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引领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教师的“引导”要能让学生的“学习”增值。当教师的引导不立足学生的视角,不基于学生的学情,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的引导便是“伪引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拒绝这样的“伪引导”。
【关键词】课堂教学 伪引导 主导性 缺失 对策
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语境下,常会出现教师“不知引向何方”“不知导在何处”等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找不到自己准确的定位。究竟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拒绝课堂的“伪引导”?
一、常见问题及分析
(一)天马行空——教师引导的虚化,缺乏目标意识
【案例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上批注。(学生阅读、批注)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小女孩想把腿给作者,她很天真。
师:是的。还有呢?
生:有人捐给了明明眼角膜,她复明的机会很大。
师:对。你来说。
生:想起明明,作者就非常地感动。
师:是的,作者非常地感动。还有其他感受吗?
(学生一时没有人举手)
【问题分析】
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常会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批注,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的对话。可在现实的阅读批注分享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赞同的。且不管这样的回答是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还是不着边际的答非所问,如果教师不加指导,不展开深度的追问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着眼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式地感悟,任性地浅阅读,教师的引导就形同虚设,课堂学习就迷失了方向。
教师的引导,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教师的语言要基于学生的发言,展开有效的对话,进行适度提升,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文字、文本,读懂语言背后的意思。课前的预设要充分,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教学的研讨。这样的引导才是有的放矢,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层次。只有心中有目标,才不至于让教师的引导变得虚化,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价值定位。
回顾上述案例,当学生说到“明明很天真”时,教师是否可以追问:“说说看,为什么天真呢?这天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她的天真呢?……”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此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喧宾夺主——教师引导的异化。隐匿课堂主体
【案例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李时珍生活“苦”的句子。(学生自由读书)同学们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我从“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飲、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体会到的。
师:是啊,他带着弟子,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你们说辛苦不辛苦?
生:辛苦!
师:还有哪些句子呢?(一时没有学生举手)
师:看老师找的句子。(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师:你们看,住在这挂着厚厚蜘蛛网、长满青苔的地方,辛苦吗?
生:辛苦!
师:让我们来读出这种辛苦!除了“住”的辛苦,大家看,他们吃的是什么?
生:干粮。
师:辛苦吗?
生:辛苦!
……
【问题分析】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看似教师尊重了学生,其实教师在不自觉当中,惯性地进行着说教,掌握着话语权。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满堂问,满堂灌。教师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替代了学生的阅读认知,剥夺了学生学习、体会、探索的机会,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
案例中,学生的发言重复着“辛苦”,但只是评价教师的问题。作为教师,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的引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多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去思考,教师的引导才能回归,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
回顾上述案例,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经过自我学习的历程,通过语言的习得去感受李时珍师徒的辛苦。在学生一时不会回答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包办,而应让他们再读一读文本。即便要告诉,也应该是点到为止,引导学生积极言说,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三)虚晃一枪——教师主导的弱化,忽视方法指导
【案例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呢?
生:为什么要抱母亲?
生:怎么抱母亲的呢?
生:第一次抱母亲的结果是什么?
……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遗憾的是,接下来的教学完全抛弃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回到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状态,更没有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篇课文)
【问题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经常看到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时,会出示学习要求,提醒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这些学习要求,却仅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走过场。教师并没有按照这些学习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帮助的作用。我们知道真正的方法指导,不是把文字写在黑板上、出示在投影上,而是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不着痕迹地引导,给予学生豁然开朗的顿悟。 因此,方法的指导应落实在教师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彰显在每一个教学细节处。否则,教师的引导便是虚晃一枪,根本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模棱两可l_—教师引导的钝化,价值导向缺失
【案例4】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师:你对狐狸有怎样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狐狸很狡猾,它对乌鸦说好话,其实是在欺骗乌鸦。
生:我觉得狐狸还是有点聪明的,如果不聪明的话,怎么会骗到肉呢?
师:是的呀!(教师点头认可)
【问题分析】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会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的名义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听一位教师谈起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如此辛苦地移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如重新买一套房子。再说,他的移山破坏了环境,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可见,他真的是位“愚公”。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而给予夸奖。我们说,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理应对文本价值的解读有着主流引导。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学生呈多元化发展,对事物有着多样的认知,这是发展的必然。当面对个性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的学生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再怎样多元,再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当课堂上缺乏对主流价值的正确判断,缺乏对真善美的认同时,教师应作出自我的价值判断,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价值探讨。
二、实践与对策
(一)设计“小研究”。让教师引导更有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的小研究”。这样的“小研究”专题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也可以是个别小组与教师合作承担研究专题的选择等等。
比如学习课文《最佳路径》时,教师可自行设计“小研究”,也可选择与学生合作设计“小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布置,引导学生以研究的视角去读书。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让教师的引导更有深度。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回顾课堂,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你觉得这个最佳路径的设计成功应该感谢谁呢?在这一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自主的建构与探究,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展开了属于自己的阅读思考。
(二)激活“小伙伴”。讓教师引导更有力度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伙伴学习”,改变单向度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主提问中成为别人的学习同伴。
对于那些已经会的,或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就会的地方不需要组织“伙伴学习”,只有那些需要碰撞、需要探讨的学习环节才需要“伙伴学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重点、难点上引导学生进行“伙伴学习”,给他们提供一个最佳学习场。
“伙伴学习”给学生打造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创设了一个社会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小组里能够大胆地、轻松地各抒己见,使其个性得到张扬。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小伙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资源。
(三)提供“小支架”。让教师引导更有效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的“小支架”,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的“小支架”可以是情境的创设,可以是知识背景的介绍,也可以是一组高质量的问题串……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支架”学习得更深入一点,让教师的引导更有效度。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黄果树瀑布》,在引导学生说打比方的句子时,给予学生情境的“小支架”,使得引导更有效度。
师:“晔哗”的水声还像什么呢?如果我们来打个比方,哗晔的水声可比作什么呢?
生:马蹄声。
师:(追问)多少匹呢?连起来说一说。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匹马的马蹄声。
生:鸟鸣声。
生:读书声。
(学生的言语一时陷入停顿)
师:假如,这个时候,我们来到一座拥有千万人的体育场,我们会听到什么样的响声呢?又会听到怎样的水声呢?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欢呼声。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呐喊声。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加油声。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掌声。
……
一个小小的支架,连接了生活,瞬间打通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通道。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给予学生学习上的一个个“小支架”,搭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向上之路。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拒绝“伪引导”,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不断地追问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的引导才会有价值,有意义。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才不至于缺失!
【关键词】课堂教学 伪引导 主导性 缺失 对策
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语境下,常会出现教师“不知引向何方”“不知导在何处”等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找不到自己准确的定位。究竟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拒绝课堂的“伪引导”?
一、常见问题及分析
(一)天马行空——教师引导的虚化,缺乏目标意识
【案例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上批注。(学生阅读、批注)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小女孩想把腿给作者,她很天真。
师:是的。还有呢?
生:有人捐给了明明眼角膜,她复明的机会很大。
师:对。你来说。
生:想起明明,作者就非常地感动。
师:是的,作者非常地感动。还有其他感受吗?
(学生一时没有人举手)
【问题分析】
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常会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批注,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的对话。可在现实的阅读批注分享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赞同的。且不管这样的回答是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还是不着边际的答非所问,如果教师不加指导,不展开深度的追问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着眼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式地感悟,任性地浅阅读,教师的引导就形同虚设,课堂学习就迷失了方向。
教师的引导,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教师的语言要基于学生的发言,展开有效的对话,进行适度提升,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文字、文本,读懂语言背后的意思。课前的预设要充分,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教学的研讨。这样的引导才是有的放矢,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层次。只有心中有目标,才不至于让教师的引导变得虚化,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价值定位。
回顾上述案例,当学生说到“明明很天真”时,教师是否可以追问:“说说看,为什么天真呢?这天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她的天真呢?……”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此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喧宾夺主——教师引导的异化。隐匿课堂主体
【案例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李时珍生活“苦”的句子。(学生自由读书)同学们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我从“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飲、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体会到的。
师:是啊,他带着弟子,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你们说辛苦不辛苦?
生:辛苦!
师:还有哪些句子呢?(一时没有学生举手)
师:看老师找的句子。(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师:你们看,住在这挂着厚厚蜘蛛网、长满青苔的地方,辛苦吗?
生:辛苦!
师:让我们来读出这种辛苦!除了“住”的辛苦,大家看,他们吃的是什么?
生:干粮。
师:辛苦吗?
生:辛苦!
……
【问题分析】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看似教师尊重了学生,其实教师在不自觉当中,惯性地进行着说教,掌握着话语权。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满堂问,满堂灌。教师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替代了学生的阅读认知,剥夺了学生学习、体会、探索的机会,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
案例中,学生的发言重复着“辛苦”,但只是评价教师的问题。作为教师,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的引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多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去思考,教师的引导才能回归,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
回顾上述案例,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经过自我学习的历程,通过语言的习得去感受李时珍师徒的辛苦。在学生一时不会回答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包办,而应让他们再读一读文本。即便要告诉,也应该是点到为止,引导学生积极言说,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三)虚晃一枪——教师主导的弱化,忽视方法指导
【案例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呢?
生:为什么要抱母亲?
生:怎么抱母亲的呢?
生:第一次抱母亲的结果是什么?
……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遗憾的是,接下来的教学完全抛弃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回到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状态,更没有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篇课文)
【问题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经常看到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时,会出示学习要求,提醒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这些学习要求,却仅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走过场。教师并没有按照这些学习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帮助的作用。我们知道真正的方法指导,不是把文字写在黑板上、出示在投影上,而是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不着痕迹地引导,给予学生豁然开朗的顿悟。 因此,方法的指导应落实在教师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彰显在每一个教学细节处。否则,教师的引导便是虚晃一枪,根本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模棱两可l_—教师引导的钝化,价值导向缺失
【案例4】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师:你对狐狸有怎样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狐狸很狡猾,它对乌鸦说好话,其实是在欺骗乌鸦。
生:我觉得狐狸还是有点聪明的,如果不聪明的话,怎么会骗到肉呢?
师:是的呀!(教师点头认可)
【问题分析】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会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的名义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听一位教师谈起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如此辛苦地移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如重新买一套房子。再说,他的移山破坏了环境,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可见,他真的是位“愚公”。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而给予夸奖。我们说,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理应对文本价值的解读有着主流引导。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学生呈多元化发展,对事物有着多样的认知,这是发展的必然。当面对个性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的学生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再怎样多元,再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当课堂上缺乏对主流价值的正确判断,缺乏对真善美的认同时,教师应作出自我的价值判断,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价值探讨。
二、实践与对策
(一)设计“小研究”。让教师引导更有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的小研究”。这样的“小研究”专题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也可以是个别小组与教师合作承担研究专题的选择等等。
比如学习课文《最佳路径》时,教师可自行设计“小研究”,也可选择与学生合作设计“小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布置,引导学生以研究的视角去读书。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让教师的引导更有深度。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回顾课堂,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你觉得这个最佳路径的设计成功应该感谢谁呢?在这一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自主的建构与探究,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展开了属于自己的阅读思考。
(二)激活“小伙伴”。讓教师引导更有力度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伙伴学习”,改变单向度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主提问中成为别人的学习同伴。
对于那些已经会的,或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就会的地方不需要组织“伙伴学习”,只有那些需要碰撞、需要探讨的学习环节才需要“伙伴学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重点、难点上引导学生进行“伙伴学习”,给他们提供一个最佳学习场。
“伙伴学习”给学生打造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创设了一个社会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小组里能够大胆地、轻松地各抒己见,使其个性得到张扬。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小伙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资源。
(三)提供“小支架”。让教师引导更有效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的“小支架”,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的“小支架”可以是情境的创设,可以是知识背景的介绍,也可以是一组高质量的问题串……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支架”学习得更深入一点,让教师的引导更有效度。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黄果树瀑布》,在引导学生说打比方的句子时,给予学生情境的“小支架”,使得引导更有效度。
师:“晔哗”的水声还像什么呢?如果我们来打个比方,哗晔的水声可比作什么呢?
生:马蹄声。
师:(追问)多少匹呢?连起来说一说。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匹马的马蹄声。
生:鸟鸣声。
生:读书声。
(学生的言语一时陷入停顿)
师:假如,这个时候,我们来到一座拥有千万人的体育场,我们会听到什么样的响声呢?又会听到怎样的水声呢?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欢呼声。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呐喊声。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加油声。
生:哗哗的水声像千万人的掌声。
……
一个小小的支架,连接了生活,瞬间打通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通道。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给予学生学习上的一个个“小支架”,搭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向上之路。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拒绝“伪引导”,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不断地追问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的引导才会有价值,有意义。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才不至于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