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近70年以来,鲁迅作品一直占据着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地位。语文教育经历了无数次课改,鲁迅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标准不断变化,引发的热烈讨论早已超出了语文教育界。
自1978年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一直保留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具经典性。那么,鲁迅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从文质兼美、贴近儿童自身经验、帮助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能否入选,尤其是能否长期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个前提是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具有经典的特质,文质兼美,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读书生活,写景状物清新自然,描摹场景绘声绘色,具有天籁之音,令人回味悠长,是真正的汉语典范之作。文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趣”。作者写百草园,只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童年的乐园。这个乐园里有趣的事物多的让人想不到。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皂荚树、桑葚、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也是小动物们的乐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里还有“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回忆,这些都是那么的有趣。
再比如,《社戏》。《社戏》选入课本时对原作品进行了节选,主要选取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戏的部分。这篇文章塑造了一幅宛如“桃花源”的农村景象。在这里,你闻到的香气是淡雅的,看到的风景是氤氲的,听到的声音是温柔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美的。“我”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看了一场一生中最好的戏,也吃了一生中最好吃的豆子。小乡村虽然地处偏僻,也不富裕,但景色宜人,人情淳朴温厚。这种至纯至美的景象,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鲁迅所处的时代政治风云变化剧烈,可谓波诡云谲,许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论战色彩,意识形态意味较为浓厚,清新可喜的较少。这两篇文章像两首散文诗,写景状物生动鲜活,惜墨如金,可谓字字珠玑,是鲁迅文章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因此能够入选语文教材几十年。
二、贴近儿童的自身经验,让学生易于接受
选入教材的作品需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有利于儿童接受。这是一条重要的入选原则。蒙特梭利根据儿童心智的变化,将儿童的范畴划分为三个阶段:0-6岁、6-12岁、12-18岁。可见,在蒙特梭利看来,0-18岁都属于儿童的范畴。这个界定十分重要,这要求我们在编选教材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最适合儿童能够接受的经典作品。鲁迅的富有童趣的作品入选,则可以大大降低中小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畏惧感”与陌生感。
仔细观察从新时期至今的各版中小學语文教材,从体裁上看,对鲁迅作品的选编还是较为合理的。小学教材主要选择了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小说《少年闰土》,让学生初步认识鲁迅作品,感受快乐的童年。初中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以回忆性散文、小说为主,虽然蕴含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但有些情节在中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体会,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便于理解。高中教材所选鲁迅作品则以思辨性强的杂文为主,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少年闰土》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富有童心的经典作品对儿童的积极影响。《少年闰土》自1980年起基本上一直保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具有生命力。《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后加的。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作者塑造的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我”是家里的少爷,闰土是“我”家帮佣的儿子,但是两人却经常在一起聊天。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新奇与乐趣。编者连续选择这篇作品进入小学课本,最重要的就是作品展现了一个迥异于成人世界的新鲜的儿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由的,具有至真至纯的情感和友谊。这篇课文出现了两个不对等,从社会地位上看,“我”是少爷,闰土是帮佣的孩子;但在生活上,则是闰土知识丰富、眼界宽广,总能让“我”感到新奇。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这么简单,这两个不对等并没有影响二人的友谊,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闰土不光是朋友,更是“我”密闭生活中的一扇窗、一束光,他打开了“我”闭塞的世界,为“我”带来了快乐和生气。这篇课文打破了阶级的差距,描述了人与人之间单纯真挚的友谊,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小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无论是在哪个时期,都非常具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本篇课文能一直被选录的原因。
三、有利于培养审美感受,提高写作能力
以上提到入选教材作品的标准一是文质兼美,二是适合儿童阅读,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落实到运用上,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入选的作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写作能力。
如果研究对比一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你就会发现,内容变化幅度之大超出人的想象。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形势的需要,不停地变化选编标准。但是语文教育有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编选标准。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语文教材的篇目稳定性在增加,就是考虑到了入选教材的文章既要具备经典性,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还要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意味着入选的作品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是能够让学生作为范本加以模仿,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章的。著名学者孙郁曾说过:“因为鲁迅,白话文才有了比古文不差的资本。”毋容置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模仿的。首先,该作品语言凝练、传神,带有热烈的情感,遣词造句都适合学生模仿。其次,这篇文章是写那个时代的校园生活的,有私塾先生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描述,有对学习内容的呈现,尤其是对私塾先生陶醉于朗诵的神态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一段人物描写出神入化,学生完全可以比照观察,捕捉自己的任课教师讲课的精彩瞬间。再次,作品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声情并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段对植物色彩的呈现,对动物动作的描绘精准、洗练、传神,给人以至美的享受,启发学生在写景状物上下功夫。
鲁迅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初即被选入语文教科书,迄今已接近100年了。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就重要性以及所引起的争论而言,鲁迅当之无愧地在教材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经典的光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灿烂。只要我们的语文教材坚持正确的编选标准,就不会存在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的现象,因为作为民族魂的鲁迅,会给中国儿童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自1978年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一直保留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具经典性。那么,鲁迅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从文质兼美、贴近儿童自身经验、帮助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能否入选,尤其是能否长期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个前提是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具有经典的特质,文质兼美,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读书生活,写景状物清新自然,描摹场景绘声绘色,具有天籁之音,令人回味悠长,是真正的汉语典范之作。文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趣”。作者写百草园,只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童年的乐园。这个乐园里有趣的事物多的让人想不到。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皂荚树、桑葚、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也是小动物们的乐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里还有“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回忆,这些都是那么的有趣。
再比如,《社戏》。《社戏》选入课本时对原作品进行了节选,主要选取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戏的部分。这篇文章塑造了一幅宛如“桃花源”的农村景象。在这里,你闻到的香气是淡雅的,看到的风景是氤氲的,听到的声音是温柔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美的。“我”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看了一场一生中最好的戏,也吃了一生中最好吃的豆子。小乡村虽然地处偏僻,也不富裕,但景色宜人,人情淳朴温厚。这种至纯至美的景象,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鲁迅所处的时代政治风云变化剧烈,可谓波诡云谲,许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论战色彩,意识形态意味较为浓厚,清新可喜的较少。这两篇文章像两首散文诗,写景状物生动鲜活,惜墨如金,可谓字字珠玑,是鲁迅文章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因此能够入选语文教材几十年。
二、贴近儿童的自身经验,让学生易于接受
选入教材的作品需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有利于儿童接受。这是一条重要的入选原则。蒙特梭利根据儿童心智的变化,将儿童的范畴划分为三个阶段:0-6岁、6-12岁、12-18岁。可见,在蒙特梭利看来,0-18岁都属于儿童的范畴。这个界定十分重要,这要求我们在编选教材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最适合儿童能够接受的经典作品。鲁迅的富有童趣的作品入选,则可以大大降低中小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畏惧感”与陌生感。
仔细观察从新时期至今的各版中小學语文教材,从体裁上看,对鲁迅作品的选编还是较为合理的。小学教材主要选择了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小说《少年闰土》,让学生初步认识鲁迅作品,感受快乐的童年。初中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以回忆性散文、小说为主,虽然蕴含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但有些情节在中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体会,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便于理解。高中教材所选鲁迅作品则以思辨性强的杂文为主,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少年闰土》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富有童心的经典作品对儿童的积极影响。《少年闰土》自1980年起基本上一直保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具有生命力。《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后加的。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作者塑造的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我”是家里的少爷,闰土是“我”家帮佣的儿子,但是两人却经常在一起聊天。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新奇与乐趣。编者连续选择这篇作品进入小学课本,最重要的就是作品展现了一个迥异于成人世界的新鲜的儿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由的,具有至真至纯的情感和友谊。这篇课文出现了两个不对等,从社会地位上看,“我”是少爷,闰土是帮佣的孩子;但在生活上,则是闰土知识丰富、眼界宽广,总能让“我”感到新奇。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这么简单,这两个不对等并没有影响二人的友谊,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闰土不光是朋友,更是“我”密闭生活中的一扇窗、一束光,他打开了“我”闭塞的世界,为“我”带来了快乐和生气。这篇课文打破了阶级的差距,描述了人与人之间单纯真挚的友谊,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小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无论是在哪个时期,都非常具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本篇课文能一直被选录的原因。
三、有利于培养审美感受,提高写作能力
以上提到入选教材作品的标准一是文质兼美,二是适合儿童阅读,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落实到运用上,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入选的作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写作能力。
如果研究对比一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你就会发现,内容变化幅度之大超出人的想象。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形势的需要,不停地变化选编标准。但是语文教育有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编选标准。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语文教材的篇目稳定性在增加,就是考虑到了入选教材的文章既要具备经典性,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还要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意味着入选的作品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是能够让学生作为范本加以模仿,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章的。著名学者孙郁曾说过:“因为鲁迅,白话文才有了比古文不差的资本。”毋容置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模仿的。首先,该作品语言凝练、传神,带有热烈的情感,遣词造句都适合学生模仿。其次,这篇文章是写那个时代的校园生活的,有私塾先生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描述,有对学习内容的呈现,尤其是对私塾先生陶醉于朗诵的神态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一段人物描写出神入化,学生完全可以比照观察,捕捉自己的任课教师讲课的精彩瞬间。再次,作品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声情并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段对植物色彩的呈现,对动物动作的描绘精准、洗练、传神,给人以至美的享受,启发学生在写景状物上下功夫。
鲁迅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初即被选入语文教科书,迄今已接近100年了。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就重要性以及所引起的争论而言,鲁迅当之无愧地在教材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经典的光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灿烂。只要我们的语文教材坚持正确的编选标准,就不会存在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的现象,因为作为民族魂的鲁迅,会给中国儿童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