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现今小学数学课堂,笔者经过专点分析,发现传统教学下,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普遍低迷,不利于问题探究和课堂接收能力提升。针对此现状,笔者发现情境教学法,能很大程度地改善问题现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编撰教案、板书授课、题海复习是现今数学授课的一般形式;情绪低迷、死记硬背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常规现象。这样教学方式下的学生理解能力通常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活学活用,因此,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通过情境创设,展示抽象数理,理解变化规律,在联系生活中,调动学生的心理体验,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才会充满激情,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媒体,展示抽象数理
引导学生在切实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理解抽象数理,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情境中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大程度弱化抽象,让学生从多维角度看待数学问题,学生则更容易吃透知识点内容,理解抽象内容。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五章和第八章关于“乘法口诀”学习时,笔者采用媒体辅助进行教学的方式,如,排列整齐的方阵,由24名学生组成。此时,便通过动画展示的方式,如,将学生排成6行4列的方阵,让学生计算总人数,学生首先会想到“6+6+6+6”或“4+4+4+4+4+4”两种计算方式,此时便适时向学生渗透乘法的算理算法,学生便能在理解概念中得出也可通过4×6或者6×4两种方式计算,这便证明学生已经理解到乘法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与加法形成对比,得出个人的感性认知。再之后,也可通过动画展示的方式,将原定的队列改为8行3列和3行8列情况,让学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计算,发现最终结果都是相同的。这便能使得学生了解乘法的益处是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洁。在进行动画展示时,笔者常采用本班学生日常队列的图片进行展示,这样,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会使得在教师讲解概念时,注意力做到高度集中,一举拿下知识难点。
教师在借助媒体进行创设情境时,通常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点,也就是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知识点的理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难点,在讲解类似的问题时,采用此类教学方式,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联系生活,调动心理体验
小学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基本均来自生活实际,在课堂讲解时,最忌讳“照本宣科”,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数学思维对问题、概念进行理解。教师可采用“融题于境”的方式,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到数学课堂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则能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和二年级下册的《时分秒》章节的讲解中,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实际感知“时间”的概念。此时,便能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心理体验,最主要便是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时间节点联系到课堂讨论范围中。如,可采用创设学生一天日常生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理解,早晨7点,是学生起床的时间;7点30分,准备上学;7点50分则准备上课;中午12点,开始吃饭,晚上9点,洗漱准备睡觉。这都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学生将课堂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聯系,在日常生活时,也能及时观察钟表,在生活中复习好课堂中的知识内容。而有的学生则会讲到,晚上自己洗漱的时间通常是10点,与教师提供图片的钟表不同,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教师进行展示的日常中的异同点。这便是学生经过实际观察和联系得出的结果,充分证明出了学生的思维紧跟课堂进程。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将数学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才能充分理解知识内容和懂得活学活用。激发起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才会将个人充分融入到课堂讨论氛围中,也好帮助学生建构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理解变化规律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于贴合实际和运用实际,角色扮演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内容。此类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了解并理解数学中的变化规律,这比单纯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加与减》章节的学习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加与减便是在购物中。因此,笔者便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扮演售货员与顾客两种角色,进行价格计算,了解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理解变化规律。如,“一支铅笔价格为1元,一把尺子的价格为2元,一本书的价格为6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第一名学生要购买5支铅笔,需要多少钱,学生则会计算1+1+1+1+1=5,便会支付给售货员5元。而有的学生则会根据个人的情况,购买一把尺子和一本书,则在计算价格时,根据加法运算,得出结果为8元。调皮一些的学生还会考虑到生活实际中存在“退货换货”情况,如先购买5支铅笔,之后退掉2支铅笔,则价格变化为5-2=3(元),或者再加一把尺子,则价格会又变回5元。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花样百出,在不停地进行价格计算过程中,熟练“加与减”的运算过程,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学习。
情境的创设,在于贴合实际生活,越贴近实际生活,越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话题争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欲强烈,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这一点,并适当进行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迅速提升。
四、自制教具,进行高效复习
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具的辅助。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广泛的寻找适合教材的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利用。教具的范围不应在局限于常规的一些教具,还应在实际情境中寻找,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教具进行高效复习。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章节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角,而常规教学中,学生通常能够接触到的角就是三角尺。三角尺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角形成认知,但容易使得学生形成定性思维,仅仅能够发现三角形中的角,不能运用定义发现生活中的角,因此,笔者采用自制教具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定义,寻找生活中的角,如“课桌”,课桌是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两两成角,每相邻的两条边是一个直角的两条边。之后再纵深知识结构层次,笔者利用纸片制作出五角星等非常规但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模具,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角,并组织竞赛,看哪位学生寻找到的角最多。引导学生复习对于角的定义,强化对于角的认知。
自制教具,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教师所自制的教具,在生活实际物品中的抽象,再运用教具,展开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学生首先对于教具产生热情,学习能力便能激发,再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宗旨是尽量发挥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运用好奇心强烈、主观好动、思考问题感性的年龄特点,切入到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式细节时,要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发现最适合学生客观认知规律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烘托课堂氛围,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寒烨.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9-44.
[2]吴怡,繆玉明.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研究,2009(09):17-2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编撰教案、板书授课、题海复习是现今数学授课的一般形式;情绪低迷、死记硬背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常规现象。这样教学方式下的学生理解能力通常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活学活用,因此,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通过情境创设,展示抽象数理,理解变化规律,在联系生活中,调动学生的心理体验,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才会充满激情,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媒体,展示抽象数理
引导学生在切实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理解抽象数理,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情境中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大程度弱化抽象,让学生从多维角度看待数学问题,学生则更容易吃透知识点内容,理解抽象内容。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五章和第八章关于“乘法口诀”学习时,笔者采用媒体辅助进行教学的方式,如,排列整齐的方阵,由24名学生组成。此时,便通过动画展示的方式,如,将学生排成6行4列的方阵,让学生计算总人数,学生首先会想到“6+6+6+6”或“4+4+4+4+4+4”两种计算方式,此时便适时向学生渗透乘法的算理算法,学生便能在理解概念中得出也可通过4×6或者6×4两种方式计算,这便证明学生已经理解到乘法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与加法形成对比,得出个人的感性认知。再之后,也可通过动画展示的方式,将原定的队列改为8行3列和3行8列情况,让学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计算,发现最终结果都是相同的。这便能使得学生了解乘法的益处是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洁。在进行动画展示时,笔者常采用本班学生日常队列的图片进行展示,这样,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会使得在教师讲解概念时,注意力做到高度集中,一举拿下知识难点。
教师在借助媒体进行创设情境时,通常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点,也就是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知识点的理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难点,在讲解类似的问题时,采用此类教学方式,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联系生活,调动心理体验
小学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基本均来自生活实际,在课堂讲解时,最忌讳“照本宣科”,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数学思维对问题、概念进行理解。教师可采用“融题于境”的方式,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到数学课堂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则能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和二年级下册的《时分秒》章节的讲解中,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实际感知“时间”的概念。此时,便能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心理体验,最主要便是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时间节点联系到课堂讨论范围中。如,可采用创设学生一天日常生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理解,早晨7点,是学生起床的时间;7点30分,准备上学;7点50分则准备上课;中午12点,开始吃饭,晚上9点,洗漱准备睡觉。这都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学生将课堂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聯系,在日常生活时,也能及时观察钟表,在生活中复习好课堂中的知识内容。而有的学生则会讲到,晚上自己洗漱的时间通常是10点,与教师提供图片的钟表不同,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教师进行展示的日常中的异同点。这便是学生经过实际观察和联系得出的结果,充分证明出了学生的思维紧跟课堂进程。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将数学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才能充分理解知识内容和懂得活学活用。激发起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才会将个人充分融入到课堂讨论氛围中,也好帮助学生建构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理解变化规律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于贴合实际和运用实际,角色扮演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内容。此类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了解并理解数学中的变化规律,这比单纯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加与减》章节的学习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加与减便是在购物中。因此,笔者便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扮演售货员与顾客两种角色,进行价格计算,了解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理解变化规律。如,“一支铅笔价格为1元,一把尺子的价格为2元,一本书的价格为6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第一名学生要购买5支铅笔,需要多少钱,学生则会计算1+1+1+1+1=5,便会支付给售货员5元。而有的学生则会根据个人的情况,购买一把尺子和一本书,则在计算价格时,根据加法运算,得出结果为8元。调皮一些的学生还会考虑到生活实际中存在“退货换货”情况,如先购买5支铅笔,之后退掉2支铅笔,则价格变化为5-2=3(元),或者再加一把尺子,则价格会又变回5元。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花样百出,在不停地进行价格计算过程中,熟练“加与减”的运算过程,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学习。
情境的创设,在于贴合实际生活,越贴近实际生活,越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话题争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欲强烈,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这一点,并适当进行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迅速提升。
四、自制教具,进行高效复习
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具的辅助。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广泛的寻找适合教材的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利用。教具的范围不应在局限于常规的一些教具,还应在实际情境中寻找,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教具进行高效复习。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章节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角,而常规教学中,学生通常能够接触到的角就是三角尺。三角尺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角形成认知,但容易使得学生形成定性思维,仅仅能够发现三角形中的角,不能运用定义发现生活中的角,因此,笔者采用自制教具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定义,寻找生活中的角,如“课桌”,课桌是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两两成角,每相邻的两条边是一个直角的两条边。之后再纵深知识结构层次,笔者利用纸片制作出五角星等非常规但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模具,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角,并组织竞赛,看哪位学生寻找到的角最多。引导学生复习对于角的定义,强化对于角的认知。
自制教具,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教师所自制的教具,在生活实际物品中的抽象,再运用教具,展开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学生首先对于教具产生热情,学习能力便能激发,再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宗旨是尽量发挥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运用好奇心强烈、主观好动、思考问题感性的年龄特点,切入到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式细节时,要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发现最适合学生客观认知规律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烘托课堂氛围,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寒烨.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9-44.
[2]吴怡,繆玉明.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研究,2009(0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