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水平发展尚未得到全面覆盖,一些乡镇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甚至城市边缘的学校,他们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进展迟缓。教学资源缺乏,教育水平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传统守旧,教育质量明显偏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训更得不到重视,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这样的学校开展数学教学时,更要注重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思维的主动性
农村背景下,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大部分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思考的思维定势。所以,教师需要运用有效方法全面调动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利用良好时机,创造适合相应知识点教学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带入这个具备特定情感和形象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其心理机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多方位拓展。思考与探索的本质前提是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立足于学习的基础,思维拓展的次序,谨慎细致创设问题的情境背景,巧妙地设计疑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自己解惑。
例如,当讲到“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这一章节时,便可以采用聊天模式来提出数学问题。首先,进行上一个知识点的回顾后,再和学生讲述事件:“今天在别的班,老师听到有两位同学讨论一个问题——不许砍树,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树主杆的直径?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一帮他们呢?”这样先产生问题、制造悬念,所有学生都会走入情境,课堂整体都沉浸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的氛围中。
此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除了设立情境渗透这种演绎的思想,还应鼓动学生探究学习。比如,2、3和5的倍数特征,就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百数表,引导学生进行獨立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的逻辑和规律。学生根据线索慢慢梳理数字关系,体会数字带来的惊喜和韵味,继而发现规律并自我解惑获得成就,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
二、巩固基础知识,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由于年龄和条件的限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因此,想要学生拥有灵活的数学思维,首先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知识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在稳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将题型进行各种角度的变换,从多方位多角度解读知识点,训练逆向思维能力,增加思维的活跃度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题型中捕捉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逻辑性,明白公式的存在意义。这样,不论是对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是应对各种考试题型,都能得心应手。
除了变换题型训练方式,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选择在同一题型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题思路,告诉学生题目的解法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并且可以收集学生不同的解法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对比,然后让其自行选择最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解法,这样围绕着同一题型,让学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去思考,拓展思维,选择自己拿手的解题思路,在训练了学生灵活思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设计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多个方面和立场思考问题答案的更多可能性,反复训练学生的多角度灵活思维。
例如,在课堂上提问:“你知道8减1等于几?7?是的,但不完全对。”“假如,晚上有8根点燃的蜡烛,我们吹灭其中一根,那么天亮时会剩下多少根蜡烛呢?这里的答案就是1,因为没有被吹灭的蜡烛全都会被烧尽。”“假如水族箱里有8条鱼,1条已经死了,还会剩下多少鱼呢,那么8减1仍然等于8。”“假如一个桌子有8个角,我们对其中一个角进行切割,那么8减1除了等于7以外还可能等于9。”“那么,我们再回到最开始8减1等于几的问题,你的答案还是只有7吗?”
这样发散式训练,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定势得到了突破,在做题和应对考试时也会更加认真地去审题,理解题目所求,得出正确答案。
三、提高计算速度,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相较于发达地区,农村小学生因为家庭的因素,很少有学生在入学前就进行过反应速度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农村小学生的思维运转也普遍较为迟缓。而计算的速度,却对思维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运算速度的反复练习,是我们提升学生思维敏捷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可以设立具有奖励机制的抢答游戏和竞赛等,并提前教给学生简便的心算方法和公式,让学生在计算中惯性运用。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中“九九乘法表”的运用为例。在运用口诀的同时,教师可以教会他们其他数字之间的联系,再逐渐加大数值,反复训练。再如,可以以苏教版为参考,进行多个关于3的倍数的运算,让学生逐渐发现各个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时,该自然数就是3的倍数的规律。在之后面对类似问题,学生都能根据此规律快速得出答案。经过反复的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的运算,大脑运转速度也得到自然提升,思维的敏捷性也得到提高。
四、加强语言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农村小学生本身因为知识储备量和阅读量的不足,加之教育成长环境的局限性,语言表达能力通常不足以支撑其完整地、清楚地讲述计算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的缺乏,更是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应用。虽然大部分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逻辑词汇,如“首先……然后……最后……”之类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正确运用这些逻辑性词句进行表达,但是这对于数学思维来说还远远不够。“说”和“写”难以相融是教育界的一个难题,数学的语言问题更是牵涉甚广,例如:
爸爸的年龄比小明大23岁,小明今年17岁,爸爸今年几岁?
爸爸的年龄-相差的年龄=小明的年龄
小明的年龄+相差的年龄=爸爸的年龄
17+23=40(岁)
这其中至少对应了3种语言:自然语言、数学文字式语言、数学计算式语言。
所以,农村小学生除了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理解能力。
比如“同角的余角相等”的说法其实是运用了一些数学术语的语言,但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符号语言:∠1+∠2 = 90°,∠1+∠3 = 90°,那么∠2 = ∠3。这样的符号语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或许觉得流畅,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是否有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很多学生不能解答题目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没能真正理解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题目所求。很多教师都知道要让学生说,但说什么、怎么说才是真正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几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才能确保学生能正确理解题目或者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意思,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出糗,多去表达,从表达中有针对性地去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概念才能被真正理解。
数学是一个无实体、却永远客观存在的抽象概念,也是一个有着必然严密逻辑规律的思维游戏,所以数学也被称为心理智力的“思维体操”。想要教好数学这门学科,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加强对学生日常数学推理能力的注重和培训,让学生的数学推理思维具备活跃度高、逻辑性强、空间想象力丰富和发散联动性广泛等特征。最终,这将会增加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转化为实质的知识存于脑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开发区分校)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思维的主动性
农村背景下,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大部分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思考的思维定势。所以,教师需要运用有效方法全面调动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利用良好时机,创造适合相应知识点教学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带入这个具备特定情感和形象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其心理机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多方位拓展。思考与探索的本质前提是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立足于学习的基础,思维拓展的次序,谨慎细致创设问题的情境背景,巧妙地设计疑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自己解惑。
例如,当讲到“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这一章节时,便可以采用聊天模式来提出数学问题。首先,进行上一个知识点的回顾后,再和学生讲述事件:“今天在别的班,老师听到有两位同学讨论一个问题——不许砍树,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树主杆的直径?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一帮他们呢?”这样先产生问题、制造悬念,所有学生都会走入情境,课堂整体都沉浸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的氛围中。
此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除了设立情境渗透这种演绎的思想,还应鼓动学生探究学习。比如,2、3和5的倍数特征,就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百数表,引导学生进行獨立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的逻辑和规律。学生根据线索慢慢梳理数字关系,体会数字带来的惊喜和韵味,继而发现规律并自我解惑获得成就,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
二、巩固基础知识,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由于年龄和条件的限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因此,想要学生拥有灵活的数学思维,首先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知识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在稳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将题型进行各种角度的变换,从多方位多角度解读知识点,训练逆向思维能力,增加思维的活跃度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题型中捕捉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逻辑性,明白公式的存在意义。这样,不论是对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是应对各种考试题型,都能得心应手。
除了变换题型训练方式,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选择在同一题型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题思路,告诉学生题目的解法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并且可以收集学生不同的解法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对比,然后让其自行选择最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解法,这样围绕着同一题型,让学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去思考,拓展思维,选择自己拿手的解题思路,在训练了学生灵活思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设计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多个方面和立场思考问题答案的更多可能性,反复训练学生的多角度灵活思维。
例如,在课堂上提问:“你知道8减1等于几?7?是的,但不完全对。”“假如,晚上有8根点燃的蜡烛,我们吹灭其中一根,那么天亮时会剩下多少根蜡烛呢?这里的答案就是1,因为没有被吹灭的蜡烛全都会被烧尽。”“假如水族箱里有8条鱼,1条已经死了,还会剩下多少鱼呢,那么8减1仍然等于8。”“假如一个桌子有8个角,我们对其中一个角进行切割,那么8减1除了等于7以外还可能等于9。”“那么,我们再回到最开始8减1等于几的问题,你的答案还是只有7吗?”
这样发散式训练,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定势得到了突破,在做题和应对考试时也会更加认真地去审题,理解题目所求,得出正确答案。
三、提高计算速度,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相较于发达地区,农村小学生因为家庭的因素,很少有学生在入学前就进行过反应速度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农村小学生的思维运转也普遍较为迟缓。而计算的速度,却对思维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运算速度的反复练习,是我们提升学生思维敏捷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可以设立具有奖励机制的抢答游戏和竞赛等,并提前教给学生简便的心算方法和公式,让学生在计算中惯性运用。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中“九九乘法表”的运用为例。在运用口诀的同时,教师可以教会他们其他数字之间的联系,再逐渐加大数值,反复训练。再如,可以以苏教版为参考,进行多个关于3的倍数的运算,让学生逐渐发现各个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时,该自然数就是3的倍数的规律。在之后面对类似问题,学生都能根据此规律快速得出答案。经过反复的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的运算,大脑运转速度也得到自然提升,思维的敏捷性也得到提高。
四、加强语言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农村小学生本身因为知识储备量和阅读量的不足,加之教育成长环境的局限性,语言表达能力通常不足以支撑其完整地、清楚地讲述计算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的缺乏,更是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应用。虽然大部分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逻辑词汇,如“首先……然后……最后……”之类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正确运用这些逻辑性词句进行表达,但是这对于数学思维来说还远远不够。“说”和“写”难以相融是教育界的一个难题,数学的语言问题更是牵涉甚广,例如:
爸爸的年龄比小明大23岁,小明今年17岁,爸爸今年几岁?
爸爸的年龄-相差的年龄=小明的年龄
小明的年龄+相差的年龄=爸爸的年龄
17+23=40(岁)
这其中至少对应了3种语言:自然语言、数学文字式语言、数学计算式语言。
所以,农村小学生除了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理解能力。
比如“同角的余角相等”的说法其实是运用了一些数学术语的语言,但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符号语言:∠1+∠2 = 90°,∠1+∠3 = 90°,那么∠2 = ∠3。这样的符号语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或许觉得流畅,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是否有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很多学生不能解答题目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没能真正理解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题目所求。很多教师都知道要让学生说,但说什么、怎么说才是真正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几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才能确保学生能正确理解题目或者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意思,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出糗,多去表达,从表达中有针对性地去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概念才能被真正理解。
数学是一个无实体、却永远客观存在的抽象概念,也是一个有着必然严密逻辑规律的思维游戏,所以数学也被称为心理智力的“思维体操”。想要教好数学这门学科,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加强对学生日常数学推理能力的注重和培训,让学生的数学推理思维具备活跃度高、逻辑性强、空间想象力丰富和发散联动性广泛等特征。最终,这将会增加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转化为实质的知识存于脑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开发区分校)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