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文体教学个性价值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数量,此类文本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文体特点鲜明,在进行此类文本教学时,既要立足语言实践,体现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也要注意体现文本的特点,彰显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
  【关键词】民间故事 文体 个性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民间故事类的文本占有一定数量,如《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这一类文本,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读来富有趣味,给人温暖和感动。在教学这一类文本时,一方面,要立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强化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这是无论进行哪一类文体学习时都必须摆在首要位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针对民间故事这一特征明显的文本,在教学时还应注意突出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下面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突显人物形象
  民间故事时代久远,大多以口头形式传播,除了情节夸张、富于想象之外,人物形象鲜明也是民间故事能一直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民间故事类文本,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让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伴随学生一同成长,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彰显的教学价值。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这个故事都是围绕沉香的一举一动展开的。在教学时,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学生分别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沉香。在对文本的读品中,沉香孝顺、勇敢、赤诚、无畏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的内心建立,最后再对照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沉香的哪一方面;如果你是沉香的母亲,你会对沉香说些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注意突显人物形象,帮助学生鲜明地形成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是民间故事类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之一。
  二、强化情感体验
  民间故事从生活中产生,往往寄托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每一则故事中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感。在学习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沉浸于故事的情感之中,唤醒学生与故事情感的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亲近民间故事,喜爱民间故事。当然,这样的情感体验最好的方式是借助于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并从中使情感得以激活和唤醒。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中对嫦娥奔月之时的景色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悲剧色彩。这其中正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学时,针对这段话,可首先抓住重点词语如“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一轮明月”想象情境进行朗读,感受当时的氛围;接着联系上下文,体会奔月时嫦娥内心的感受,再带着对人物内心的理解来读课文语段;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后羿看到奔月的嫦娥要说的话,进一步思考:嫦娥奔月意味着美满的家庭破裂,意味着她和丈夫从此再也不能一起生活,还意味着乡亲们再也得不到嫦娥的关心照顾,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奔月的景色描写,层层推进,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之弦被丝丝拨动的过程。
  三、注重语言积累
  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体裁,民间故事既具有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趣味,还有活泼的语言,积累故事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储备、学习兴趣以及迁移表达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民间故事教学时,积累故事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美文的背诵记忆,应该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将主动的记忆和积极的表达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语言模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在写到大尖哥和水社姐拿到金剪刀后,“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在指导学生通过词语理解句意后,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虽然作者这里没有详尽地描述大尖哥和水社姐如何与恶龙激战,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完全能够想象大致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将那个场景描述出来吗?请用上这些词语“张开血盆大口、伸出利爪、猛扑、一闪、躲过、纵身、趁势、举起”。很显然,让学生在生动描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进行形象化的叙述,这样的策略渗透在教学的始终,或是具体描述,或是转述,或是概述,形式多样,都指向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现民间故事教学的个性化价值。
  四、感悟表现手法
  民间故事可以称为民间散文叙事作品,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上也多种多样,并且具有自身与其他文体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理解含义的同时,发现民间故事在表现手法上即形式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民间故事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时,采用聊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共与学生聊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课文是怎么写这个故事的;③为什么要写这则故事。可以发现,窦老师将“怎么写”,也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表现手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一板块教学时,学生在品读之中发现民间故事常用“设置悬念”“情节一波三折”等表现手法,明白了这样表达的好处,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下,揭示了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在表达上的特点,为学生今后阅读民间故事、学习民间故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
  五、贯穿文化主题
  民间故事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故事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民间故事所反映的一些民族习俗、信仰或社会情况,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教学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贯穿文化这一主题。
  我们看待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时,更多的不是把它们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样式,而是看成“文化的活化石”,学会由一带多,由这一篇走向这一类,这样就能有意识地将民间故事教学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进行,帮助学生真正通“一斑”得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基因。比如教学《牛郞织女》时,适时呈现这一民间故事的不同的三个版本,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流变,并出示古诗文里与这一故事有关的诗句典故,从而更加立体地了解这一故事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再补充另外三则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也来发现这些故事的主题,人物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从而突出文化传承的味道,体现出民间故事这一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
  总之,将民间故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民间故事的学习中获得别有滋味的学习过程,进行民间故事教学应努力彰显的文体个性价值,这值得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飞.民间故事“怎么教”——《牛郎织女》一课教学对比评析[J].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3).
  [3]陆萍.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民间故事教学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3(11).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215021)
其他文献
【摘 要】组诗教学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让学习范围从一首诗拓展到多首同类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它采用“重组”的方法,遵循认知规律,让古诗意境与学生生活场景美好相遇;运用“比较”思维,在异同对比中,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意象的玄妙。组诗教学提高了学生学诗、研诗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播下了“诗意”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古诗教学;意象;比较  统编教材选入大量古诗,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摘 要】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情,了解学生的起点和需求,体会编者的意图,对课后练习进行解读、梳理和创编,将其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做到自觉关注、自主开发,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课后练习;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把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毋庸置疑,采用识字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是综观现在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识字与阅读相分离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把握好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认为边学文边识字容易把课文割裂得支离破碎,会造成字也没识好、文也没学好的局面。  现结合《天鹅、大虾和梭鱼》(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谈
一、改对联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但在散文和诗词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  有一次,有个很有学问的人来找苏东坡舞文弄墨。他看到苏东坡的学生,就趁机想给苏东坡找点难堪。他对苏东坡说:“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你的学生也一定不错,我出上联,让你的学生对下联,行吗?”  苏东坡只好答应。  于是那个人指着路边的一座宝塔说道:“一塔尖尖七重八叠。”  他
【摘 要】科普童话较之一般文本,更注重知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文本特点,以关键词为抓手,将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会共生并进,引领学生以心入境,感受语言的温度,使课堂在言语的情味与意蕴的理解中走向融合。  【关键词】文本特色 科普童话 言意共生  《在牛肚子里旅行》(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讲述了小蟋蟀红头不小心被牛吃到肚子里,一起玩耍的青頭运
从小,我就喜欢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仰望星空,数着星星。此时,我总会想象着自己的未来,并用稚嫩的声音问妈妈:“妈妈,以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呢?”  寻 梦  6岁时,不知道什么是梦想,总单纯地以为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只要我呼唤爸爸妈妈,那些东西都可以飞来,出现在我面前。可是时间老人让我渐渐地长大了,也似乎在慢慢地向我解释我心中的“为什么”,慢慢地将梦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现在的梦比以前真实了许多,知道梦想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上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文是诗头,诗在文中,学文是为了理解诗的含义及其表达的主旨。在这篇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两次不同的教学,笔者进行了两种不同的设计。  第一次教学:“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言行之中读出别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外在的语言和动作,都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晴  大家的名字都是家长取的,取名字时,大家都没有做过主吧?今天课堂上,我们为自己改了名,可有趣了!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赵老师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地说:“同学们,从第一组开始,轮流报出自己的名字。”  咦,赵老师,您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为什么要报名字呢?都在一起相处四年了,难道还不认识我们吗?  报完名字,赵老师问我们喜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同学们纷纷议论起
由于种种原因,编者在编写小学教材的过程中,对选入的文章作必要的修改是常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发现,除了部分古诗词等特定文学形式基本忠实于原文外,大部分文章在选入教材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动。一般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目光定位于入选教材的选文,很少追溯原作。事实上,将选文与原作进行对照阅读,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编者改编的原因和动机,学生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涵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对文本的独特
【摘 要】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教学关键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两课,可被确定为叙事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关键期。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四步概括法”帮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  【关键词】叙事类文本;概括能力;关键期  在各项阅读能力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具有特殊的教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