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通过比较,更容易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思想、感情、特点等。
关键词:新课程、比较、鉴赏。
《教学大纲》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试说明》中也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的诗歌教学中不能就诗论诗。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要求。
在诗歌鉴赏中,适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包括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较,不同诗人诗作的比较,不同诗篇整体的比较,不同诗篇局部的比较,诗与文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更容易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思想、感情、特点等。
一、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较。
1、《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比较。
两首词的词牌名相同,所以词都是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字数、平仄相同。
比较它们的题目,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长沙”地名,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雪”,点明时令,描写冬天的景色。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的比较。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1]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2]
在鉴赏诗歌之前应该尽量利用各种资料,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世界。
《如》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一》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倾诉相思、别愁之苦。
《声》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同一题材不同诗歌的比较。
(一)不同诗篇整体的比较
例如《天净沙·秋思》与《沁园春·长沙》比较。这两首诗歌都在描写秋天的景色。
在教学时候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秋思》。
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运动讲习所,创办全国农民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长沙》。
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2、表现手法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两者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前者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静与“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之动相结合,后者将“枯藤”“老树”之静与“流水”“西风”之动相结合。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秋思》白描仅用“枯藤”“瘦马”寥寥数笔以体现景物特征。选景 萧瑟、凄清、没有朝气 ,色彩 暗淡、枯黄 ,以哀景写悲情为主,也有乐景——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但也是在写哀情。
《长沙》细描“浸染”“碧透”等词描景精致,选景 有生命力、有气势,色彩绚丽、热烈,以乐景写豪情。
通过上面的比较,就更好的理解了:马致远是“断肠人”所以是哀情,毛泽东是豪迈的青年革命者所以是“豪情”。那下面的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是学生自己总结了。
3、思想感情。
《秋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游子漂泊他乡时的苦楚乡愁。
《长沙》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了词人对反动派的蔑视和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
教学结果:通过这两首诗词的比较,课堂气氛活跃,因为《秋思》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诗,他们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让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会产生畏惧感,原来和初中的知识是有联系的,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二)不同诗篇局部的比较。
例如《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的比较。
两首诗歌都是描写音乐,但却各有秋千。此仅就描写音乐的部分进行局部的对比:
《李》“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进行两个方面的比较。
1、表现手法。
《琵》主要用正面描写。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奏中指法为“拢”、“捻”、“抹”、“挑”,将结束时指法为“收拨”、“画”。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
《李》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
2、创作方法。
《琵》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
《李》用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方法。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教学结果:音乐是抽象的,但通过比较学生能进入到这两首描摹的音乐意境中,去感悟诗歌的美。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诗歌的比较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标准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而且能够活用教材,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首先,抓住比较的范围。
对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较。如前面提到的李清照的三首词的比较,让我们知道了“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同一题材不同诗篇的比较。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可以进行比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理解诗歌主题、情感。
其次,要选择好比较的点。选准对比点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可以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手法、诗歌意境等方面去比较。
近几年高考诗歌“比较型”鉴赏题已悄然走进高考命题中,这值得我们关注。
最后,在进行比较教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类比找出相同点,通过对比找出不同点。
3、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总之,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比较、鉴赏。
《教学大纲》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试说明》中也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的诗歌教学中不能就诗论诗。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要求。
在诗歌鉴赏中,适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包括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较,不同诗人诗作的比较,不同诗篇整体的比较,不同诗篇局部的比较,诗与文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更容易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思想、感情、特点等。
一、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较。
1、《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比较。
两首词的词牌名相同,所以词都是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字数、平仄相同。
比较它们的题目,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长沙”地名,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雪”,点明时令,描写冬天的景色。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的比较。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1]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2]
在鉴赏诗歌之前应该尽量利用各种资料,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世界。
《如》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一》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倾诉相思、别愁之苦。
《声》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同一题材不同诗歌的比较。
(一)不同诗篇整体的比较
例如《天净沙·秋思》与《沁园春·长沙》比较。这两首诗歌都在描写秋天的景色。
在教学时候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秋思》。
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运动讲习所,创办全国农民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长沙》。
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2、表现手法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两者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前者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静与“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之动相结合,后者将“枯藤”“老树”之静与“流水”“西风”之动相结合。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秋思》白描仅用“枯藤”“瘦马”寥寥数笔以体现景物特征。选景 萧瑟、凄清、没有朝气 ,色彩 暗淡、枯黄 ,以哀景写悲情为主,也有乐景——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但也是在写哀情。
《长沙》细描“浸染”“碧透”等词描景精致,选景 有生命力、有气势,色彩绚丽、热烈,以乐景写豪情。
通过上面的比较,就更好的理解了:马致远是“断肠人”所以是哀情,毛泽东是豪迈的青年革命者所以是“豪情”。那下面的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是学生自己总结了。
3、思想感情。
《秋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游子漂泊他乡时的苦楚乡愁。
《长沙》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了词人对反动派的蔑视和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
教学结果:通过这两首诗词的比较,课堂气氛活跃,因为《秋思》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诗,他们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让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会产生畏惧感,原来和初中的知识是有联系的,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二)不同诗篇局部的比较。
例如《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的比较。
两首诗歌都是描写音乐,但却各有秋千。此仅就描写音乐的部分进行局部的对比:
《李》“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进行两个方面的比较。
1、表现手法。
《琵》主要用正面描写。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奏中指法为“拢”、“捻”、“抹”、“挑”,将结束时指法为“收拨”、“画”。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
《李》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
2、创作方法。
《琵》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
《李》用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方法。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教学结果:音乐是抽象的,但通过比较学生能进入到这两首描摹的音乐意境中,去感悟诗歌的美。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诗歌的比较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标准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而且能够活用教材,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首先,抓住比较的范围。
对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较。如前面提到的李清照的三首词的比较,让我们知道了“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同一题材不同诗篇的比较。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可以进行比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理解诗歌主题、情感。
其次,要选择好比较的点。选准对比点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可以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手法、诗歌意境等方面去比较。
近几年高考诗歌“比较型”鉴赏题已悄然走进高考命题中,这值得我们关注。
最后,在进行比较教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类比找出相同点,通过对比找出不同点。
3、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总之,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