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数量,此类文本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文体特点鲜明,在进行此类文本教学时,既要立足语言实践,体现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也要注意体现文本的特点,彰显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
【关键词】民间故事 文体 个性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民间故事类的文本占有一定数量,如《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这一类文本,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读来富有趣味,给人温暖和感动。在教学这一类文本时,一方面,要立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强化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这是无论进行哪一类文体学习时都必须摆在首要位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针对民间故事这一特征明显的文本,在教学时还应注意突出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下面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突显人物形象
民间故事时代久远,大多以口头形式传播,除了情节夸张、富于想象之外,人物形象鲜明也是民间故事能一直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民间故事类文本,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让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伴随学生一同成长,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彰显的教学价值。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这个故事都是围绕沉香的一举一动展开的。在教学时,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学生分别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沉香。在对文本的读品中,沉香孝顺、勇敢、赤诚、无畏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的内心建立,最后再对照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沉香的哪一方面;如果你是沉香的母亲,你会对沉香说些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注意突显人物形象,帮助学生鲜明地形成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是民间故事类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之一。
二、强化情感体验
民间故事从生活中产生,往往寄托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每一则故事中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感。在学习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沉浸于故事的情感之中,唤醒学生与故事情感的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亲近民间故事,喜爱民间故事。当然,这样的情感体验最好的方式是借助于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并从中使情感得以激活和唤醒。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中对嫦娥奔月之时的景色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悲剧色彩。这其中正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学时,针对这段话,可首先抓住重点词语如“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一轮明月”想象情境进行朗读,感受当时的氛围;接着联系上下文,体会奔月时嫦娥内心的感受,再带着对人物内心的理解来读课文语段;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后羿看到奔月的嫦娥要说的话,进一步思考:嫦娥奔月意味着美满的家庭破裂,意味着她和丈夫从此再也不能一起生活,还意味着乡亲们再也得不到嫦娥的关心照顾,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奔月的景色描写,层层推进,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之弦被丝丝拨动的过程。
三、注重语言积累
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体裁,民间故事既具有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趣味,还有活泼的语言,积累故事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储备、学习兴趣以及迁移表达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民间故事教学时,积累故事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美文的背诵记忆,应该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将主动的记忆和积极的表达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语言模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在写到大尖哥和水社姐拿到金剪刀后,“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在指导学生通过词语理解句意后,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虽然作者这里没有详尽地描述大尖哥和水社姐如何与恶龙激战,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完全能够想象大致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将那个场景描述出来吗?请用上这些词语“张开血盆大口、伸出利爪、猛扑、一闪、躲过、纵身、趁势、举起”。很显然,让学生在生动描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进行形象化的叙述,这样的策略渗透在教学的始终,或是具体描述,或是转述,或是概述,形式多样,都指向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现民间故事教学的个性化价值。
四、感悟表现手法
民间故事可以称为民间散文叙事作品,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上也多种多样,并且具有自身与其他文体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理解含义的同时,发现民间故事在表现手法上即形式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民间故事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时,采用聊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共与学生聊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课文是怎么写这个故事的;③为什么要写这则故事。可以发现,窦老师将“怎么写”,也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表现手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一板块教学时,学生在品读之中发现民间故事常用“设置悬念”“情节一波三折”等表现手法,明白了这样表达的好处,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下,揭示了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在表达上的特点,为学生今后阅读民间故事、学习民间故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
五、贯穿文化主题
民间故事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故事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民间故事所反映的一些民族习俗、信仰或社会情况,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教学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贯穿文化这一主题。
我们看待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时,更多的不是把它们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样式,而是看成“文化的活化石”,学会由一带多,由这一篇走向这一类,这样就能有意识地将民间故事教学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进行,帮助学生真正通“一斑”得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基因。比如教学《牛郞织女》时,适时呈现这一民间故事的不同的三个版本,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流变,并出示古诗文里与这一故事有关的诗句典故,从而更加立体地了解这一故事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再补充另外三则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也来发现这些故事的主题,人物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从而突出文化传承的味道,体现出民间故事这一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
总之,将民间故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民间故事的学习中获得别有滋味的学习过程,进行民间故事教学应努力彰显的文体个性价值,这值得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飞.民间故事“怎么教”——《牛郎织女》一课教学对比评析[J].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3).
[3]陆萍.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民间故事教学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3(11).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215021)
【关键词】民间故事 文体 个性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民间故事类的文本占有一定数量,如《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这一类文本,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读来富有趣味,给人温暖和感动。在教学这一类文本时,一方面,要立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强化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这是无论进行哪一类文体学习时都必须摆在首要位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针对民间故事这一特征明显的文本,在教学时还应注意突出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下面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突显人物形象
民间故事时代久远,大多以口头形式传播,除了情节夸张、富于想象之外,人物形象鲜明也是民间故事能一直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民间故事类文本,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让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伴随学生一同成长,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彰显的教学价值。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这个故事都是围绕沉香的一举一动展开的。在教学时,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学生分别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沉香。在对文本的读品中,沉香孝顺、勇敢、赤诚、无畏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的内心建立,最后再对照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沉香的哪一方面;如果你是沉香的母亲,你会对沉香说些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注意突显人物形象,帮助学生鲜明地形成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是民间故事类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之一。
二、强化情感体验
民间故事从生活中产生,往往寄托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每一则故事中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感。在学习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沉浸于故事的情感之中,唤醒学生与故事情感的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亲近民间故事,喜爱民间故事。当然,这样的情感体验最好的方式是借助于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并从中使情感得以激活和唤醒。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中对嫦娥奔月之时的景色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悲剧色彩。这其中正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学时,针对这段话,可首先抓住重点词语如“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一轮明月”想象情境进行朗读,感受当时的氛围;接着联系上下文,体会奔月时嫦娥内心的感受,再带着对人物内心的理解来读课文语段;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后羿看到奔月的嫦娥要说的话,进一步思考:嫦娥奔月意味着美满的家庭破裂,意味着她和丈夫从此再也不能一起生活,还意味着乡亲们再也得不到嫦娥的关心照顾,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奔月的景色描写,层层推进,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之弦被丝丝拨动的过程。
三、注重语言积累
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体裁,民间故事既具有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趣味,还有活泼的语言,积累故事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储备、学习兴趣以及迁移表达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民间故事教学时,积累故事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美文的背诵记忆,应该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将主动的记忆和积极的表达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语言模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在写到大尖哥和水社姐拿到金剪刀后,“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在指导学生通过词语理解句意后,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虽然作者这里没有详尽地描述大尖哥和水社姐如何与恶龙激战,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完全能够想象大致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将那个场景描述出来吗?请用上这些词语“张开血盆大口、伸出利爪、猛扑、一闪、躲过、纵身、趁势、举起”。很显然,让学生在生动描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进行形象化的叙述,这样的策略渗透在教学的始终,或是具体描述,或是转述,或是概述,形式多样,都指向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现民间故事教学的个性化价值。
四、感悟表现手法
民间故事可以称为民间散文叙事作品,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上也多种多样,并且具有自身与其他文体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理解含义的同时,发现民间故事在表现手法上即形式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民间故事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时,采用聊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共与学生聊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课文是怎么写这个故事的;③为什么要写这则故事。可以发现,窦老师将“怎么写”,也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表现手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一板块教学时,学生在品读之中发现民间故事常用“设置悬念”“情节一波三折”等表现手法,明白了这样表达的好处,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下,揭示了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在表达上的特点,为学生今后阅读民间故事、学习民间故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
五、贯穿文化主题
民间故事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故事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民间故事所反映的一些民族习俗、信仰或社会情况,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教学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贯穿文化这一主题。
我们看待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时,更多的不是把它们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样式,而是看成“文化的活化石”,学会由一带多,由这一篇走向这一类,这样就能有意识地将民间故事教学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进行,帮助学生真正通“一斑”得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基因。比如教学《牛郞织女》时,适时呈现这一民间故事的不同的三个版本,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流变,并出示古诗文里与这一故事有关的诗句典故,从而更加立体地了解这一故事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再补充另外三则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也来发现这些故事的主题,人物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从而突出文化传承的味道,体现出民间故事这一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
总之,将民间故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民间故事的学习中获得别有滋味的学习过程,进行民间故事教学应努力彰显的文体个性价值,这值得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飞.民间故事“怎么教”——《牛郎织女》一课教学对比评析[J].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3).
[3]陆萍.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民间故事教学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3(11).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