就是无意义的命题,也就是非科学的。证实主义原则运用的最主要最基础的方法是归纳法,证实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丰富的经验观察材料归纳得到的。长期以来,归纳法一直是获得科学理论必须运用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众多的哲学家都相当的推崇归纳法。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归纳主义认为,个别和一般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个对象既是个别同时又包含着一般,一般与个别没有先后之分。但是我们认识事物却是从个别开始,再进行概括。广义的说,归纳法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的方法。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及划界标准在波普尔看来是不适当的。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不能用经验来证实,可证实原则并不能解决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证伪主义是和证实主义针锋相对的检验科学理论的原则,归纳主义的中的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成为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的逻辑依据。我们知道,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可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但是人们却始终相信只有从重复出现的事实中才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是以事实的重复性为基础的。波普尔却认为,感觉材料的反复出现,只能证明这些感觉材料在过去发生过联系,但却无法证明这种联系在任何时间都会发生,也不能证明这种联系是必然的联系,过去无论重复多少次也不能证明未来必然或或然出现。例如,我们观察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能够证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只能说某只天鹅是白色的。一个全称的判断是包含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包含未来的经验对象,那么我们能够肯定,在未来我们所看见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显然一旦我们发现一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证明个别推导出一般所获得的科学理论是不可靠的。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也就是说,经验不能证实理论,却能证伪理论。
另一方面,证实原则所运用的归纳原理的论证本身就是问题:归纳原理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同样是一个全称陈述,按照归纳原则,论证归纳原理要运用到归纳原理本身,确切的说是比现有归纳原理更为高级的归纳原理。毫无疑问,这样就陷入了循环论。那么如果想要在避免循环论的基础上证明归纳原理就只有承认:全称陈述的科学理论是由经验得来的,以摆脱无法论证归纳原理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归纳原理虽然不是非常严密的,但却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或然性”。对此,波普尔仍然不赞同。他认为,假如我们承认基于归纳原理的陈述具有一定程度的或然性,那么要证明它就不得不运用一条经过修改的新归纳原理。假如这条新归纳原理本身又无法被证明是“真的”,而只是“或然的”,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导致了先验论。
相对于证实主义原则运用归纳法,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运用“试错法”来检验科学理论。“试错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大胆的提出猜想和假说,然后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实例,并根据事例对假设进行修正,乃至完全否定。若第一次失败,就再次提出更好的假说,再次对其进行证伪。“试错法”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通过证伪来实现“证实”。在分析“试错法”时,不是简单地将证伪理解为证明理论的错误而放弃理论,也不能将证伪看成是对现有理论的单纯否定。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能经受的假说和猜想越多,这个理论的确认度也就越高,确认度高的理论才是真正进步的理论。理论的进步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经验的参与。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因此,波普尔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
后期逻辑实证主义者也同样发现了上面所提到的证实原则及其运用工具归纳法的局限性。于是,为了反驳波普尔对自己观点的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者开始寻求归纳法的逻辑基础,对证实原则进行修正。他们认为归纳法的逻辑是和概率理论相关的,新理论的发明过程往往先提出假说,然后再寻找经验事实的支持。这种支持也只是概然的,只能随经验事实的增多而提高真理的概率。譬如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虽然人们不能保证它今后必然从东方升起,但是却说明它今后有可能从东方升起;而且,过去它从东方升起的次数愈多,今后它从东方升起的可能性即概率就愈大。但是波普尔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过去无论有多少次重复,也不能保证今后就一定重复。过去重复的次数无论如何多,它总是一个有限的数,而未来却是无限的,这样由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概率永远是接近零。所以经验证实所需要的经验的次数是无限的,但经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二、波普尔对实证主义的批驳给我们的启示
应当承认,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弘扬了现代科学的创新精神,展示并充分肯定了科学创造的力量。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虽存在一些理论弱点,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当时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波普尔能毅然地提出反归纳的证伪主义,其批判精神确实可嘉。他反对循规蹈矩的遵守归纳法。他的科学方法论强调,经验材料的积累和实验证据的数量并不是创立理论的决定性条件。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起源于大胆的假设,这些假设不管按现有的知识标准是否合理,一旦它成功地解决了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便被确认为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这种科学方法鼓励科学家主动发现问题,大胆假设,敢于批评权威,也积极面对针对自己假设的证伪。现代科学的、发展动力是不断的创新,只有批判,方有创新。波普尔提倡以怀疑、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待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使科学处于不断创新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为科学方法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任何理论本身都是理论成果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本身就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包含着、渗透着科学方法。波普尔关于证伪的理论在解释、阐明人们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就带来了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另外,波普尔的经验证伪理论虽然是有缺陷的,它片面夸大了证伪、批判等,但这种局限性却给后来的发展以启示并指出了方向。尽管波普尔的“反归纳观念”有点偏激,却重新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创造精神的重视,从而也启发了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使我们重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所本来具有的方面。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一)一次证伪就可以推翻一个理论
一次证伪就可以推翻一个理论,波普尔的这一看法未免过于轻率。因为有些时候“反例”的出现并不能否定一个理论或命题,相反却可能是丰富发展了它。后来的科学理论与先前科学理论的关系,是一种批判继承的关系,后来的科学理论指出先前科学理论的缺点及其局限性,对先前科学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进行继承并发展。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不能草率的通过一次证伪就推翻一个理论,却忽视这个理论是否还具有合理性。任何一种经典科学理论,一经提出,在之后漫长的发展中,都会遇到一次次的否证,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抛弃。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并不是一碰到反例,或一受到否证,便立刻抛弃他的理论。我们知道一个科学理论总要经历萌芽、发育及成熟的阶段,一个理论即使是科学的,它在萌芽阶段也会因为诸多的因素,例如认识主体的局限性、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等等,往往无法一步到位,常常要经受许多反例的冲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科学理论将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一个理论的产生并非只有一个前提,它会有诸多前提,对这个理论的证伪,并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个前提错误,也就是说,结论被证伪,结论的某些前提仍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这时靠一次证伪就去否定它,就会扼杀许多真正的科学理论,科学的发展也就会止步不前。
(二)强调证伪而抹煞证实的作用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主要特征是证伪。他认为在一个逻辑推理中,如果一个理论的结论是真的,其前提并不一定是真的,所以证实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一个理论的结论是假的,那么它的前提就一定是假的。所以证伪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在逻辑上,证伪原则和证实原则似乎的确是势不两立。根据这种证伪和证实的逻辑上的不对称性,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不可能被证实,追求理论的证伪才是最根本的科学态度。但是,波普尔的理论尽管有积极意义,但他过分地夸大了证伪的作用,忽略了对证实主义的合理继承。波普尔只看到了“证伪”与“证实”的对立,但证伪方法和归纳法之间并不存在他所设想的泾渭分明的界限。我们科学研究不可能总是否定性的,证伪作为检验理论的方法,总要肯定和确立那些否证不了的理论,它最终要有一个肯定的结论。证伪对科学认识的作用,离不开证实的作用。证伪与证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证实,就不会有证伪,证实是证伪的基础。因为证伪的对象以及针对证伪对象所提出的假说,都建立在已有的经过证实的经验知识理论之上的。证伪必须依据已有的证实对理论进行证伪。如果所有的证实都是假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证伪主义本身呢?证伪主义无疑会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证伪主义也必须遵守证伪原则,那证伪主义本身也就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假的。因此,证伪是依靠证实的存在而存在的,只有通过证实的对比才能体现出其作用与价值。忽视甚至否定证实知识的基础作用,就无法对任何一个理论进行合理证伪。那么,科学也就不会进步。另一方面,没有证伪也就没有证实。人们对于某一些理论的证伪,实际上就是对另一些理论的证实,人们在证伪某个假说的同时,就是证实了与其有矛盾关系的另一些假说。由此可见证实也要通过证伪来实现,脱离证伪,证实同样无法发挥作用。真理也要通过对错误的证伪来进一步证实自身的真实性。总之,证实与证伪之间并不是“逻辑不对称”的,事实上,证实与证伪是辩证统一的。证伪以证实为基础,证实通过证伪发挥作用得以实现。波普尔把证实与证伪绝对地对立起来,极端肯定证伪主义,完全否定证实主义,这样就割裂了证实与证伪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三)对归纳法的完全否定
应该承认,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他揭示了归纳法的局限性,但波普尔不仅仅是反对归纳法而是完全否定归纳法,并将它排除在科学方法论领域之外。波普尔的整个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彻底否定归纳法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波普尔关于归纳法的概念是粗糙和片面的,归纳法并不是逐个地列举正面事例来证明某个结论的简单枚举法。波普否定归纳法的很多观点直指归纳主义的片面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在逻辑上无效,他认识到了归纳主义的缺点,但他在批判归纳主义时,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演绎而舍弃了归纳。离开演绎法的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同样离开归纳法的演绎法也不是科学的方法。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大量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与运用归纳法分不开。对归纳法的否定实际上就是截断了人类认识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必由之路。波普尔却错误的将归纳与演绎绝对分开。在科学发现和检验的过程中,归纳和演绎都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方法,归纳与演绎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归纳与演绎对立起来。其实,归纳和演绎的运用,在实践中是相互关联的,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同样演绎推理也离不开归纳推理。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与演绎正如分析与综合一样,应当把每一个都应用到应当应用的地方,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他们的相互联系,他们的相互补充。”波普尔由于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他的理论的不足。但是,证伪主义又是如何推理出来的呢?证伪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是否是由归纳法得来的呢:“一次反例”是否也是在经历无数次的实验之后归纳得来的呢?不得不承认,证伪原则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归纳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是在批判归纳主义与证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证伪主义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理解波普尔哲学的根本所在,证伪主义的出现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必须认识到,证伪主义有其局限性,它并没有彻底的令人信服的解决归纳问题,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波普尔. 科学发现的逻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赵敦华. 赵敦华讲波普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赵敦华. 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罗玲玲 吕强. 归纳与演绎.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舒炜光 邱仁宗.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评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美]马克•诺图洛. 波普. 北京:中华书局.2003.
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证实主义;归纳主义
一、科学哲学的理论基础——证伪主义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但其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科学哲学。他的科学哲学与传统认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存在诸多分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立。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经验证实的原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们的意义标准,同时它也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一切关于事实的判断有无意义取决于是否存在着能够通过经验来检验这一判断的方法。是否被经验证实成为命题又无意义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有意义的命题组成科学,而被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命题。没有被经验证实的命题也就是无意义的命题,也就是非科学的。证实主义原则运用的最主要最基础的方法是归纳法,证实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丰富的经验观察材料归纳得到的。长期以来,归纳法一直是获得科学理论必须运用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众多的哲学家都相当的推崇归纳法。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归纳主义认为,个别和一般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个对象既是个别同时又包含着一般,一般与个别没有先后之分。但是我们认识事物却是从个别开始,再进行概括。广义的说,归纳法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的方法。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及划界标准在波普尔看来是不适当的。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不能用经验来证实,可证实原则并不能解决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证伪主义是和证实主义针锋相对的检验科学理论的原则,归纳主义的中的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成为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的逻辑依据。我们知道,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可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但是人们却始终相信只有从重复出现的事实中才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是以事实的重复性为基础的。波普尔却认为,感觉材料的反复出现,只能证明这些感觉材料在过去发生过联系,但却无法证明这种联系在任何时间都会发生,也不能证明这种联系是必然的联系,过去无论重复多少次也不能证明未来必然或或然出现。例如,我们观察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能够证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只能说某只天鹅是白色的。一个全称的判断是包含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包含未来的经验对象,那么我们能够肯定,在未来我们所看见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显然一旦我们发现一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证明个别推导出一般所获得的科学理论是不可靠的。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也就是说,经验不能证实理论,却能证伪理论。
另一方面,证实原则所运用的归纳原理的论证本身就是问题:归纳原理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同样是一个全称陈述,按照归纳原则,论证归纳原理要运用到归纳原理本身,确切的说是比现有归纳原理更为高级的归纳原理。毫无疑问,这样就陷入了循环论。那么如果想要在避免循环论的基础上证明归纳原理就只有承认:全称陈述的科学理论是由经验得来的,以摆脱无法论证归纳原理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归纳原理虽然不是非常严密的,但却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或然性”。对此,波普尔仍然不赞同。他认为,假如我们承认基于归纳原理的陈述具有一定程度的或然性,那么要证明它就不得不运用一条经过修改的新归纳原理。假如这条新归纳原理本身又无法被证明是“真的”,而只是“或然的”,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导致了先验论。
相对于证实主义原则运用归纳法,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运用“试错法”来检验科学理论。“试错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大胆的提出猜想和假说,然后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实例,并根据事例对假设进行修正,乃至完全否定。若第一次失败,就再次提出更好的假说,再次对其进行证伪。“试错法”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通过证伪来实现“证实”。在分析“试错法”时,不是简单地将证伪理解为证明理论的错误而放弃理论,也不能将证伪看成是对现有理论的单纯否定。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能经受的假说和猜想越多,这个理论的确认度也就越高,确认度高的理论才是真正进步的理论。理论的进步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经验的参与。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因此,波普尔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
后期逻辑实证主义者也同样发现了上面所提到的证实原则及其运用工具归纳法的局限性。于是,为了反驳波普尔对自己观点的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者开始寻求归纳法的逻辑基础,对证实原则进行修正。他们认为归纳法的逻辑是和概率理论相关的,新理论的发明过程往往先提出假说,然后再寻找经验事实的支持。这种支持也只是概然的,只能随经验事实的增多而提高真理的概率。譬如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虽然人们不能保证它今后必然从东方升起,但是却说明它今后有可能从东方升起;而且,过去它从东方升起的次数愈多,今后它从东方升起的可能性即概率就愈大。但是波普尔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过去无论有多少次重复,也不能保证今后就一定重复。过去重复的次数无论如何多,它总是一个有限的数,而未来却是无限的,这样由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概率永远是接近零。所以经验证实所需要的经验的次数是无限的,但经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二、波普尔对实证主义的批驳给我们的启示
应当承认,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弘扬了现代科学的创新精神,展示并充分肯定了科学创造的力量。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虽存在一些理论弱点,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当时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波普尔能毅然地提出反归纳的证伪主义,其批判精神确实可嘉。他反对循规蹈矩的遵守归纳法。他的科学方法论强调,经验材料的积累和实验证据的数量并不是创立理论的决定性条件。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起源于大胆的假设,这些假设不管按现有的知识标准是否合理,一旦它成功地解决了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便被确认为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这种科学方法鼓励科学家主动发现问题,大胆假设,敢于批评权威,也积极面对针对自己假设的证伪。现代科学的、发展动力是不断的创新,只有批判,方有创新。波普尔提倡以怀疑、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待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使科学处于不断创新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为科学方法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任何理论本身都是理论成果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本身就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包含着、渗透着科学方法。波普尔关于证伪的理论在解释、阐明人们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就带来了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另外,波普尔的经验证伪理论虽然是有缺陷的,它片面夸大了证伪、批判等,但这种局限性却给后来的发展以启示并指出了方向。尽管波普尔的“反归纳观念”有点偏激,却重新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创造精神的重视,从而也启发了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使我们重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所本来具有的方面。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一)一次证伪就可以推翻一个理论
一次证伪就可以推翻一个理论,波普尔的这一看法未免过于轻率。因为有些时候“反例”的出现并不能否定一个理论或命题,相反却可能是丰富发展了它。后来的科学理论与先前科学理论的关系,是一种批判继承的关系,后来的科学理论指出先前科学理论的缺点及其局限性,对先前科学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进行继承并发展。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不能草率的通过一次证伪就推翻一个理论,却忽视这个理论是否还具有合理性。任何一种经典科学理论,一经提出,在之后漫长的发展中,都会遇到一次次的否证,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抛弃。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并不是一碰到反例,或一受到否证,便立刻抛弃他的理论。我们知道一个科学理论总要经历萌芽、发育及成熟的阶段,一个理论即使是科学的,它在萌芽阶段也会因为诸多的因素,例如认识主体的局限性、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等等,往往无法一步到位,常常要经受许多反例的冲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科学理论将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一个理论的产生并非只有一个前提,它会有诸多前提,对这个理论的证伪,并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个前提错误,也就是说,结论被证伪,结论的某些前提仍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这时靠一次证伪就去否定它,就会扼杀许多真正的科学理论,科学的发展也就会止步不前。
(二)强调证伪而抹煞证实的作用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主要特征是证伪。他认为在一个逻辑推理中,如果一个理论的结论是真的,其前提并不一定是真的,所以证实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一个理论的结论是假的,那么它的前提就一定是假的。所以证伪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在逻辑上,证伪原则和证实原则似乎的确是势不两立。根据这种证伪和证实的逻辑上的不对称性,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不可能被证实,追求理论的证伪才是最根本的科学态度。但是,波普尔的理论尽管有积极意义,但他过分地夸大了证伪的作用,忽略了对证实主义的合理继承。波普尔只看到了“证伪”与“证实”的对立,但证伪方法和归纳法之间并不存在他所设想的泾渭分明的界限。我们科学研究不可能总是否定性的,证伪作为检验理论的方法,总要肯定和确立那些否证不了的理论,它最终要有一个肯定的结论。证伪对科学认识的作用,离不开证实的作用。证伪与证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证实,就不会有证伪,证实是证伪的基础。因为证伪的对象以及针对证伪对象所提出的假说,都建立在已有的经过证实的经验知识理论之上的。证伪必须依据已有的证实对理论进行证伪。如果所有的证实都是假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证伪主义本身呢?证伪主义无疑会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证伪主义也必须遵守证伪原则,那证伪主义本身也就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假的。因此,证伪是依靠证实的存在而存在的,只有通过证实的对比才能体现出其作用与价值。忽视甚至否定证实知识的基础作用,就无法对任何一个理论进行合理证伪。那么,科学也就不会进步。另一方面,没有证伪也就没有证实。人们对于某一些理论的证伪,实际上就是对另一些理论的证实,人们在证伪某个假说的同时,就是证实了与其有矛盾关系的另一些假说。由此可见证实也要通过证伪来实现,脱离证伪,证实同样无法发挥作用。真理也要通过对错误的证伪来进一步证实自身的真实性。总之,证实与证伪之间并不是“逻辑不对称”的,事实上,证实与证伪是辩证统一的。证伪以证实为基础,证实通过证伪发挥作用得以实现。波普尔把证实与证伪绝对地对立起来,极端肯定证伪主义,完全否定证实主义,这样就割裂了证实与证伪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三)对归纳法的完全否定
应该承认,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他揭示了归纳法的局限性,但波普尔不仅仅是反对归纳法而是完全否定归纳法,并将它排除在科学方法论领域之外。波普尔的整个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彻底否定归纳法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波普尔关于归纳法的概念是粗糙和片面的,归纳法并不是逐个地列举正面事例来证明某个结论的简单枚举法。波普否定归纳法的很多观点直指归纳主义的片面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在逻辑上无效,他认识到了归纳主义的缺点,但他在批判归纳主义时,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演绎而舍弃了归纳。离开演绎法的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同样离开归纳法的演绎法也不是科学的方法。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大量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与运用归纳法分不开。对归纳法的否定实际上就是截断了人类认识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必由之路。波普尔却错误的将归纳与演绎绝对分开。在科学发现和检验的过程中,归纳和演绎都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方法,归纳与演绎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归纳与演绎对立起来。其实,归纳和演绎的运用,在实践中是相互关联的,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同样演绎推理也离不开归纳推理。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与演绎正如分析与综合一样,应当把每一个都应用到应当应用的地方,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他们的相互联系,他们的相互补充。”波普尔由于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他的理论的不足。但是,证伪主义又是如何推理出来的呢?证伪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是否是由归纳法得来的呢:“一次反例”是否也是在经历无数次的实验之后归纳得来的呢?不得不承认,证伪原则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归纳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是在批判归纳主义与证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证伪主义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理解波普尔哲学的根本所在,证伪主义的出现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必须认识到,证伪主义有其局限性,它并没有彻底的令人信服的解决归纳问题,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波普尔. 科学发现的逻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赵敦华. 赵敦华讲波普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赵敦华. 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罗玲玲 吕强. 归纳与演绎.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舒炜光 邱仁宗.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评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美]马克•诺图洛. 波普. 北京:中华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